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发布《“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旨在推动12个行业和领域发挥数据价值。首批20个案例覆盖多行业和地区,显示政策引领和行业深度融合趋势,以及数据成为创新变革新动能。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数据正成为制造业的新引擎。它不仅赋能技术创新,还重塑生产方式,拓展市场边界。然而,数据的潜力远未完全释放,尤其是在运输装备与运输服务业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亟待解决。国家能源集团通过构建数据协同体系,成功打破了这一壁垒。他们的示范项目优化了运输组织,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释放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样地,长虹集团通过建立工业数据空间,加强了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共享,赋能了产值增长。
数据融合也在交通运输和商贸流通行业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浙江四港联动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智慧物流云平台,整合了各类物流数据,实现了一站式查询,提升了多式联运的承载能力和衔接水平。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则通过汇聚大宗商品数据,开发了价格指数等数据产品,服务了数百万用户,为市场提供了定价参考。
在绿色低碳领域,数据更是发挥了关键作用。国网新疆电力公司构建了新能源功率预测和消纳分析模型,提高了风电预测精度,增加了新能源上网电量。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则通过融合蓝藻治理数据,精准预测了蓝藻发生情况,有效保护了巢湖水质。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博士表示,这些优秀案例表明数据已经成为制造业协同与创新的关键要素,未来随着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传统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案例一、数据要素驱动适应多式联运需求的运输装备协同制造
多式联运,这一融合了高效与环保的物流新模式,正日益成为现代综合交通网络构建的关键支柱,助力物流成本实现显著降低。然而,在全社会对多元化运输方式的紧密需求下,运输装备制造业与运输服务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已逐渐显现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洞察先机,通过整合各类运输装备的运行、故障及维修数据,精心打造智能模型,深入剖析装备效率与稳定性。他们不仅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装备协同制造与优化方案,更成功打造出成熟的数据产品,并构建了数据资产交易平台,为运输装备领域的数据交易注入了专业规范。
该平台的建设首先着眼于数据的汇聚与融合。通过发挥领军企业的引领作用,打破装备制造商间的数据壁垒,成功汇集了涵盖22类铁路、9类港口、6类船舶等多模态运输装备的600项关键数据指标,实现了装备运用状态、故障分析、检修维护等全方位数据的集成。目前,平台已汇聚运输装备数据超过30亿条,数据总量高达1200TB,且每日新增数据量持续保持在200万条以上。
在数据建模分析方面,平台以多式联运的实际应用为导向,依托丰富的多模态数据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通过科学建模,形成了满足不同运输中转方式效率需求的装备设计与研发数据集,以及符合高可靠、低维护标准的装备产品优化数据集。这种以数据驱动的创新模式,为装备研发与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外,平台还致力于构建运输装备数据资产交易市场。基于近600类高质量数据集,探索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数据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以多式联运业务节约成本为基准,结合装备数据供给总量,科学合理地确定数据资产价格。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吸引了275家运输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平台开展数据资产交易,有效推动了近100家企业在装备产品设计和功能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案例二、打造工业数据空间 赋能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工业数据空间,实现了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高效数据流动和协同发展。该空间不仅汇聚了多个工业软件系统的数据,还通过交叉验证确保了数据和行为的可靠性,从而优化了库存管理和应付账款处理流程,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
此外,工业数据空间还为供应链各方提供了可信的数据流通通道,使得代工企业能够安全地共享生产质量数据,加强了产业链的协同能力和安全性。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促进了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整体发展,还提升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降低了其融资成本。
同时,四川长虹还探索了跨产业数据应用的新模式,通过与金融机构系统的对接,将龙头企业的信用优势转化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这种供应链金融服务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推动了普惠金融服务实体产业的发展。
在另一个领域,四川长虹利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提升了稻麦重大病害的监测预警能力。通过集成气象、土壤、作物生长等多方面数据,该系统能够准确预测病害发生趋势,为农民提供及时的防治建议,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和粮食安全水平。
案例三、多源数据融合提升稻麦重大病害监测预警能力农作物病虫害一直是制约产量稳定增长的关键难题,而传统的监测手段往往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江苏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积极创新,利用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将病害数据、气象数据、遥感数据等多元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为科学预测和有效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常态化的概率测算和风险预警,该中心成功提高了病害防治的精度和准度,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小麦和水稻生产带来了显著的效益。同时,该中心还推动了多源数据采集治理,搭建了病害智能化预警模型,并推出了风险防控常态化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全方位、精细化的支持。未来,江苏省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将继续深化技术创新,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贡献更多力量。案例四、数据要素赋能小商品数字贸易便利化在全球贸易的浪潮中,义乌小商品市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目光。这里,数据如同魔法般流淌,赋予了贸易全新的生命和活力。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其前瞻性的眼光和创新精神,引领着义乌市场走向数字贸易的新时代。他们巧妙地运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模式,将海量的数据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商业智慧,为市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义乌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壮大。线上交易的繁荣与线下实体市场的互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义乌模式。数据在贸易的每一个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采购、销售还是物流,都离不开数据的支撑和驱动。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还积极创新金融产品,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他们基于真实的贸易数据,精准评估企业的信用状况,为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同时,他们还构建了完善的企业征信体系,为市场提供了透明、可靠的信用查询平台。
