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神话陈庆之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7-13 05:21:19

文 / 子玉

名将的背后永远是国力的支撑,所以个人能力、战术优势注定是有保质期的,陈庆之能连续创造一系列神话并成为继刘裕之后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攻克洛阳城的南朝名将,一方面是他的个人素质确实突出,最重要的是,他北伐的时间正逢北方乱局,而陈庆之又能巧妙利用北方的政治局势,打时间差。大环境的助力加上个人素质最终将陈庆之送上神坛。

三国时代,不管是诸葛亮还是鲁肃在给刘备和孙权制定帝业规划时都提到了北伐的关键条件,那就是,当北方出现乱局时方能有所作为。诸葛亮和鲁肃是基于南方的地理条件和人口、经济指标作出的如此判断。

永嘉南渡,虽然北方精英和流民大量流入江南,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大量人口,大力发展了南方经济,但南方的体量依然不能和北方相比。因为,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能前去南方安家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留在了北方。

北方在整体实力上依然强于南方。

也就是说,在南弱北强的大背景下,南朝北伐成功依然属于概率事件,东晋桓温等人北伐的失败已经能说明问题。而南朝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一般都具备了两个条件:操盘北伐战争的将领素质出类拔萃;北方处于乱局。

本质来说,刘裕和陈庆之都是紧抓北方的乱局然后将个人彪悍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才最终取得了让别人仰望的成绩。

公元529年,为了配合在河阴之难中避难江南的北魏北海王元颢的北归请求,萧衍作出了派陈庆之率领七千人护送元颢前往北方的决定。

对于元颢来说,这是借兵,欲借南朝的势能廓清北方乱局,恢复孝文时代的秩序,重振北魏。但对于萧衍来说,这却是标准的北伐行为,是向北魏、向尔朱荣集团亮剑的节奏,他必须得慎重。

之所以只派了七千人就是在向北魏释放信号,自己无意挑起南北战争,这支小规模部队只是配合元颢玩玩而已。

就是从带队将领的人选也能看出萧衍的敷衍,因为,梁朝的历次军事行动,指挥者都是豪门将种,而这次选了寒门出身的陈庆之,明显就是不抱什么希望。萧衍的如意算盘是,如果陈庆之失败,自己的损失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元颢能在北方有所突破,那么让其作为南梁在北方的代理人也是不错的选择。

也就是说,萧衍的真正目的是给北方的乱局浇油,希望北方的乱局持续化、严重化,这样南梁才有入局的可能。

没办法,北魏此前虽然遭遇了钟离大败,损失惨重,皇权后来也被以尔朱荣为首的六镇集团架空,但北方在整体实力上依然是全面碾压南方的节奏。萧衍通过天监北伐能够拿回江淮地区的控制权已经是南梁力量的极限。北伐,实力根本不允许。

实事求是地说,萧衍的天监北伐目的不在开拓,而是拿回江淮地区的控制权以实行自保。在目的已经达到的情况下,萧衍是一点风险也不想冒。因为,南梁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萧衍不想因为战争刺破不断加剧的世庶矛盾,危及江山。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北朝的乱局持续加剧,给南梁北伐能够创造顺势,这才是最安全的出牌方式。

可见,萧衍早就给陈庆之北伐做了定义。而这,也注定了陈庆之最终的结果。

萧衍对北伐一事非常慎重 图源/剧照

只是,正是萧衍的这个无心之举反而将陈庆之送上了神坛,有一段时间,陈庆之和他的七千白袍军简直是密集性轰炸“热搜”的节奏,频频“霸榜”。

对于南梁打出的这张牌,北魏庙堂自然也读懂了萧衍的意思,所以,在山东的邢杲、南朝的陈庆之、西北的万俟丑奴这几方势力之间,北魏朝廷决定,先解决威胁最大的邢杲,尔朱荣的心腹元天穆率领三十万大军直扑山东。

先解决主要矛盾。

当然,对于来自南方的威胁,元天穆也做了安排:由济阴王元晖业率领两万羽林军驻守考城、丘大千率领七万兵马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

此时的陈庆之已经在铚城修整了一年多,每天都在密集的时局信息中思考出牌方式,当他得到魏军战略布局的准确信息之后迅速就提兵北进。

在陈庆之的认知中,七千白袍军对阵魏军主力毫无胜利的希望,但如果死磕考城和睢阳两部的九万魏军,他还是有把握的,因为,他可以用战术的优势来弥补人数的短板。

名将之所以为名将,就是能对敌我双方的实力悬殊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知,然后通过对信息的捕捉、分析,作出正确的决策。

对于丘大千这位曾经的手下败将,陈庆之是直接正面猛攻,一日内连克魏军三座防御塔,丘大千在陈庆之一番狂风骤雨式的输出之后选择举手投降。

这个时候,元颢在首战取胜的情况下竟然直接于睢阳登基称帝了,这样做,虽然能起到聚拢北方力量的效果,但也公然吸引了尔朱荣集团的注意力,对于六镇集团,他们肯定不允许北方同时存在两个朝廷。元颢的鲁莽行为已经人为压缩了陈庆之的发挥空间,倒逼着梁军必须抢抓时间。

