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权不代表弃权,品毛主席与前线将领的沟通艺术

轮回历史 2024-08-27 22:28:18

前线战场,最高统帅有没有必要亲自遥控指挥?或者说指挥的程度需要切入多深?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对于一个高明的统帅来说,对于前线,既要指挥,又不要指挥,这看起来矛盾,但却是应该要做到的。

毛主席就和前线将领的沟通配合非常好,他只在关键战略上进行宏观指挥,但在前线指挥的具体执行上,又做到了真正的放权。虽然是放权,却不是弃权,不代表不指挥。

1948年11月7日,淮海战役即将开打,毛主席写了一份电报给前线将领,包括陈毅、刘伯承、邓政委、粟裕等人,这份电报非常有意思,表示完全同意前线将领在战役开始后的具体作战部署,并写道:

“望你们坚决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我觉得这份电报体现了毛主席和前线将领的沟通艺术,有三个点值得注意:

一是居然让前线将领不要事事请示,这就使前线指挥员能够在迅速变化的复杂环境中,能根据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作出决断,这对取得战役胜利是十分重要的。

二是不请示的前提必须在方针下,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

三是不请示不代表就完全自己做主了,还是要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

可以说,正因为毛主席这份电报,即使淮海战役的敌情一变再变,但前线将领始终能随机应变,临场作出最佳决策,让小淮海战役变成大淮海战役,原本只是想歼灭黄百韬兵团,到最后变成了围歼黄维兵团,再扩大成吃掉了杜聿明集团。

反观蒋介石这边则不然。

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评论淮海战役,说道:“敌人在战役指挥上为保住一个军,结果丢掉一个兵团,以后又为保住一个兵团,结果共丢掉五个兵团。”可以说,国军的这些战役指挥策略,都和老蒋的指挥有关,并不是前线将领所想的。

黄百韬十余万人在华野合围之前,本来有机会逃走,但老蒋为了第44军能安然撤退,让黄百韬一个兵团在新安镇等了44军两天,等到44军到的时候,已经被华野主力包围了。

后面黄维兵团被围,已经是必死之局了。杜聿明在前线最熟悉战场形势,因为没有其他好办法了,已经作出了放弃黄维兵团,继续退守淮河的决策。在撤退途中的杜聿明,为了防止老蒋乱下命令,关闭了兵团的一切电台,实行无线电静默。按理说,杜聿明可以完美的执行自己的想法。但没想到,老蒋无线电找不到杜聿明,就下令飞机向杜聿明的部队空投自己亲笔写的手令,直接写道:“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李延年兵团南北夹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没办法,杜聿明只得执行命令,走向被俘的命运。

解放战争,为什么最后取胜的是我军?或许最高统帅与前线将领沟通水平的差别,就已然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胜负。

1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