现代中医之大误:错把尿胞当膀胱

炎黄国医吴越 2024-01-17 10:33:44

不知是谁翻译的,把现代解剖学的尿胞翻译成了古中医的“膀胱”。

其实,现代医学说的膀胱只是尿胞,古代中医典籍称作“胞”或“胞囊”,而不是膀胱。

试举一例,《金匮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中讲到“转胞”病:

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方見虛勞中。

《金匮要略》解释说,这里的“不得尿”,小便不出来,是因为“胞系了戾”或“转胞”,大意是尿胞的系带拧转了,相当于现代西医说的“膀胱”口被压迫而小便困难。了戾,有缭乱屈曲之意,或作绞纽解。

另举一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有《胞囊论》,胞囊指尿胞,不是指膀胱。

尿胞是储尿、待排出的器官,与古中医的膀胱,功能差异极大。

《黄帝内经》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

显然,尿胞并不能承担这个“州都之官”的功能。尿胞所储藏的尿液,被重吸收、“气化”而“出”的可能性极小。

古中医说的膀胱功能“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肾小管的功能倒是很接近。

但是,肾小管的功能只是古中医“膀胱”功能的一部分而已。肾与膀胱,是一对脏脏,其功能相互包含。

那么,古中医说的“膀胱”到底在哪里?

根据古意,古中医说的“膀胱”应是中下腹内的整个膜网(不包括小肠外围的膜),里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通水道,主“气化”,既生成水蒸汽,又能将无用的水液变成尿液输入尿胞。

小肠外围的膜,应属“三焦”。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在心外层,三焦在小肠外层,理所当然也。

关于三焦,另行深论。

有了对膀胱的古中医意义上的认识,才能真正理解古中医经典及其相应医术。

如果把认识建立在“把尿胞当膀胱”的基础上,那就会离道甚远,无益于医!

炎黄国医深思者-吴越

2024年1月17日

一篇短文,不可能表达所有的思想,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笔者的其他文章和著作。

文中所述,如有不当,欢迎指正。对于文中所提示的方法,请深思、慎用。如遇疾病,建议寻找专业医师帮助。

中医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发表了笔者的一点见解而已。想要学习更多更深的中医知识,请关注笔者的其他作品。

有兴趣者,可参阅笔者的著作、文章或课程(包括由浅入深的《经方直用》与《经方深用》等不同阶梯的课程)。

附1:炎黄国医课程体系

A、普及系列:自助中医普及课程(非执业中医师的业余中医课程)

B、经方课程:《零基础·从经方开始·系统学中医》(业余人士与专业人士均适合)

C、特别系列:中医经方核心课程-中医经方的底层逻辑

第一部分、《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共五单元)

第二部分、《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共十一单元)

D、经典系列:伤寒金匮解读-以经方逻辑贯通理解全书

E、深造系列:中医博通升华创新-深研生命科学、人体科学,博通医理,从容应用

F、医道系列:解读黄帝内经-通过解读黄帝内经传承医道

附2:炎黄国医著作总目录

第一系列:“炎黄国医”经方破解系列著作(逻辑严密,阶梯递进,须按顺序学习):

C1、《“伊尹经方体系”课程讲义(汇编)》(对《伤寒论》之前的经方起源的准确破解)——有配套讲解视频:“伊尹经方课程”(破解伊尹经方体系,掌握中医真正核心)。

C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如同数学规律般明晰)——有配套讲解视频:“仲景经方课程”(理解仲景经方运用,提升中医实践技能)。

C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用古经方探索(续)》(继续运用伊尹经方理解伤寒金匮其它药方,至此,伤寒论113方与金匮要略262方全部破解完毕)

C4、《从经方中归纳用药规律》(从伊尹经方体系和仲景经方体系中,归纳出100多种中药的用药规律)

……

0 阅读:13
评论列表
  • 2024-02-13 14:32

    在哪里可以看您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