所幸,考城的元晖业比丘大千还好对付,梁军顺利攻克考城。

行文至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梁军的胜利进行分析。陈庆之虽然是名将,梁军也作战勇猛,但这以少胜多的结果也拿的太容易了。本质原因还是,丘大千虽然有兵力上的优势,但却根本不是魏军精锐,再加上丘大千的个人素质,所以败给梁军也很正常。

至于考城的元晖业部,则更多是无心应战。河阴之难后北魏已经分裂为两大阵营:以尔朱荣为首的六镇集团,其特点是鲜卑化;在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已经完全汉化的鲜卑贵族,这些人和汉人世家已经融合为一个阵营。

一个是逆流,一个是顺流,文化层面的巨大鸿沟必然产生巨大的矛盾。有矛盾存在,自然不能统一思想,所以,元晖业所部的羽林军很可能是因为对局势的不满从而消极抵抗,让陈庆之轻松取胜。

还是北方的内部问题。

在洛阳城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孝庄帝紧急调兵遣将,将手中能拿出的牌都布置在了荥阳前线:

左仆射杨昱、西阿王元庆和抚军将军元显恭率领数万羽林军驻守荥阳;同时,在荥阳的侧翼虎牢和崿岅,孝庄帝也安排了部分兵力。

荥阳之战,事关孝庄帝朝廷的安危,事关尔朱荣集团执掌北魏朝政的脸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时的元天穆已经安排了尔朱兆率领五千骑兵先行支援荥阳,同时派王罴率军一万增援虎牢。

形势危急,陈庆之必须要在北魏援军到来之前拿下荥阳,否则,等待白袍军的只能是被魏军里应外合团歼的绝路。这个时间只有短短的五天。

这是陈庆之北伐以来碰到的第一场硬仗,而现实又是,白袍军面对荥阳坚城,怎么也不能将其攻下。在形势的倒逼下,陈庆之只能通过激情演讲来调动将士们的潜能,希望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打法度过危机。

生死面前,白袍军也只能拼死一战。由于白袍军基本是由同乡组成,在危机关头大家更能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所以,在陈庆之这匹头狼的率领下都将自身的战斗力发挥到极限疯狂输出在荥阳守军身上。荥阳城被攻克,再晚一天,白袍军只剩被围剿的命运。

荥阳之战是对白袍军最大的考验 图源/网络

后世的湘军为什么善战,也是因为大家都是同乡、师生、亲戚关系,容易统一思想,形成合力。这一点非常重要。而魏军的战败却是因为内部矛盾太大,大家各怀心思。

此战,才体现了白袍军的真正水平,但由于孝庄帝的部队不是主力,陈庆之依然是吃了北方内部矛盾的红利。要不是紧抓时间差,白袍军很可能会被团歼于荥阳城下。

在魏军援军到达城下时,陈庆之又做了一个反常的举动,开门主动出击。更让人大感意外的是,梁军竟然全歼来援魏军,史书记载,尔朱兆是单枪匹马仓皇而逃。

之所以取得如此战绩是因为,尔朱兆只是援军的先头部队,且只有五千人,经过长途奔袭之后已经体力透支,面对不按常理出牌主动出城作战的梁军肯定会败。

陈庆之的反常操作就是为了避免后续的鲁安部九千人在到达战场后和尔朱兆合力攻城给梁军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尔朱兆兵败的情况下,鲁安则直接投降了梁军。

这就是陈庆之的精明,永远都在和时间赛跑,以避免梁军陷入被动的局面中。

魏军在荥阳的失败也影响到了虎牢的守军,尔朱世隆和王罴直接开溜,剩下的也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辛篡,陈庆之仅用一战就拿下了虎牢。

前方战事连续失利,身在洛阳的孝庄帝在无牌可出的情况下逃往了河北。梁军顺利进驻洛阳城。

上一次南军打下洛阳城还是刘裕时代,如今陈庆之又复制了刘裕的神话,瞬间走上人生巅峰。刘裕当年有彪悍的北府军作为开拓的主力,而陈庆之却只有七千白袍军,在舆论的渲染下,陈庆之成为比刘裕更生猛的军事选手,直接被送上神坛。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但众人只关心结果,对于陈庆之如何创造了一系列神话,他们却并不关心,只有陈庆之自己知道,这胜利更多靠的是运气,而且,进入洛阳城之后他就已经知道,危险正在一步步逼近。

因为,尔朱荣绝对不会容忍京师洛阳被攻陷的耻辱,而尔朱荣的军队才是代表北魏军队战斗力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由于衣冠南渡已经成为历史,北方士人对南朝所谓的正统地位已经严重不认同,就是陈庆之本人在看到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成果之后也对南朝的正统地位产生了怀疑。

