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二十四节气小暑,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每年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小暑节气之后便迎来一年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小暑正值初伏前后,空气湿度逐步加大,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因此也有“小暑过,每日热三分”的说法。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小暑时节,北半球日照时间逐步缩短,但因为太阳直射点虽然在南移,仍然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还是收大于支,所以这一段时间内气温还会继续上升。
小暑三候
在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有十五天的时间。古人从实践中概括经验,将这十五天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概括它们的特点,这就是所谓的“三候”了。小暑节气的三候分别是: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1一候,温风至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似带着热浪。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唐·元稹在《小暑六月节》中写道“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2二候,蟋蟀居宇
《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3三候,鹰始鸷
在这一节气中,老鹰也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喜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小暑与三伏
2024年三伏天共40天:
初伏:7月15日-7月24日,持续10天;
中伏:7月25日-8月13日,持续20天;
末伏:8月14日-8月23日,持续10天。
小暑,即“小热”,虽启始着炎夏,却还不到最热的时节。
小暑过后不久,就是入伏天7月15日,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还没有进入三伏天!这还不是最热,还有更热!
小暑节气传统习俗
民间小暑有“食新”、“吃饺子”、“伏游”等习俗。
据说此日晾晒后,可以避免被虫蛀,所以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
1“食新”习俗
在过去,中国南方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
2吃饺子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饺子长期以来都是北方广大地区老百姓最爱的吃食。俗语:“好吃不过饺子“。
3小暑游伏
每年夏天农历初伏的第一天,家家户户要扶老携幼,出门游玩,欣赏大自然的山花野草。因为伏字和“福”字同音,游伏,就是“有福”的寓意。
小暑节气,注意“两大”养生要点
小暑时节,暑热、暑湿之邪容易入侵,容易身体乏力,脾胃不和,此时要注意两个养生要点:
1解暑
解暑先从饮食方面入手,多吃一些解暑、健脾的食物。
比如莲子、荷叶等食物,祛湿解暑,非常适合这个季节食用。
另外,人们常说“春吃芽,夏吃瓜”。
夏季容易出汗,吃瓜类水果可以回补充我们身体所消耗的水分,值得注意的是,脾胃虚寒的人群要慎吃。
暑天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避免高温活动,保持适宜的温度,温度在26℃-27℃最佳。
2养心
小暑炎热,很多人觉得心烦意乱,内心燥热,觉不得眠,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静心、养心。
而红色食物最适合养心, 比如红豆,利水消肿的同时,还可以行气补血。
心是五脏六腑之首,所以心脏的养护极其重要,中医也认为平心静气,平心可以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
还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宜养心,心静也自然凉。
小暑节气,养生过六关
1第一关:养阳关
都说“春夏养阳”,很多人不明白,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为旺盛的时节,为何还要养阳呢?
夏季,人体的毛孔都张开了,容易让阳气发散。同时,大量的出汗,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伤津耗阳气。
建议:调节好体温和室温间的差别,房间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室温保持在27℃最佳。如果长时间在空调房里,要注意关节的保暖,并且随时通风,切忌因贪凉而引发各种疾病。
2第二关:情绪关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情绪的波动,会造成血压易上升,心脏负担重,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容易发作。中风在夏天的发病率也相当高。此外,情绪波动过大还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呼吸系统疾病复发,如哮喘、支气管炎等。
建议: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3第三关:饮食关
小暑过后不久就会入伏,伏天湿热,人易感到头晕脑胀,并且易抑郁、倦怠、胸闷、胃口不好。小暑时节,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
建议:这一时节,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多食用具有消热利湿作用的食物,比如绿豆粥、荷叶粥、红豆薏米粥等;可适当饮决明子茶、大麦茶、菊花茶、苦丁茶等;尽量少吃辛辣和油炸食品。
4第四关:睡眠关
夏季昼长夜短,且夜间温度较高,导致一些人夜间休息不好。根据中医的说法,如此“阴阳失衡”,会加大心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
建议:夏季天亮得早、黑得晚,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作出相应调整。早睡早起,才能维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7小时高质量的睡眠。睡眠时间不够,可以通过午睡补充。最好平躺,不要趴着睡。
5第五关:健身关
不少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夏天出汗多,不宜运动。其实,夏季仍需维持适量的运动,只是要注意不应在烈日下运动。同时,由于夏季运动出汗量更大,所以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防止出汗过多导致血粘度升高。
建议:短距离的健走、游泳、太极等是最适合酷暑时节的运动,可以起到平心静气、缓解压力的作用。运动时间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晚练不宜过晚,以免影响睡眠。
6第六关:祛湿关
小暑是进入长夏的第一个节气。长夏在五脏属脾,长夏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脾最怕湿邪来犯,受“湿邪”的侵袭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恶心出汗、手足水肿等症状。
建议:清淡饮食。适宜的食物有——冬瓜、白萝卜、番茄等这类化湿通淤、有助于改善肠胃功能的食物;夏季宜清淡,少食红肉。
小暑节气,健脾有三忌
1一忌:多食水果
首先,这些水果最好不要多吃!