案例五、产业链数据融合应用 助力提升大宗商品流通效率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其先进的数据整合能力和创新的产业数据产品,正在改变大宗商品交易的格局。
公司通过多渠道采集和融合产业链数据,构建了一个涵盖多个领域的全面产业数据库,为大宗商品市场提供了精准的定价参考和高效的流通工具。
这些数据不仅满足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需求,还为金融衍生品市场机构和政府提供了宝贵的决策支持。
上海钢联的商品价格指数已被全球知名矿山企业采纳,成为铁矿石贸易的重要结算依据,显示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大影响力。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和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上海钢联有望在未来进一步巩固其在大宗商品交易领域的领先地位。
案例六、多式联运数据贯通促进物流降本增效
物流,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被誉为实体经济的“生命线”,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多种物流方式共同构成了复杂而高效的物流网络。在货物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旅程中,它们协同工作,确保货物准时、安全地到达目的地。然而,由于不同物流方式背后涉及的主体众多且差异显著,导致物流信息往往存在不对称、不透明等问题,这不仅给信息跟踪和订舱操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严重制约了物流效率的提升。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浙江四港联动发展有限公司积极行动,通过构建智慧物流云平台,成功打破了物流信息的壁垒,实现了物流信息的全面整合和共享。该平台集成了全省多维度物流大数据,运用先进的物流运单AI智能识别、智能沙箱等技术,为企业提供了一站式的“查运踪、查船期、查运价、查关务、查航空”服务,极大地简化了订舱操作流程,提高了物流效率。
此外,该平台还通过数字化赋能,提升了多式联运的承载能力和衔接水平。它成功打通了系统间的数据壁垒,构建了大数据底座,为智慧物流服务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该平台还打造了多样化的数据产品服务,通过集成货、箱、车、船、空、铁、驳、仓、关、港等10大数据域,重塑数据交互标准、重构系统操作流程、重造应用场景功能,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一体化的物流数据服务。
案例七、 融合农业农村大数据和遥感风控数据 助力普惠金融服务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普惠金融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面对农村地区信贷投放难题,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农业农村部大数据中心携手创新,通过遥感、数字风控等前沿技术,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农业信用贷款授信评估体系。
这一体系从两方面入手,破解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瓶颈。首先,通过建设隐私计算平台,实现了多方数据的安全融合。利用先进的隐私计算技术,将遥感识别数据、农户个人授权数据以及农业农村部的农村土地基础数据、承包数据、农业生产活动等公共数据进行联合建模,既保障了数据安全,又充分挖掘了数据价值。
其次,通过多源数据建模分析,实现了普惠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深入挖掘农田遥感数据在预测农作物种植面积、品种、成熟程度和收成方面的潜力,并结合农户个人授信数据及全量地图数据进行匹配分析,实现了对农户种植农田的真实经营情况的实时掌握。这一创新举措有效解决了小农户因缺乏贷款记录、有效抵质押物而难以获得贷款支持的难题。
自2023年起,这一创新模式已惠及260万农户,授信总额高达638.8亿元。其中,有53万农户首次获得了银行贷款,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2688个县级行政区,占全国县级行政区总数的94.44%。这一显著成果不仅彰显了普惠金融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也展示了浙江网商银行、蚂蚁科技和农业农村部大数据中心在推动农村金融创新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实力。
案例八、高质量化学及材料科学数据集 加速材料研发范式变革。
合肥机数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引领材料研发新时代,以数据为驱动,打造高效创新模式。
公司通过建立大规模化学和材料科学数据库,训练人工智能分析模型,并构建智能化机器人实验系统。
显著提升新材料研发质效,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该模式已在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及行业头部企业得到应用,成功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案例九、多元数据融合 支撑空间与天文科技创新发现
空天科技,这一融合了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精髓的综合性科技,正在不断推动着中国乃至全球的科学研究向前发展。随着中国天眼FAST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成功应用,以及空间科学系列卫星的顺利发射,我们迎来了海量数据的挑战与机遇。这些数据标准不一、来源分散、类别多样,使得深度应用变得尤为困难。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国家高能物理科学数据中心、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等机构联手,通过加强治理、研发工具,探索出了一条基于数据的天文领域科学创新之路。他们不仅推动了空间-高能物理-天文科学数据的汇聚与全生命周期治理,还建立了融合数据库,发布了多种联合主题数据资源。
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还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们成功推动了一系列科学新发现的诞生。从超高能宇宙线起源到多波段时域天文,从日地空间天气传播链到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这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标志性、突破性科学发现,都充分展示了空天科技在推动科学进步方面的巨大潜力。
案例十、数据资源融合应用 助力文物传承保护和价值增值
湖南省博物院正致力于推动数字技术与文物保护的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手段赋能文化传承,助力文化强国建设。通过高清影像、激光扫描等先进技术,博物院已成功采集大量文物数据,并构建了丰富的文物知识图谱。同时,积极探索文物数据授权和合作开发模式,与高校、企业、文化创意团体等携手打造“数字汉生活”等系列文创产品,实现文物数据资源的跨领域融合创新。自2022年以来,博物院推出的数字化项目浏览量超千万次,举办的线下数字展览吸引数十万观众,有力推动了文化传承和文物价值的提升。
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欢迎点赞和分享哦!~~
免费电子书: | | | |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 骆仁童主讲课程
人工智能:
数字应用:
数字中国:
数字化转型:》
产业数字化:《》
宏观与趋势:
思维与技能:》
创新与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