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去年我曾经推荐过一套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给孩子读的《资治通鉴》。
那套书推荐后,陆陆续续收到好多读者的好评,说这套书孩子特别爱看。
尤其是前几个月,有位读者给我发消息,她说今年的高考语文,题目就是出自《资治通鉴》。
我翻了2024的高考语文试卷,果真,其中一篇文言文阅读题,就来自《资治通鉴》。
讲的是汉朝一位将军李陵的故事,他和匈奴作战失败后,投降了匈奴。
有人同情李陵的选择,
有人则批评李陵没有气节。
于是考题就让孩子基于这个故事,进行分析和评论,提炼出观点。
看了这样的题目,一方面觉得挺有意思的,题目很灵活,另一方面也觉得挺有难度的,需要孩子阅读、分析和思考。
后来教育部考试院发表了一篇文章,对高考语文试题进行解析。
针对《资治通鉴》这道题,她们是这么解析的:
“本题目标不在论定历史人物的功过,而在于引导考生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明辨是非而不拘于一隅之见,对相关事件、人物要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元评判,以此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说白了,高考大语文的考察目标,会特别注重考验孩子的思辨能力,这也是高考命题的方向。
那么孩子的思辨能力,该如何培养呢?
因为我恰好给大家推荐过《资治通鉴》的书,我就想能不能结合这套书,给孩子们的思辨能力培养做点什么?
于是,我找出版社的老师做了三件事:
1️⃣ 第一件事,我们为这套书都配了音频。
之前书是没有音频的,但现在,我请出版社的老师为书里每一个故事都配上了音频,孩子在车上、睡觉前都可以听故事了。
下面这个音频,就是书中的春秋战国时期,“三家分晋”的故事。
2️⃣ 第二件事,我们整理了一些思辨问题。
这是参考高考大语文的要求,我们会给孩子整理一些思辨类的问题。
就像下面这样:
让孩子读完后,去思考历史人物的事迹,形成自己的观点。
3️⃣ 第三件事,我们制作了一本导读手册。
我们请这套书的编辑老师,专门制作了一本导读手册。
帮助孩子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资治通鉴》里面的内容。
如果你们以前购买过这套书的话,记得到文末去下载这些资源!
02
我们之前推荐的《资治通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属于国字号的出版社,以出版高品位经典文学作品而著名,他们不做“快餐”书,只出版精品。
而《资治通鉴》是很多名校推荐孩子阅读的经典之一。
比如人大附中这种“超级牛校”,就特别注重孩子的阅读积累,尤其是国学经典方面。
而要了解国学、历史,《史记》和《资治通鉴》这两套经典中的经典必然是绕不开的。
《资治通鉴》就是人大附中的推荐读物之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制作的这套给孩子看的《资治通鉴》有一个特色,就是用成语来串联这一千多年历史。
书一共有8本,每本围绕一个历史时期,每本围绕一个历史时期。
“上起战国,下至五代”,记载了一千三百多年间的历史更迭。
从诸雄并起的战国开始,讲到大一统却短命的秦朝,再到挺立千秋的两汉;
接着是刀光剑影的三国、烽火连天的两晋十六国、战事绵延的南北朝;
最后讲到昙花一现的隋朝、辉煌灿烂的唐朝与纷乱黑暗的五代十国。
我外婆是语文老师,小时候她老人家有一年送我的生日礼物,就是《资治通鉴》。
我记得外婆当时跟我说过一句话。
她对我说,《资治通鉴》的书名很有含义,它的意思是: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什么叫“鉴于往事”?就是借鉴过往发生的事情。
什么叫“有资于治道”?就是通过对过往发生事情的总结,提炼出对我们当下有用的东西,从而帮助我们少走弯路,走得更远更稳。
03
咱们中国的史书,有两套被誉为“史学双璧”:一套是《史记》,另一套是《资治通鉴》。
它们俩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最直观的区别,一个在于时间跨度,另一个在于体裁。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他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一直写到汉武帝,描绘了那3000多年的时光中大大小小的人物;
而北宋司马光笔下的《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至五代,梳理了1300多年间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我整理了下面这个时间轴,你们一看就明白了!
