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议:尊重他人命运,放下助人情结

蒋琬看文化 2024-08-31 15:18:49



作者:闵晶(富书作者)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

好心好意借钱给同事,帮他渡过难关,事后对方不仅没有还钱,还无情地将你拉黑;

累死累活帮亲戚家的孩子张罗工作,亲戚不但没有表示感谢,还嫌弃你介绍的工作不够好;

朋友情感不畅,你为其打抱不平,他们和好后,自己却成了讨厌的破坏者。

生活中,我们常常热心助人,但过度的热心或不合时宜的帮助,只会给我们招致不必要的麻烦。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一句话:“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剧本,随意地干涉他人,就要承担由此带来的因果。

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才是人生最高级的智慧。

所有命运,皆为因果

听过这样一句话:“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

风乃浪的因,水平是无潮的果,世间的一切,皆有迹可循。

邻居家张阿姨逢人就抱怨儿媳妇对她不好,平时也不来看她。

当她听说小区李阿姨的儿媳妇对李阿姨特别好,还让李阿姨搬过去一起住时,她也萌生了和儿子一起住的想法。

本以为儿子一家会非常欢迎她,却没想到儿媳妇在同一个小区为她租了一套房子,让张阿姨单独住。

张阿姨感到既委屈又难过,四处哭诉自己的遭遇:“我儿媳妇为什么不和我一起住,为什么这么对我?”

都说人生是一场修行的旅程,种下何种因,便结出何种果。而张阿姨受此冷待不是没有原因的。

平时,张阿姨特别不待见儿媳妇,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就是当着别人的面数落儿媳妇。

来儿媳妇家吃饭,嫌她买菜买贵了,做饭不合口味;

收拾屋子,觉得儿媳妇卫生没做干净;

看见儿媳妇穿件新衣服,就指责乱花钱,爱慕虚荣;

甚至当着亲朋好友的面说儿媳妇是娇贵丫鬟的命,小姐的身子。

人生的本质上是一场修行,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修出什么样的果。

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厄运,更不会有无缘无故的好运。

每一次厄运的到来,都是在为过往补偿代价;每一次好运的降临,都是曾经存下的利息。

在100多年前的英国乡村,一位贵族少年不幸溺水,幸运的是他被附近正在干活的农民所救。

少年的父亲感激不尽,决定资助农民的儿子去伦敦学习,后来还让他接受高等教育。

多年后,农民的儿子从伦敦圣玛丽医学院顺利毕业,成了有名的细菌学家。

1928年,他发现了青霉素。

在二战期间,贵族少年感染了严重的肺炎,生命垂危。

巧合的是,青霉素治好了他。

这位细菌学家是亚历山大·弗莱明,贵族少年是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起心动念皆是因,当下所受皆是果。

人这一生,所有的结局都与因果环环相扣。

你种下了善因,自得善果,你若种下了恶因,必得恶果。

每个人的命运,都难逃因果。

你做过的每件事,说过的每句话,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回到自己的身上。

纵使因果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

为人处世,只有敬畏因果,才会“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强行介入,必遭反噬

弘一法师曾说:“不要同情任何人,即使你最亲的人也不行。因为你同情谁,意味着你就会背负谁的命运。”

猫有猫道,鼠有鼠路,有些事情一旦介入过度,只会遭人记恨。

看过文学大家沈从文和丁玲的故事。

两人是湖南老乡,有着共同的爱好和追求,关系很好,情同兄妹。

当时局势紧张,丁玲发表了许多思想激进的言论。

沈从文深知言多必失,多次劝她要谨言慎行,保持理智。

丁玲并未听从他的建议,甚至觉得沈从文胆小懦弱。

沈从文感到很无奈,但在丁玲夫妇身陷困境时,仍屡次援手于危难,为了悄悄保护两人的孩子,更是不惜放弃自己的工作。

对于沈从文的付出,丁玲没说半句感谢的话,依旧我行我素。

再后来,丁玲不幸入狱,沈从文又不顾一切地奔走发文为丁玲声援。

万万没想到,丁玲出狱后不仅没感恩,反而怒火中烧,她认为沈从文干涉她的私事实在可恨,于是在多个刊物发文咒骂沈从文。

这让我想到法国作家马克·李维说过的一句话:“你不能干涉别人的生活,就算是为了对方好,这是他的人生。”

