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苏联权臣:他是恶魔,也是斯大林精心选出的“救世主”

审度 2022-05-22 18:20:44

1933年,正在度假的斯大林遇到了人生中的“惊魂一幕”:有一名持枪刺客突然窜出,对最高领导人清空了弹匣。此事非同小可,好在刺客的枪法实在不咋样,一通乱射并没有造成实质性人员伤亡。

危急关头,陪伴在斯大林身边的贝利亚挺身而出,舍身为领导挡子弹。一说这是贝利亚发迹的真正开端,但从一些缺乏考证的史料来看,贝利亚才是这起事件真正的背后策划者,而正如所期待的那样,他因此博得了领导的充分信任,此后一飞冲天。

毫无疑问,曾长期掌管着苏联内务系统,一度跻身苏联“二把手”的贝利亚,在历史上并不算什么好角色。但倘若抛开绝对的“好”与“坏”不谈,此人一直是笔者非常欣赏的一位人物。

或许不少人认为,贝利亚正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压抑的政治环境的缔造者,是一名嗜杀的恶魔。正所谓成大事者,没点手腕是不可能的,而斯大林1933年的遇刺事件也被视为贝利亚阴狠且不择手段的代表作。然而,倘若深入了解那段历史便会发现,关于此人的认知,我们恐怕错得离谱。

事实上,以苏联人的视角来看,贝利亚扮演的角色并非“恶魔”,反而是“救世主”;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里,他恰恰是“唱红脸”的那位,也因此积累了巨大的政治威望。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的前半生,简直堪称一部底层人物逆袭的励志教科书。

1899年3月29日,贝利亚降生在格鲁吉亚麦尔赫乌利的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中。虽然母亲出身于一个曾显赫一时的家族,但到了他那会儿早已家道中衰。

年少的贝利亚坚强而善良,他的弟弟在2岁时罹患天花而夭折,妹妹也因病落了个聋哑的残疾,同龄的孩子经常因此嘲笑和欺负她,贝利亚每次都会挺身为妹妹出头,却也每次都被揍得很惨。

与一些短视的贫苦人家不同,贝利亚的父母深谙“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因此不惜倾家荡产让孩子接受教育。懂事的他不负期待,在学校中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中学时,他常常帮不识字的人写信念书赚一些零钱补贴家用,稍大点便给别人做家庭教师挣钱。

16岁那年,贝利亚考入巴库机械工程学院,那会儿的他完全不懂“政治”为何物,最大的抱负便是成为一名建筑师。事实上,他也从没有忘掉自己的初心,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他也多次展露出自己在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才华。

毕业时,贝利亚的老师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老师说,这个学生身上有跟年龄不相符的强烈的自尊心与功利心,总会以成熟的方式处理每一件事。

1916年夏季,17岁的贝利亚进入一家石油公司工作。刚踏入社会的他本励志成为一名出色的工程师,然而在巴库,他看到的是俄国社会充满病态的一面:富人肆无忌惮地盘剥着穷人,穷人们要么忍受欺压,要么接受毁灭。年轻而善良的贝利亚感同身受,他同情弱者,久而久之便对马克思主义愈发认同,认为这才是改变俄国命运的唯一途径。

不少人认为,贝利亚不过是攀附于斯大林权柄之上的弄臣,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他或许是一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也说不定呢。

1917年中,贝利亚加入布尔什维克,但他真正发迹于1920年8月。在此之前,贝利亚曾被派到第比利斯负责建立地下组织,不料短短几个月内两度惨遭逮捕,还是靠着跟狱友一同绝食才获得释放,出狱后遭驱逐,不得不重回巴库。不过这次小挫折反而让贝利亚更受上级领导青睐,从1921年开始,高层决定对这名出色的年轻人“人尽其才”,将其调任到一个特殊的国家暴力机关,它便是由苏维埃政权初期“三巨头”之一捷尔任斯基领导的契卡。

在随后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贝利亚频频升迁,在组织中获得了一定的地位。1924年秋季,他被任命为格鲁吉亚契卡二把手,同时兼任外高加索苏军特别行动处处长。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身处要害职位,但从处理问题的方式来看,贝利亚却仍是“鸽派”。这一点,我们从一件事中便可见一斑。

上任后不久,贝利亚便通过情报得知格鲁吉亚的孟什维克正在策划叛乱。虽然这场叛乱最终被苏军荡平,贝利亚也因平叛有功而获得了红旗勋章,但他一开始并没有想到采取暴力手段,反而尽全力试图避免同胞自相残杀。

借助职权之便,贝利亚多次向孟什维克透露消息,甚至“光明正大”地派发传单,意欲告知对方契卡已经察觉了一切,劝说对方放弃搞事。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建议领导以“和平手段”解决问题。当叛乱发生后,贝利亚迅速行动,逮捕了多名孟什维克领导者,然而对敌对势力的“清算”也不过如此。然而,正所谓“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他处处示好,对方却根本不领情。直到暴乱发动两周后,苏军部队赶到,“流血冲突”最后还是发生了。

1930年,年仅31岁的贝利亚已晋升至外高加索地区契卡的领导人,他并不因此满足,反而多次写信给高层,希望能获准进行学习深造。正是此举让他得到了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青睐,彼时,斯大林正希望从中层选择一批干部构建新的班底,年轻精干又好学的贝利亚立刻获得了关注。

