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尿酸高?诸痛为实,痛随利减!清热利湿通下止痛,降尿酸

志邦的备忘录 2024-11-17 13:06:55

北中医李教授原创人文医学科普第641篇

大家好,我是北中医李老师,这篇科普分享中医用“痛随利减”理论,用“通下治痛”治疗痛风疼痛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对包括痛风发作在内的疼痛治疗有丰富的理论和经验。最著名的就是《素问》中那八个字“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认为诸邪滞经络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

统计发现,痛风 急性期发作以湿热内蕴阻滞关节经络所导致的,后期也有痰瘀互结的急性痛风。这符合《黄帝内经》中“痛则不通”的观点。

那么,痛风的“不通则痛”的治疗,则应以通为主。

但让痛风的不通导致的疼痛,完成通的方法,却各有不同,最著名的就是泻下通利则痛止。

比如当痛风发作,患者服用痛风专用药秋水仙碱后,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大便通利后,关节疼痛会明显缓解。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认为内秋水仙碱的药效浓度和毒效浓度很接近,只要出现了拉肚子,就证明它已经在缓解痛风疼痛开始起效了。

这也符合中医“痛随利减”的思想,而且中医使用“痛随利减”的理论治疗痛风急性期疼痛,效果总是不错。

对痛随利减,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就是“攻下止痛”,攻下法,也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可促进痰湿、瘀毒、火热等病邪及时排除,是其他治病方法不可替代的中药方法之一。

金代著名医学家张从正认同,通过攻邪下法,可以调畅气机,舒畅气血,“使上下无碍,气血宣通,并无壅滞”,从而快速止痛,恢复健康。

现代研究证实,攻下法对调节肠道菌群有重要作用,而肠道菌群为人体提供了 80%的免疫功能,这个结果和金代医家张从正的观点是一致的。

张从正认为,各种邪气,包括在天的风寒邪气,在地的雨露,以及饮食中的酸苦甘咸也属于水的邪气,这些既可以致病,也是治病的病理因素。这些都不该是人体内存在的,一经致病,就应该去除在外。而祛除的方法,张从正最擅长的就是汗法、下法和吐法——疾病在下,可用下法。而痛风疾病发作多和饮食有关,发育下肢,病位在下,遭受寒凉一发作。按照张从正的观点,痛风病位在下,缓解疼痛,当用下法,这个适合“痛随利减”的观点。

具体方剂,比如用四妙散为底方,再配合虎杖、大黄、枳壳、厚朴等通腑下气的方法,取得了更好的疗效。

痛风发作,按照痛随利减理论,利不仅是通下,还有宣散行导多种利法

后代医家发展了“痛随利减”的攻下法治疗,对利的理解哥哥那几全面。

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就认为“痛随利减”中的利,除了攻下,还有解表、行气、活血等都是通利方法。

如元代医家王好古在《此事知难 1 痛随利减》中认为:

诸痛为实,痛随利减。世皆以‘利’为‘下之’,非也...在表者汗之则痛愈;在里者下之则痛愈;在血气者散之行之则痛愈,岂可以‘利’字只作‘下知乎’?但将‘利’字训作‘通’字,或训作‘导’字,则可矣。是以诸痛为实,痛随利减,汗而通导之利也,下面通导之亦利也,散气行血皆通导而利之也。故经曰:诸痛为实,痛随利减。

这个意思是说,痛随利减的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不管广义还是狭义,对于痛风治疗,都能充分使用。

广义的通利,则泛指清热利湿、活血祛瘀、通络、宣散发表。

狭义的通利,就专指通下或攻下法,也是很有效的治疗方法。

浙江中医药大学范永生教授就善于用“痛随利减”理论,拟定经验方“清热利湿方”就是中医“痛随利减”的广义和狭义的典型案例。清热利湿方组方(应平台科普审核规则不标详方):

生黄柏、炒苍术、片姜黄、车前草、土茯苓、山慈姑、整这些、独活、薏苡仁、川牛膝、蕲蛇、生丹参、佛手。

具体疗效如何,明天的科普分享一则详细案例。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您有尿酸高、痛风或其他代谢病,甚或口腔黏膜问题,可以留言,会在闲暇时间一一回复。

本文参考文献(图文来源于网络):2020年第1期《中华中医药杂志》黄继勇等文章《范永升用“痛随利减”理论治疗急性痛风经验》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