的确,过度介入他人生活,一心想替别人改命,只会给自己找罪受。

不论你是出于好意还是私心,一旦干涉,就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在长江的巨轮上设宴。

酒至半酣,他慷慨激昂地吟咏《短歌行》,抒发对乱世沧桑的忧虑与对太平天下的渴望。

然而,扬州刺史刘馥却独具慧眼,察觉到了曹操诗句中隐含的不祥预兆。

他直言:“在这大军压境之际,丞相为何言及此等不祥之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实非吉兆。”

曹操听后大怒,竟用槊刺杀了刘馥。

刘馥以生命为赌注,试图改变曹操的决策,最终却自食其果。

人活一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轨迹。

有些弯路你无法替别人走,有些坑也必须由别人亲自去踩。

倘若你抱着救世主的心态,随意介入他人的因果,那命运的惩罚终将降临到你的头上。

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事,就是妄图去别人的世界当救世主。

真正的成长,是放下拯救者心态,不轻易给他人提建议,更不随意插手别人的人生。

尊重命运,顺其自然

网上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你最后悔的事是什么?”

其中有个网友的回答得到了高赞,令人印象深刻:

“年轻时,总是以为自己能拯救一切,让身边的每个人都走上一条正途,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到了别人身上。

最后只得到一顿抱怨,朋友责备我多管闲事,妻子埋怨我不顾家庭,不仅没有帮到别人,反而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糟。”

这世上每一个人都是带着剧本来的,每个人有各自的造化。

助人为乐虽好,但未必会成好事。

如果真的想为别人好,不是去不计代价地帮别人,而是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的命运。

作家杨绛在《我们仨》中写过这样一段经历。

钱钟书原打算赴清华大学任教,可是,他的父亲希望儿子到蓝田去担任英文主任,这样就可以照顾到他。

作为妻子的杨绛,打心底里希望丈夫可以去清华任教,这样对钱钟书的前途最好。

杨绛找到自己的父亲,希望他帮忙出出主意。

可是,父亲却选择了沉默不语。并非因为父亲不爱女儿,或是没有自己的想法。

而是父亲知道,这是钱钟书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替他做出选择。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被“助人情结”所驱动,却忽略了一条真理:把自己活好,才是人生的主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自己的因果要承担,我们不必急于成为他的人生导师,而是要学会接纳和尊重。

如果我们总是对别人的生活指指点点,频繁地插手他人的事务,不断地给出建议,即便初衷可能是出于善意,但在他人眼中却未必如此。

你所坚持的正确,在他人看来或许只是多余的干涉。

与其将精力放在别人的事情上,不如用来丰富自己的人生。

正如林清玄所言:“人生就是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们最大的责任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塑造他人。

尊重他人的选择和命运,舍得看见“他人受苦”,既是对他人的成全,也是对自己的成长。

管好自己,莫渡他人,是一种利人利己的成熟表现。

在网上刷到过一个话题:“从什么时候开始,你觉得自己像个成年人了?”

有个回答我记到现在:“以前遇到想法不同的人,我恨不得扯着对方衣领讲一整晚。现在我掉头就走,不想多浪费一秒。”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趟过山川湖海之后,懂得了不是所有人都活在同一片海域。

人生的舞台上,课题各异,解法自定。

天雨虽大,不润无根草,佛法虽宽,渡不尽天下人。

赠人玫瑰,手里不一定有余香,还可能留有一根根的利刺。

余生愿您放下拯救欲,关心但不介入,理解但不苟同,活成最舒服的模样。

作者简介:闵晶,富书作者,一个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种能力来支撑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第4本书已出版,图书《屏蔽力》正在热销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本文:富书,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