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哪个人物身上的矛盾性最强烈,“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必然是其中一个

楷威放映室 2023-08-25 19:26:33

《奥本海默》终于上映,这是诺兰不再凸显所谓“风格”的作品。毕竟此前的电影,无论是十几年前的《盗梦空间》,还是上一部《信条》,都是在挑战观众的智商和理解力。无论形式、技术还是故事层面,都有一定的门槛。当然,也正是这些让诺兰成为很多人心目中“大神”级别的艺术家。

看诺兰的电影,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好像是之前在电影院里看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因为他们都是同样的任性。当初写相关评论文章时,我把侯孝贤比作是在“云端”的创作者。

而诺兰也同样如此,他们这些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知名导演,是不需要通过影片再去证明自己的,更多的是把自己关注的人和事直接带到观众面前,“逼迫”他们在三个小时内凝视,然后产生更多的思考。

《奥本海默》这部电影是改编自凯·伯德和马丁·J·舍温所著的关于奥本海默的传记《美国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2009年曾出版过,由于电影的上映,中信出版社的最新版已经开始预售。想必阅读书中的内容,可以了解到诺兰改编的取舍和价值。

从电影的展现来看,这部原著的确是有故事基础的,否则也不会在2005年获得普利策传记文学奖。我曾经看到某个朋友在给2009年的这本书打了两星,说是写得“鸡零狗碎”,不知道是否有翻译的因素在。

如果真是这样,我相信反而会让诺兰有下手的空间。更何况,面对庞杂的资料,两位原著作者花了25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电影的3小时其实算不了什么,但挑战也基于此。

我之所以这样说,也是因为之前在出版社工作的时候,曾是电影《致命魔术》原著小说的责编,因为看过克里斯托弗·普瑞丝特写的小说,才能体会到诺兰改编的妙处所在。

因为那本小说在体例上是比较混乱的,之后还有类似日记体的写法,且某些篇章和段落是晦涩难懂的,完全不像诺兰改编后所呈现的那样生动且富有张力与神秘感。

《奥本海默》这部电影的信息量庞大,而且对白的密集程度很高。除了那些与奥本海默脑海轰鸣中闪现的各种“爆炸意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外,其他全都是靠人物的行为和对话在推进故事。而这部电影的难度恰恰就在于奥本海默这个人的复杂性。

虽然在缺乏历史背景知识的情况下,我们很难跟上影片的节奏,但至少能明白奥本海默陷入的困境。而这个人物的特殊性就在于,我们往往在看科幻电影里,才有可能出现与世界命运相关的英雄或者反派人物的困境,在奥本海默身上都集中体现了。

他所研究的原子弹事关全世界人类的命运,一个最大的矛盾点在于,他要选择做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就必然提前预支了人们对他的谴责,毕竟他带来的是破坏力极强的重量级武器。原子弹的爆炸会给战争带来更多可能与机会。

这个研究方向必然导致他被卷入军事和政治的漩涡,也必然要遭受非议和诽谤,稍有不慎就扣上间谍的罪名。奥本海默无时无刻不在矛盾中挣扎。他需要官方的支持,才能完成自己的科学成就,但他又不是积极拥抱政治的人,甚至最初对政治的敏感度很低。这也为那些想要诋毁他的人提供更多攻击他的机会。

所以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之后,奥本海默就成为一个无法逃脱责问的罪人。但审判他的人不应该是路易斯·施特劳斯这样的人,而是那些因原子弹而受难的人。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政客的身份,他都会面临危险,这是他的宿命,是他必然要承受的压力与磨难,同时也要面对未来那些虚伪的表彰和称赞。

诺兰很好地呈现了奥本海默的复杂性、神秘性和丰富性。在看似庞大的故事体量面前,其实影片的结构还是自然凸显出来。之前各种学术碰撞,夹杂着政治身份的怀疑,打造城镇等待原子弹试验成功,这之后,奥本海默的生活一定会面临更多挑战。影片最初展现的各种审判,在后半段集中体现。

而最大的困境或者说是道德焦虑,就来自于,既然知道原子弹的危害,为什么还要创造它。而基于奥本海默自己的表达,可以理解为,如果想要人们真正意识到这种武器的危害性,就必须将这种破坏性展现出来,否则没有人会相信原子弹的威力。

而当施特劳斯诋毁奥本海默的计划被破坏时,他说的那段话,也引人深思,他的愤怒来自于当年奥本海默对自己在公众面前毫不留情的拆台。这埋下了他报复的种子,但当他评论奥本海默的本性时,你不得不说,有那么一瞬间你好像也相信了这样的说辞,毕竟没有人能够保证奥本海默没有那样想过。

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深入了解,我们也能明白为什么原著作者会把奥本海默比作是普罗米修斯。奥本海默把原子弹带给人类,和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是有某种相似性的。

火可以取暖,也可以焚毁一切,而这都取决于人类如何使用它,正如原子弹之于那些政客。而奥本海默所遭受的痛苦,想想普罗修斯是如何被惩罚的,就明白了。即使知道要付出代价,奥本海默还是要做出危险的抉择,正如他对爱因斯坦表达的那样,他已经毁灭了整个世界。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