夏季时令水果如荔枝、芒果、西瓜等寒性水果,多为高糖高热量,如果本身患有“三高”的朋友,最好是不要吃。
此外西瓜属寒性食物,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胃肠道抵抗力下降、腹泻等症状。
建议脾胃虚弱的人,不要空腹吃西瓜,可以选择饭后食用,一次少吃一些就能避免身体出现不适反应了。
年轻人多吃的话,会引起腹泻腹胀,加重脾胃负担;中老年多吃,则可能造成脾虚!而根据调查,脾虚正是引起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2二忌:脾虚湿盛贪凉食
小暑时节,要注意清化暑热,可食绿豆汤、苦瓜等凉性食物,但一定要适量,否则会引起脾胃虚弱。
3三忌:烧烤配酒
很多中老年朋友喜欢在夏季夜晚烧烤加一点小酒,较易造成脾胃损伤,原本脾胃不足的人尤须谨慎。
夏天炎热高温,容易使人心烦不安、疲倦乏力。
而思虑过多,则很容易耗伤我们的脾气,因此小暑健脾需好好“养神”。
这里给大家推荐两款清凉解暑的“养神”食疗方:
① 三豆饮
出自宋代医学著作《朱氏集验方》,三豆即是绿豆、赤小豆和黑豆。
绿豆汤解暑的效果虽好,但是,偏性寒凉,脾胃虚寒的不能经常喝,三豆汤刚好起一个中和。绿豆、赤小豆清热解暑、利湿,黑豆则健脾补肾。绿豆和赤小豆都是寒凉之物,黑豆的加入,对它们的寒凉性有一定的抵消。
三豆汤的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暑、健脾利湿,也可以除暑热天的痱子。
肾之谷在豆,豆在五行中偏水性,可以解热。其实不只在热毒重的天气适合喝三豆饮,发烧时、热毒上头发痘痘时,也可以喝,它解热、祛湿的效果比较好。
② 薄菊翠衣清凉饮(南方)
食材:薄荷3克,菊花2克,蜂蜜10克,西瓜皮100克。
制作方法:1.薄荷、菊花用纯净水浸泡30分钟,上火煮沸3分钟。2.西瓜皮洗净,削去外皮,切成小块。3.将薄荷菊花水、西瓜皮块倒入榨汁机,加入蜂蜜,榨汁后饮用。口味甜香。
功效:补气养阴,清热解暑,清利头目。
适宜人群:烦躁口渴、咽干不适、容易疲劳、气虚自汗等症状者。
不适宜人群:寒湿体质者。
小暑节气,穴位养生
夏季养生注意“养阳”,贵在温补脾肾。温补莫过于灸法,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小暑节气,可灸以下六穴:
1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有培补元气、导赤通淋的功效。
2气海穴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有治虚脱、脏气衰惫的作用。
3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能养脾胃。
4天枢穴
天枢穴(在肚脐旁2寸处),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功效。
5命门穴
命门穴 (位于第二腰椎下两肾俞之间),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
6足三里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边缘),调补脾胃,防病健身,抗衰延年。
每天对这六个穴位艾灸10~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平时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