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今楼市来说,改善型产品应该是什么类型的房源呢?
第四代住宅横空出世,有几分新鲜,但毕竟这种产品还未受到市场的历练,而住宅性质的别墅,地段基本远离主城区。
所以,当下的楼市中,最受改善型购房欢迎的还是大平层。
不过,由于楼市的分化,有的大平层,已经褪去往日的荣光。
即使低价入市,也未必能得到市场的认可,那也只能骨折式甩卖了。
前言
货币化棚改是出现在2015年,这种利好全面传导到福州,已经是2016年了。
时年8月11日上午,福州国土局集中出让多幅地块,产生了多个地王。
螺洲小镇地块总面积155.91亩,其中地块一97亩,地块二、三共计51亩左右。
虽位于南三环,当时仍有多家知名房企参与竞拍;
最终首开以19.5亿元拿下螺洲小镇地块,成交楼面价即为15038元/平方米,真实楼面价为19287元/每平米。
当年的楼市行情是开发商捂盘惜售,二手房房东一天一个价,中介的朋友圈也在拱火。
那个年代,楼市的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再到三级市场,均为买方市场。
八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如今的楼市如何呢?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PART 1
图片为实地拍摄
2019年的时候,国仕府开盘了,当时的楼市尚有些许余温。
这个楼盘有地热资源,成为当时一个重要卖点,而那个时候,地铁规划线路已经十分明朗了,临近4号线,属于正地铁房。
首次开盘的时候,单价约为2.6万左右,此外,每平米还要加三千的温泉入户费。
当年实际的购房成本,大约每平米在2.9万左右。
由于首开把这个楼盘定位为改善型房源,而当时并没有很多楼盘可供选择。
所以,即使卖到这个价位,还是有不少人为之买单。
只不过那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年代,所谓的改善型定位,终究在这个市场行情中,迎来悲催的结局。
那一年的年底,迎来了口罩事件,在后面几年里,市场经济下行,房源供应量大,导致这个楼盘五年多的时间都没完成去化。
时至今日,还有一大波的大平层等待去化。
PART 2
图片来源于中介
在2019年的时候,开盘的户型主要还是偏向于刚需和首改,比如95平米的三房两卫,110平米,117平米和129平米的四房三卫。
非要说真正的改善型户型,那大概是145平米的四房三卫了,那个时候,这是属于不限购的户型。
殊不知,国仕府未来还有155和185平米的大平层。
2.9万的单价当然不能存在太久了,后来也因为某些原因,不该购房者出的部分,也吐出来了。
不过即使卖到2.6万,在当时也难以去化,也没有太多的降价空间。
在2020年的时候,当时一位认识的阿姐买了一套低楼层95平米的房源,且楼间距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单价大约在2.3万左右。
如今在中间朋友圈看到一套155平米的大平层的房源,总价为186万,折后单价1.2万。
同样是低楼层房源,对比当初那位阿姐买入的价格,几乎打了五折。
早期类似那位阿姐的普通购房者,买入期房的时候,等于多花了三十多万,面积还缩水了60平米。
不知道早期的业主,是否已经悲伤逆流成河了,只是提前享受了76度偏硅酸温泉,却花了这么高的代价。
PART 3
图片为实地拍摄
客观评价,这个小区的品质还算不错的,比如从得房率上看,以117户型为例,大约相当于市场上130平米的户型,且是一梯一户的。
从小区园林景观看,相较于其他2016年拿地的楼盘,也有不少特色,该小区融入了一些传统的中式元素,显得较为大气。
离大门200多米处就是4号线螺洲温泉站,作为刚需群体的话,这个配套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不过,在这个地段,怎么就会出现155和185平米的大平层呢?
如果当初以普通的刚需盘定位,辅以不错的社区,对于地缘客户来说,如果定位户型在95-120平米之间,可能去化大部分房源了。
前几天晚上,路过这个小区时,发现亮灯率并不高,主要还是因为大户型楼栋还有多数未去化的房源。
图片来源于中介
国仕府的低楼层房源,未必就完全逊色于高楼层,因为紧邻高架桥,高楼层受到的噪音和粉尘干扰会更加严重。
因为地段的特殊型,个别高楼层房源,可能还会看到一些比较大的不利因素。
国庆期间这个楼盘的中低层房源开启了以价换量的模式,终于冲上了久违的热销排行榜的名单。
不过,现在看来,那个价格还不是最优惠的价格。
当时落地一楼的房源,面积为134平米,总价要181万,因为国仕府普通房源没有这样的户型,且是落地一楼,也可以理解成阉割版户型。
而如今中介发的这套房源非落地一楼,大了将近20平米,价格相差只有5万元。
现在还没有看到国仕府大力宣传185平米的房源,不知道近况如何,是已经解决了,还是未来再请中介大力宣传。
只是每次路过国仕府的时候,看到可怜的亮灯率,都觉得十分惋惜,这可是当初多家房企参与竞拍的地块啊!
小结
图片为实地拍摄
楼市,曾经是一代人的信仰,买房除了自住外,还有保值升值的预期。
如今,这个信仰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买房的人,最担心的可能不是楼盘的品质问题了,就怕买后没多久,房企又来一波特价房;
刚交钱没几个月,房子还没来得及入住,楼上的邻居比自己便宜几十万,甚至更多。
其实,当韭菜的何止是购房者,以国仕府为例,当初买入的时候,按楼面价加五六千,还是属于比较正常的:因为考虑到建安成本,营销费用,资金持有成本等;
而如今的国仕府,等于你出一个楼面价,开发商要免费帮你盖楼,完了每平米还有再给你补贴几千块。
南三环,如今有较大的库存,除了在售的新房外,还有大量未来即将入市的房源。
当初是因为房源少,可选择楼盘不多,房企才敢高价拿地并做改善型产品。
现在回过头看看,如今比南三环更好地段的刚需盘,也不敢做大平层产品了。
其实,从地段上看,就应该知道定位什么产品了。
如今敢做大平层的,主要还是那些鼓台核心区域的高端改善盘,至于南三环的大平层,会略显几分尴尬。
刚需买不起大户型,改善看不上那种地段。
当然,没有绝对不能买的房子,只看开发商愿不愿意割肉了。
这是一个大力出奇迹的年代,如果降到一个相对的低点,或许还会有人考虑到这个76度偏硅酸温泉的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