文化的不兼容造成梁军根本不可能在洛阳长久立足。

此时,元天穆的大军在后方已经是一阵横扫,又将睢阳、虎牢这些地方给重新夺了回去。更让陈庆之忧心的是,白袍军也被洛阳的繁荣所腐蚀,一天天堕落起来。

为了重新打造洛阳的战略缓冲地带,为了提振白袍军的士气,陈庆之决定,杀一个回马枪。

这是继荥阳之战后又一次体现陈庆之水平的战斗,结果是,元天穆逃往山西找尔朱荣去了,在崔孝芬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费穆竟然直接投降了梁军。

陈庆之一路横扫又将被元天穆收复的地盘再次夺了过来。

战事发展到如此地步,尔朱荣也只能亲自出马,重新整顿北方被陈庆之搅乱的秩序。

双方的决战于黄河两岸拉开,尔朱荣手握几十万六镇精锐,集合了贺拔岳、尔朱兆、侯景、独孤信、宇文泰等一群当世军事精英,怎么看,这都是一场实力悬殊极大的对决。结果,似乎也不会有什么悬念。

尔朱荣集齐了六镇精英 图源/剧照

想当年,尔朱荣以七千人马横扫葛荣百万大军,如今,他手握几十万精锐肯定不会将陈庆之的区区七千人放在眼里,尤其是当他看到梁军的落后装备时更是觉得受到了莫大的羞辱。

虽然在进攻陈庆之守卫的北中城时魏军短暂遭遇了挫折,但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陈庆之的战术优势毕竟是有保质期的,在尔朱兆和贺拔胜抢渡黄河成功之后,胜负就已经分出,陈庆之只能考虑如何安全退出北方的事。

值得一说的是,在陈庆之撤退的过程中,尔朱荣虽然亲自率领大军去追,但却始终不敢靠近,一直与梁军保持着安全距离,可见陈庆之创造的一系列神话还是让魏军有所忌惮。

只是,白袍军虽然甩掉了魏军却没有躲过天灾,行至嵩山的时候,他们遭遇了山洪,只有陈庆之一个人幸存。陈庆之是剃发假扮和尚才成功逃回了南朝。

虽然这个结果早就在萧衍的意料之中,但陈庆之创造的一系列神话还是一步步突破他的想象力。能在百余日内在北方大地上纵横驰骋,创造了作战四十七次、攻取三十二座城的惊人成绩,而且是凭借仅有的七千人,这已经给南梁朝廷长脸了。

陈庆之的神话不仅是对北方既有秩序的破坏,降低了尔朱荣集团统治北魏的威望,更是提振了梁军颓废的士气,政治和精神意义都极大。

萧衍任命陈庆之为右卫将军,封永兴县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在世族掌权的南梁朝廷,陈庆之这样出身寒门的人做到如此绝对属于概率事件。用萧衍的话来说就是:“本非将种,又非豪家。”

也就是说,陈庆之用战场上的概率事件成就了自己在南梁朝廷的地位,属于能力制胜。况且,陈庆之本人还是一个文弱的书生。

决定一个人人生上限的也就那么几个机会,遇到了,一定要拼尽全力。

但实事求是地说,陈庆之在北方书写的神话绝对不是他个人以及南梁实力的体现,而是他抢抓北方的乱局各种打时间差,再加上陈庆之的精英素质,所以才侥幸取得了如此成绩。

萧衍对局势始终有着清醒的认知,由于南梁内部矛盾的加剧,加上自韦睿、曹景宗之后将星的缺乏,萧衍对北伐一直保持着最大克制,如果北方的局势没有到崩溃的局面,他是不会轻易入局的。

而陈庆之的意外封神也让萧衍看到了利用舆论战夸大南梁实力的可能,于是陈庆之在南梁国家机器的宣传下就更凸显个人英雄主义。

再说,大众对平铺直叙的历史叙事本来就没有兴趣,他们需要陈庆之这样的概率事件来提振自己生活的勇气。随着时间线的不断拉长,陈庆之也就成为了被历史层累制造的典型,不断神话。

这是南梁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需要。

但是,我们也绝对不能否认陈庆之彪悍的个人能力。

毕竟,成绩是骗不了人的。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7 阅读:593
评论列表
  • 2024-08-15 23:10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几千年就出了这样一个人,岂容你一个小便随意诋毁。

  • 2024-08-18 11:22

    首先陈庆之可不是文弱书生,个人武力相当出众。其二名将是对战场态势的敌我双方优缺点的正确判断与认知。战略战术是相辅相成的。个人认为,在战略战术运用极致的领帅方面就只有两个,韩信与徐帅

  • 2024-08-15 08:36

    陈庆之一人对北魏全明星阵容,确切的说北魏阵容盲选一个都是历史名将级别的大咖,真乃名将中的名将。伟人读到这一段都对陈庆之赞不绝口。

  • 2024-08-16 12:14

    神来之笔

  • 2024-08-17 20:41

    别吹了,跟尔朱荣,交手,一站就全军覆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