1931年,贝利亚被任命为外高加索边区党组织的一把手,这段时期,他充分施展了自己强大的政治才华,极其出色的业务能力让他成为了当时苏联政坛上最炙手可热的新星之一。

例如,在贝利亚的亲自领导下,饱受战火摧残的第比利斯被改造成苏联基础设施最完备的城市;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外高加索的工业设施就基本完成了现代化更新,地区内石油产量飙升,一跃成为苏联最为重要的产油基地之一。再例如,在他的主持下,人们排干了科尔希达沼泽,让整片地区变成肥美的沃土,这一决策直接改变了整个格鲁吉亚的农业结构,使得格鲁吉亚农民成为了当时全苏联最富裕的农民。

相比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才华,贝利亚在政治方面的表现更是令斯大林欣喜不已:后者敢于在高层会议上直接指出组织中存在的弊病,断言这会影响组织的发展。其实并非问题不够凸显,一些老干部为了讨好,对此避之不谈。贝利亚的敢说令斯大林很是赏识,后者甚至下令将贝利亚的报告编进政治学院的必修教材。

从种种迹象中不难看出,贝利亚已然成为了斯大林“国王的班底”中的一员。

然而实际上,当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爆发的那场大灾难来临后,贝利亚也受到了波及并一度遭到“冷藏”。

原来,清算发生后,外高加索地区的政治机关内也发生了惨烈的内斗。先是一批老干部被捕入狱,后来事端扩大,贝利亚的处境也变得相当微妙。不过,托福于内务部长叶若夫同志的“出色”表现,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这场政治运动的效果已经达到甚至超出了斯大林的预期,这令后者有了忧虑:倘若不及时停止,它后续的发展可能会彻底摧毁苏维埃政权的体系和根基。狡兔死走狗烹,最高领导人心态的转变意味着叶若夫的政治生涯抵达了终点,此时,高层需要物色一位新的角色结束这场灾难。于是,贝利亚带着他的使命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所说,贝利亚并不是这场政治运动的“主犯”,相反,他是来“唱红脸”,扮演“救世主”的。

1940年2月初,贝利亚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秘密审讯了自己的“老上司”叶若夫,从资料来看,曾经风光无限、一度被拥为“苏联二号人物”的叶若夫被脱得一丝不挂并被打得不成人形。当月5号,叶若夫因“阴谋刺杀最高领导人”被执行枪决,随后,贝利亚对内务部系统作了一番内部清洗,他高呼“重建法制”,以迅雷之势淘汰掉了叶若夫留下的爪牙,以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取而代之。

一番努力下,苏联政治案件的数量大幅下降,几年后便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与此同时,他亲自主持了超大规模的平反工作,数以十万计的囚犯得以脱罪出狱,大量官员、军队统帅官复原职,苏联政坛终于焕发了久违的生机。

贝利亚甚至还将“民主”延伸到了罪犯群体身上:他下令建立囚犯的生活保障制度,准许囚犯通过劳动获得刑罚的减免。

可以看出,在当时的局势下,贝利亚所做的这些工作,意义大多是积极正确的。不难推断,在同僚眼中,他绝不可能是“恶魔”的代名词。事实也的确如此:彼时,通过拨乱反正工作,贝利亚不但在政治高层建立了巨大声望,苏联军队也对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友善。

值得一提的是,他真正的精明之处不在于出色地完成了领导的期待,最为关键的是,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巧妙地打着最高领导人的名义进行的。也就是说,当领导分配的工作完成时,领袖的威望也获得了重建,一切美好的预期都不声不响地实现了。如此聪明精干的下属,有哪位领导不喜欢呢?

1941年2月,贝利亚被任命为苏联人民委员会副主席,这一职位相当于苏联国家政府的二号首脑,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苏联二号人物”。他此后的故事,想必大伙儿已是非常熟悉了。

在历史不断流传的过程中,一些政治人物会渐渐褪去人性,变成干瘪的脸谱,显然,贝利亚就是其中之一。

鲜为人知的是,斯大林逝世后,一度掌控着局面的贝利亚展现出了极大的雄心。作为“明眼人”的他急于改善苏联的困境,推出了一套改革方案,其中甚至比赫鲁晓夫还要早地提出了打破“个人崇拜”。不仅如此,这版改革方案包括合理调整苏联经济模式、建立民主政治、改善加盟国之间的关系等等,可谓是条条对症下药,完全对准了苏联国内的各项症结,比后来的赫鲁晓夫不知要高明多少。

能够爬到那种层位的人,想必都有过人之处,可见贝利亚的政治能力确实是被大大低估了。莫洛托夫曾如此评价:他(贝利亚)甚至都不是个野心家,他是个有才能的人,有着出色的组织能力,是个优秀的领导者。

然而,史家早已对此人定论,贝利亚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令其毫无疑问地钉在历史耻辱柱上,这已是不可驳辩的事实。笔者无意为贝利亚洗白,只是感叹如此身负才华的人,一个像我们一样曾经身份卑微却心怀理想的实干者,最终还是走上了一条并不怎么光明的路。

1 阅读:365
评论列表
  • 2022-05-24 00:43

    赫鲁晓夫胜了,贝利亚就成了恶魔!斯大林的也就是名望太大了否则也会和贝利亚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