你看,这两套史书组合起来,是一条更完整、更全面的历史脉络,是更深入、更立体的历史还原!
因此,它们都是孩子必读的经典,这也是人大附中等名校都推荐孩子读《资治通鉴》的原因。
04
记得小时候读《资治通鉴》,一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
我那时候学习进入低谷,后来外婆就让我读《资治通鉴》里“有志者事竟成”的故事。
它讲的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名将——耿弇。
耿弇以前建议过刘秀,要攻打张步,平定山东。
但当时刘秀不以为然,觉得耿弇口气可是真不小,毕竟平定山东这么庞大的计划,实现起来可是很难的。
后来耿弇和张步血战一场,就算被暗箭射中大腿也毫不在意,砍断箭杆坚持战斗。最终大败张步,助刘秀夺得天下!
事后光武帝刘秀称赞耿弇:“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外婆想借这个故事告诉我的是:
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难题最终都会迎刃而解;人这一生,要自己去拼搏、去奋斗,怀揣梦想,坚持不懈,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读完这个故事,真的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每每回想起来,也让我深深地觉得,“读史使人明智”这话一点都不假!
读史,会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就比如“有志者事竟成”、“狭路相逢勇者胜”。
读史,还会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用鲜活的历史案例来印证人生的道理,让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一下子增加几千年的厚重。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定要给大家推荐《资治通鉴》的原因!
市面上适合孩子读的《资治通鉴》不多,这套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出的版本,叫做《成语说<资治通鉴>》。
编辑老师们整整打磨了10年,150多万字、3000多页、358个历史故事,用足够大的体量,来给孩子呈现更完整的历史。
它有两个特色:
一个是讲史;
它会给孩子讲全面的历史,讲前因后果相互串联、有丰富细节的历史。
孩子在这套书里能看到完整连贯的历史链条,而不是碎片化的历史片段。
故事与故事之间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地把历史推向纵深,帮助孩子树立“通史”意识:历史是连贯的,有继承,有发展。
另一个特色,是讲成语。
它还会从《资治通鉴》真实的历史故事中提取出1800个成语,给孩子讲清成语的来源以及应该如何运用。
以成语为引,把1300多年的历史串联起来,一边读史,一边提升语文积累,一举两得。
05
这套《成语说<资治通鉴>》是一套讲述中国历史的读本,但它和市面上普通的青少年历史读物很不一样。
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让孩子通过一个个年份、人名、地点、故事梗概,来机械地了解碎片化的历史。
而是像一座时光机器一样,带孩子经由通史穿越古今,还原历史人物和事件,让孩子看到历史发展的全景,摸到历史发展的脉络。
我从来没有见到一套书,能把“古典化新作”做到如此极致,能让枯燥难懂的大历史变得如此鲜活、如此有趣!
用细节还原历史,用前因后果串联历史,也是这套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就以我手头的第二册,《大汉雄风》为例。
要想一赏大汉雄风,就一定不能错过那场楚汉之争。这册书的封面就是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一幕。
而关于楚汉之争,初中历史教材里只有这么一段话:
单看这一段话,孩子们很难知道,
楚汉之争为什么是刘邦和项羽相争?
为什么双方争了四年之久?四年间发生了什么?
刘邦因何取胜,项羽又为何败北?
