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应对“文字讨好症”

紫易觉悟兴时态 2024-10-08 18:54:56

《正确认识和应对“文字讨好症”》

作为一种新的网络社交现象,“文字讨好症”悄然出现在媒介社交生活中,影响着大众的网络社交行为与心理。

“文字讨好症”是指人们在用互联网社交软件聊天时,出于社交礼仪尊重、拉近社交距离等目的,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增加一些语气词如“滴”“啦”“呢”“嘻”“哈”等语气词或发送带有“讨好”意味文字的表情、表情包等,从而形成一种看起来更舒适、更柔软、更有情感的表达方式。

一、“文字讨好症”的成因

1.社会疏离感的影响

“社会疏离感”是指个体与社会环境、他人之间的一种隔离、疏远和冷漠的感受。

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越来越依赖于电子设备和社交媒体,来满足社交需求。

然而,虽然技术让我们能够与更多的人联系,但它同时也导致我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逐渐减少。

回想一下:

我们在聚餐吃饭时,是不是人人都低头刷着手机,而很少抬头跟邻座的人做口头交流?

人越疏离,在交流时就越客气,越会字斟句酌。

你给非常熟悉的朋友或家人发消息,是不是从来不会过多考虑该用什么敬语、该用什么语助词或表情包?

但在跟其他人的文字交流中,因为疏离,你就很可能会通过讨好的方式来弥补这种疏离感,试图拉近与他人的距离。

例如,你会用“好哒”代替“好的”,会把“来了”改成“来啦~”,用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哈”代替“哈哈”,试图让他人感受到你的热情。

2.讨好型人格的影响

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过分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种人格特质,使得他们在文字沟通时,会很担心自己发出的文字,是不是会引起他人的不满或批评。

因此,他们在发送文字前,会反复修改,力求讨好他人,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

3.文字本身的局限性

文字作为一种表达工具,本身就具有局限性。

它无法像面对面交流那样传递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等信息。

为了突破这种局限,能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态度,我们往往也会在文字中,加入各种语助词和表情符号。

这种对文字本身局限性的突破,也多多少少,助长了“文字讨好症”的蔓延。

二、“文字讨好症”的易感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出现“文字讨好症”,或者症状较严重的,是下面两类人。

1.“高敏感”人群

高敏感人群对于外界的态度和评价格外敏感,只要别人有小小的情绪波动,就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这是因为,高敏感人群非常擅长深度加工信息,也很容易受到过度刺激。

他们对细微事物的感知能力很强,因此对消极和积极的事物比其他人反应更大。比如,在聊天过程中,可能对方回复的是他认为正常的语言文字,但在高敏感的人眼里,可能会被解读为一种冷漠、不喜欢自己的行为。

高敏感人群具有很强的同理心,因此他们会时刻担心自己的回复,会让别人不开心,从而尽量对每一个人表现得尊重、热情、有礼貌。

2.“高情商”人群

“高情商”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强的安全感,乐于和他人交往,并可以从中感受到幸福与快乐。

“高情商”的人比“低情商”的人在识别他人情感、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表达情感方面表现更好,这些都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基于这种心态所表现出的讨好,其实就是高情商者认为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双赢局面。

三、“文字讨好症”过度的危害

1.绞尽脑汁措辞,过度解读,造成职场社交内耗

明明两个字就可以表达自己意思,却要用五个字去回复对方,生怕同事、领导误解成其他的意思。

看到对方只回了一个“嗯”、“好的”,就开始自我反省是不是说错话了?要不要再发个表情包补救一下??

渐渐,高度符号化的情感的使用在令我们失去了察觉情绪变化的感知力的同时,也隐藏了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

你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的每一次,脸上真的有笑意吗?

2.被他人的反应裹胁

总是被他人的情绪左右,假若对方没有感受到或回应我们的热情,便会感到失落挫败,从而下意识地去承担一些不必要的责任。

在这些情绪的困扰下,部分职场人常常会把事情搞砸,做起事来也变得畏首畏尾,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这样活着也太累了吧!

3.产生价值错位,错把语言传递的印象,当成评判自己价值的标准

文字本身是没有情感的,是我们对其赋予感情。

但在职场中,若我们脱离语境和忽略与对方的关系,对话语进行过度的解读,太过在意对方的看法,则会使自己的情感价值产生偏差,继而开始否定自己的工作能力。

这是万万不可取的!许多人并不具备把控“讨好”行为的能力,最后的最后我们只是在内耗自己。

不讨好,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四、正确面对“文字讨好症”

“文字讨好症”或许会得到正向的反馈,但是讨好式的沟通方法,未必能让我们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果使用“讨好体”让你产生内耗的感觉,比如回复一个信息,耗尽了自己的力气,而且自己的信息情绪和自己的状态完全不同;或者是那种违心的回复,你大可不必委曲求全。

1.直接表达你的感受

人们沟通时应该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通过评论以及分析的方式。

当对方的语气让你感觉到不舒服,你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并和对方真诚沟通。比如,可以使用一些表达感受的句式:“我(感到)…,因为我(希望/重视/想要)…”

这有助于对方准确了解我们的需要,同时也为对方提供了准确回应的机会。

2.追求有意义的社交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中只有20%的人和事是重要的,剩下的80%都没那么重要。但有人却习惯用80%的精力,处理那20%的无意义之事,所以才会不断消耗心理能量,在社交中筋疲力尽。

学会分清那些聊天对象和社交关系对你是否重要,这很关键。在面对重要的对象时,你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去回应,但如果聊天对象对你没有意义甚至是消耗,你就可以尝试断舍离。

我们因为过于顾及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从而反过来限制了自己的身心自由。

其实,“文字讨好症”,并不是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签。有或没有,用或不用,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觉得在关系中是积极的、自在的,那么“讨不讨好”都有意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字讨好症”,大家也有许多不一样的见解。

有人说,这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如果我们不跟随大流,就会显得格格不入,在担忧自己的表达是否太过冷漠和害怕被他人误解中反复循环,疲惫不堪。

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礼貌的社交礼仪。

文字讨好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让彼此在短时间内获得信任感,提高大家的沟通效率。

这就要求人们在社交礼仪和社交内耗之间,对“度”的把握。

不可否认,恰到好处地使用“讨好”性质的语言能让我们在沟通中感受到轻松舒适。但“讨好”一词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中有着不同性质的意思,在职场沟通中,一旦“讨好”过度,我们就会在无形中互相讨好,形成一种不自知的社交内耗。

我们有坚持或放弃“文字讨好”的自由与权力。但记住,无论我们使用什么符号进行交流,都要做到有礼有节,明确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对方理解。

在任何关系中,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丁俊贵

2024年10月7日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