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庭氏:究竟是炎帝,还是伏羲之后的又一位君主

历了个史 2024-11-28 10:29:38

大庭氏,是中国神话传说中远古时代氏族首领名,或以为古国名,关于大庭氏的记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大庭氏即炎帝,炎帝可能是一个特定的首领位置的称号,由多位曾经担任这一职位的首领共同使用,神农氏族的首领之一大庭氏曾担任炎帝的职务,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大庭氏与炎帝是不同的。

根据《帝王世纪》的记载,大庭氏在女娲氏之后,在柏皇氏之前。《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遁甲开山图》中提到:“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凤异色。”大庭氏属于伏羲氏系统的君主,伏羲氏系统从太昊到无怀氏共有十六个君主,而神农氏系统从炎帝到帝榆罔共有八个君主,那关于大庭氏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一、相关记载

《庄子·胠箧》中提到“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将大庭氏列为上古帝王之一。《左传·昭公十八年》记载“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 杜预注“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处作库”。

在一些文献中,大庭氏被提及为神农氏族的八代首领之一,担任了炎帝的职务。东汉郑玄注《礼记·月令》称:“炎帝,神农也。”东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有神农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也,代伏羲氏。”班固在《汉书》的《古今人表》里,明确指称:“炎帝神农氏。”这表明在东汉时期,人们已经将炎帝和神农视为不同的称号,但二者是统一的。

大庭氏也被认为是古国名,炎帝居于大庭,这表明大庭氏的居地可能在今山东曲阜,炎帝东迁后居住此地,人们也称其为“大庭氏”。“庭”在这里意味着粮仓或粮库,象征着炎帝时期粮食生产的丰盛。还有一说认为大庭氏是炎帝时的诸侯,且在轩辕之前。

二、代表人物

大庭氏的起源与大伏羲氏族有关,其先祖兴起于太行山,后来形成强大部落,走出太行山,在黄河以北、吕梁山以南兴建村镇,建立活动中心,结束游猎生活,大庭氏的首领名叫大庭,因此新村被命名为大庭,族人也改称作大庭氏。大庭氏总计有三任帝,执政一百三十七年。

1、新印大庭氏

新印是大庭氏的第一任帝,姓风,名新印,号大庭氏,生卒年:公元前7405-前7335年,在位时间:公元前7361-前7335年,出生在大庭(今山西运城市芮城县大王镇),建都于临潼(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年号为新印元年(公元前7360年),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十二任帝,新印于羲暤三十九年(公元前7405年)出生在大庭,从小就聪明能干,不到二十岁就已经成了部落里的佼佼者。她不仅头脑灵活,而且身体强健,武力过人,赤手空拳敢与虎豹搏斗,深受族人敬仰。不久,大庭氏部落的大酋长去世,她被推选为新一任大酋长,新印领导族人经过二十几年的奋斗,大庭氏一跃而成为大伏羲氏族最强大的部落,受到了各部落的敬仰。这时,大伏羲氏族的十一任帝印枪已经年老,但思想还是比较开明的,经过协商,确定了以大庭氏首领新印为帝位继承人,新印在位执政虚记二十七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新印二十六年(公元前7335年),终年七十一岁。新印死后,遗体葬在大庭西南(今山西运城市芮城县大王镇南),尊号帝新印。

2、姯印大庭氏

姯印是大庭氏的第二任帝,姓风,名姯印,号大庭氏,生卒年:公元前7351-前7271年,在位时间:公元前7335-前7271年,出生在蓝田(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建都于临潼(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年号为姯印元年(公元前7334年),中国氏族联盟时代伏羲女娲氏政权的第十三任帝,大伏羲氏族大庭氏执政的二任帝,姯印于新印十年(公元前7351年)出生在蓝田,她是十二任帝新印的侄女,因为她才智超群,深得帝新印的重用。姯印十三岁时,帝新印便开始任用她处理朝中的一些重大事情。姯印十五岁时,帝新印认为姯印已经具备了帝王的才能,便召集大伏羲氏族各部落大酋长开会,宣布确立姯印为帝位继承人。公元前7335年,伏羲女娲政权的十二任帝新印去世,年仅十六岁的姯印正式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六十五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姯印六十四年(公元前7271年),享年八十一岁,她的遗体葬在骊山(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东南),尊号帝姯印。

3、随象大庭氏

随象是大庭氏的第三任帝,名随象,号大庭氏,生卒年:公元前7290-前7224年,在位时间:公元前7271-前7224年,出生在蓝田(今陕西西安市东南),建都于临潼(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年号为随象元年(公元前7270年),随象于姯印四十五年(公元前7290年)出生在蓝田,是十三任帝姯印的孙子。他从小机智善辩,能说会道,深得祖母喜爱,便一直把他留在身边,教他学问,教他治国之道。随象天性聪明,又颇有心计,对祖母的教导无不照办,更加得到帝姯印的好感,便有意把帝位传给他。为了进一步树立他的威信,扩大他在氏族中的影响,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帝姯印便以自己年老多病为由,让他代理朝政。翌年她又正式宣布立随象为帝位继承人。公元前7271年,伏羲女娲政权的十三任帝姯印去世,随象继承了帝位,随象执政的早期以民为本,精心治理国家,得到了大伏羲氏族各部落的支持。但是,他后来晚节不保,逐渐变得懒惰,贪图享乐,对各部落的民众疾苦漠不关心,引起各部落不满,纷纷要求罢免大庭氏的执政权。这时,兴起于河南中原地区的柏皇氏一族强大起来,大酋长伏显赢得了各部落的好评,各部落大酋长一致推举柏皇氏的大酋长伏显执掌朝政,取代大庭氏的执政权,随象很快便病入膏肓,不久便死去了。随象在位执政虚记四十八年,卒于随象四十七年(公元前7224年),终年六十七岁。遗体葬在骊山(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东南),尊号帝随象。

三、历史贡献

1、传承原始文化

大庭氏作为远古部落,在其存在期间,必然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习俗,如祭祀仪式、图腾文化等。这些原始文化的传承为后来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早期的基础。

2、早期知识的积累

大庭氏部落的人们在与自然长期的相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关于天文、气象、动植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比如他们可能通过对星象的观察来确定季节,以便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或者狩猎活动。

3、部落组织与管理模式的探索

大庭氏部落执政长达一百三十七年,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部落组织和管理模式。这可能包括部落首领的选举或传承制度、部落内部的分工体系(如青壮年负责狩猎和保卫部落,妇女负责采集和照顾家庭等)。这些模式为后来更复杂的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借鉴。

4、社会秩序的建立

部落要长期稳定存在,必然建立一定的社会秩序。大庭氏部落可能通过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如禁止部落成员内部的无端争斗、分配资源的公平原则等,来维持部落的和谐与稳定。这种早期社会秩序的建立为华夏民族重视秩序和规则的传统奠定了基础。

5、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大庭氏时期可能见证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初步发展。例如,他们可能开始尝试使用简单的农具,如木制或石制的耒耜,进行土地开垦和耕种。通过不断地实践,掌握了适合当地环境的农作物种植周期和耕种方法,提高了粮食产量,这为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6、手工艺技术的进步

在生活过程中,大庭氏部落的人们也会不断发展手工艺技术。他们可能掌握了制作陶器、编织等技艺,这些手工艺制品不仅满足了部落成员的日常生活需求,如盛装食物、制作衣物等,而且在交换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部落之间的经济交流。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