……
而《成语说<资治通鉴>》会用整整10个故事来细细还原那场历时四年,精彩绝伦的争战。
用细节还原历史
1
对人物的还原
就比如开篇的第一个故事:《计将安出:先入关中为王》,
故事从楚怀王选派将领西进攻秦的情节展开,交代了楚汉之争是怎么开始的。
几个动作、一句话,就瞬间塑造起项羽勇猛无畏的形象。
接着又借将士和老臣的评价,交代了项羽所背负的深仇大恨和他残暴凶狠的一面,让“西楚霸王”项羽一下子立体了起来。
也为楚汉之争的结局——西楚霸王手段残暴,树敌过多,既不能收拢民心,又没能经营好自己的阵营最终失败埋下伏笔。
你看,故事里并没有直接概括项羽的性格,而是用了很多的细节去还原项羽,让孩子们自己去判断那是怎样的一个人。
2
对事件的还原
再比如项羽最后的高光场面“不肯过江东”和“乌江自刎”。书中用了很多细节,还原了项羽最后一步一步被围困至乌江畔的经过。
比如刘邦先是听取张良的建议,封韩信、彭越为王,三军联合作战,把项羽逼到垓下包围起来,让大军唱起楚地民谣,设下“攻心计”,动摇楚军的军心。
这里的对环境和心理的渲染特别让人动容。
接着描写项羽率大军逃窜,失了民心,被老头儿指了错路,一步步陷入绝境,
读到这里的时候,脑海中仿佛能看到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战正在上演,精彩非常!
后来项羽与汉军鏖战到乌江边,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拒绝渡江,把自己心爱的乌骓马送上船,但依然不肯认输,在绝境中拼杀,最终自刎,一死了之。
这套书对于事件的还原真的太精彩了!
对环境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人物的塑造等等,每一点都很到位,让尘封的历史故事生动地展现在孩子眼前,在脑海里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
而且书中对于人物和事件的记述,很少会有编者主观的概括和评价,而是从多个角度去还原,让孩子根据丰富的细节中去思考,去判断,潜移默化地训练他们的思辨能力。
用前因后果串联历史
除了对人物和事件的多角度还原,这套书还让每个故事首尾相连。
孩子读起来就像在看一集一集的电视连续剧一样,特别有意思!
比如讲楚汉之争的那10个故事,分别是:
《计将安出:先入关中为王》
《忠言逆耳:项伯密会张良》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
《被坚执锐:刘邦火烧栈道》
《国士无双:韩信拜将》
《暗度陈仓:还定三秦》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彭城之战》
《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灭赵国》
《分一杯羹:项羽要煮刘邦的爹》
《四面楚歌:不肯过江东》
每个故事的标题前都有一个成语,以成语为线索,串联它背后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
在第一篇《计将安出:先入关中为王》,刘邦先项羽一步进入关中的结尾是:
紧接着,第二篇《忠言逆耳:项伯密会张良》开篇是:
不久,项羽的大军抵达鸿门。刘邦手下有个叫曹无伤的,就跑去跟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
项羽大怒,准备次日一早就攻打刘邦。刘邦吓坏了,请项羽的叔叔项伯替自己说好话。项伯答应了,并建议刘邦第二天一早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解释。所以,这篇的结尾是这样的:
而第三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则这样开头:
接下来就是鸿门宴的名场面了!
你看,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被串成了一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方式,给孩子展现古代历史的整体面貌,帮助他们建立起历史的整体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
06
这套《成语说<资治通鉴>》不仅是一套优秀的历史读本,更是一套大语文必备读物。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它还有一个特别大的亮点,就是把成语和历史给结合了起来。
因此,它不仅仅是用成语串联历史,更是用真实的历史来阐释成语,给孩子讲清成语的来源,帮他们理解成语、掌握成语。
成语结合历史
成语的出处多样,比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民间谚语、古文古诗等等,而历史故事其实是成语最主要的来源。
就比如“破釜沉舟”、“约法三章”、“暗度陈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四面楚歌”等等,这些高频成语都来自那场楚汉之争。
现在从小学到高中,成语都是必考内容之一,出题形式也是常变常新。今年的语文新高考Ⅱ卷,就有成语填空的题型。
在这样的题型下,成语的选择是开放的,答案不唯一,因此特别考验孩子对成语的积累,以及对语境的阅读把握能力。
近几年国学、大语文越来越受重视,也越来越注重对成语背后历史典故的考察。
我之前看到过一道题目,是北京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的真题:
你看,它并不是简单考查成语的含义,而是更拔高了一层,考验孩子对于成语出处与来源的掌握。
而翻开中学历史教材,我发现历史课本里也在悄悄“植入”成语学习的内容。
就比如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7课,讲的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它给孩子布置了这样一个课后练习:
你看!它巧妙地把语文知识和历史知识融合了起来,这其实就是跨学科融合这个大趋势很典型的体现。
而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真正掌握成语的运用,单靠机械的背诵已经远远不够了,孩子需要先去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语境,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这也是为什么《成语说〈资治通鉴〉》这套书,决定让成语和历史来一场深度联动!
