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件文物:西周晚期多友鼎

文字绘者青青 2024-09-13 01:58:48

我远远望见这件铜鼎时,很是不屑:太普通了。

走近了一瞥标识——“多友鼎”,惊得我一激灵。作为学习古文字的人,“多友鼎”实在是大名鼎鼎。因为它的铭文多达278个,时不时就会遇上它。

铭文拓片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没想到遇到真身,竟然还是“以貌取鼎”,“有眼不识泰山”~

赶紧看腹内壁的铭文。铭文分左右两片,各11行,结体严谨,平衡稳重,排列整齐,井然有序。西周晚期的金文已经比较规范了,少了早期甲金文的随意性。

可以说这篇典雅的长篇巨制就是多友鼎最顶级的“纹饰”。多友鼎也由此荣获“陕历博十八件国宝之一”。

多友鼎铭文的珍贵,不只在于字数多,还在于内容。除了常见的赏赐、感谢的文字以外,多友簋记录了一场鲜为人知的战争。

铭文记载了周历某年十月,游牧民族猃xiǎn狁yǔn大规模进犯,威胁京师安全。周王命令多友率军抵御。双方激战半个月,多友大获全胜,杀敌350余人,俘虏23人,缴获战车127辆,将猃狁逐出了境内,并将被俘虏的周人救回。

铭文较多,感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搜索。这里介绍四个有意思的字:

“多”字,是两块肉干。上古时期,肉干不易得,两块就已经算得上多了。

“友”字,是两只右手,也有两只左手的写法,但绝没有一只左手一只右手的写法。因为“友”表现的是两人携手,如果一左手一右手,则可能是同一个人,意思表达就不清晰了。

“孚”字,是一只手抓着一个孩子,是俘虏的“俘”的本字。

“至”字,是一支箭到达停下,是“到”的本字。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多友鼎本身: 通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腹深30厘米、足高20厘米、重37公斤,直口折沿两立耳,半球形圆腹,三只兽蹄足。除口沿下有两道凸弦纹外,别无纹饰。

注意一下,多友鼎的腹部非常圆,如同一个球切去了上面的三分之一。这种造型的鼎,被叫作“半球形腹鼎”,是西周晚期的新造型,延续至春秋中晚期。

不过,准确地说商代晚期出现过近似的圆腹鼎,但西周早中期都不见,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这不是“新”造型,而是“复古”造型。

另外,在鼎外底部发现有2毫米厚的烟炱,说明此鼎被长期使用过。

这件文物时间是西周晚期,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下泉村,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