因为把成语放在历史语境中,用科学的方法整合文史,能让孩子在读历史故事的同时,自然而然掌握成语的含义。
以成语为引,了解背后的历史;以历史为据,掌握成语的运用。
07
语文新课标对成语的掌握要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积累、梳理和运用。
1.积累成语的出处、语境和语义;
2.梳理相关联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3.能运用成语遣词造句、写作。
因此,《成语说〈资治通鉴〉》中,每个故事都由成语出处、历史故事、成语学习这三大板块构成。
1
成语出处
成语作为故事的导引,在每个故事开始前,成语出处首先会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在原文板块。这就是掌握成语的第一个部分,积累成语的出处、语境和语义。
比如第七册《隋唐气象》第一篇,《神色自若:外公抢了外孙的皇位》,讲的是未来的隋文帝杨坚逼自己的外孙禅位给他,建立隋朝的故事。
它标题成语是“神色自若”。
于是在讲述故事之前,专门设置了一页点明这个成语的出处:
先列出“神色自若”一词,出自《资治通鉴·陈纪八》,接着附上原文和译文,译文会用白话完整地解释古文,还会用绿色字体突出成语的含义:
通过这个部分的阅读,孩子能快速进入成语的历史语境,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古文功底。
2
成语故事
紧跟着就是“外公抢了外孙的皇位”这个故事的展开。用3~4页纸的篇幅更完整地还原成语背后的来龙去脉。
3
成语学习
书中的每个故事结束后,都会设置一个“成语学习”板块。这个板块对应的,就是掌握成语的重中之重:梳理和运用。
就比如书中学习“神色自若”这个成语的时候,会把“自若”两个字拆分出来,做一个更详细的解释。
接下来还会列出贴近孩子学习生活的例句,助力孩子在写作中的运用;
再用“近义词”“反义词”两栏帮助孩子举一反三,梳理成语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迁移运用学习成果,打通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
除了作为标题的成语,还有大量紧贴故事核心的成语,以脚注的形式给孩子做补充。
整套书涉及的成语足足有1800多个,远远超过中小学阶段要求掌握的数量。这也是说它不仅是一套优秀的历史读本,更是一套大语文必备读物的原因!
08
当然,获得和掌握知识只是一个方面,这套《成语说<资治通鉴>》能带给孩子最大的帮助,还在于通过大体量文字阅读,训练孩子的阅读速度、对文字的捕捉和处理能力。
更在于用书中一千多年的朝代更替、历史兴衰开拓视野,扩充孩子的知识面。
1.训练深度阅读能力
憨憨和憨妹从上小学开始,我和憨妈就开始有意识地给娃加大阅读量,循序渐进地训练阅读速度,提升阅读能力。
因为现实点来讲,一旦阅读量少,阅读速度提不上去,考试的时候题目都可能做不完。
而这套《成语说〈资治通鉴〉》,阅读体量真的很大!
全书有150万字,平均每册大概在20万字左右,而且每册的插图只有寥寥几页,其他都是文字内容。
因此对于读惯了图画书的孩子,这套书能帮助他们摆脱对直观图像的依赖,特别训练孩子对文字的捕捉处理能力,培养孩子深度阅读的能力。
全套书读下来,孩子的阅读量能上好几个台阶,对文字的感受能力也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2.拓宽知识面 拥有大格局
另外,这套书还把语文、历史、地理及其他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
孩子们通过阅读这套书,能打通各领域知识之间的壁垒,拓宽知识面,为将来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成长为全学科人才打下基础。
而这些跨学科知识不仅藏在故事中,还把更详细的说明放在书的脚注里。
比如地理知识。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汴州是什么地方?孩子在书中就能找到答案。
开封,战国时是魏国的都城,叫大梁,秦灭魏后,叫开封,隋唐时又叫汴梁。
再比如文化常识。
丞相、御史大夫是干什么的?谁官更大?
春秋战国时,诸侯王为什么都自称“寡人”?
“朕”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皇帝专用的“称呼?
什么是谥号?什么是年号?
前两年北京中考还考了“年号”这个知识点。
此外,脚注里还涵盖了时令节气、天文星象、民风民俗等内容。
比如,“腊祭”向我们介绍“腊月”的由来:
还有两位门神的来历:
这些脚注都勾连着一个个知识点,是孩子阅读过程中的重要辅助材料。既把历史学习引向纵深,又帮助孩子拓宽知识面,真是小脚注里有大乾坤!
09
这套书的官方推荐的阅读年龄是8岁以上。
虽然阅读量确实大,但真的很有意思!
我和憨憨读下来都觉得获益匪浅,一点都不觉得枯燥。
因此我的建议是,这套书从小学到成人都可以看,很值得细细品读!
不过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会有些门槛,因为对识字量和文字阅读能力有要求,因此如果娃9岁以下,我更推荐亲子共读,或者给孩子当睡前故事讲。
小学高年级的就可以尝试独立阅读了,书中的生僻字会配注音,还有脚注解释,基本没有阅读障碍。
无论从哪一册开始阅读,孩子都能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体会国史的博大精深,涌现出对传统的“温情与敬意”。
真心推荐给你们!
为了帮孩子更好地用好这套书,我们还准备了一些配套的学习资源。
第一个是音频。
我们给书里的故事开发了配套的音频,孩子坐车的时候,睡觉前都可以听了。
因为这套《资治通鉴》的体系实在太大了,音频我们也在加紧录制中,目前春秋战国、秦汉这两本都更新完毕了,后面的音频还在不断更新中。
第二个是思辨问题和导读手册。
这两个文件都是帮孩子更好地用好这套书的。
里面会整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孩子结合书中的历史人物、背景去分析和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这过程中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
这两个文件的下载方式如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ph1d4nXVwdFfaR43DFp1MQ?pwd=b7bu
提取码: b7bu
这套《成语说<资治通鉴>》原价680元,开团价是299元,全套8大册。
另外,出版社的老师们还特意为我们准备了一份赠品,是一个寓意深刻的阅读笔记。
翻开之后能看到钱穆先生和梁启超先生的寄语。
这个赠品是特别为咱们读者定制的,因此数量有限,我们会根据下单顺序,限量前3000名下单的读者赠送,先到先得!
👉 点击下方购买!
商品详情:
《成语说〈资治通鉴〉》(全8册)
适读年龄:8岁以上
平装,16开,全彩印刷,
平均350页/册,8册共2828页
产品尺寸:230mm*160mm**146mm
套装总重约4.5 kg
下面是物流信息:
1.宁波发货;默认圆通、邮政快递,不可指定。
2.新疆、西藏地区加收20元快递费,其他地区包邮,港澳台及海外不发货。3.正常下单后 48小时以内发货,节假日顺延;赠品随书发出。
4.可开具电子版普通发票,发送至邮箱。
5.退换货政策:
签收日7天内并且不影响二次销售支持未拆封无理由退货(运费用户承担),仓库收到退货包裹后操作退款;质量问题退换(运费我方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