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最后的决战中,30万大军为什么挡不住1万湘军?

博览群书名字 2024-11-02 06:00:43



一,太平军打清军,摧枯拉朽,是针对八旗和绿营而言的。

如破江南江北大营、席卷苏杭,太平军打的都是八旗和绿营。

对阵湘军,太平军没有碾压优势。

自始至终就没有。

比如大家都知道,太平军一次西征,在湖南打得曾国藩要投水自尽。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曾国藩跳水自杀被部下救起来的第三天,另一支西征湖南的太平军就被湘军在湘潭打得全军覆没。

此后几个月,太平军全力与湘军作战。结果毫无进展。而且在厮杀中,骁勇善战的曾天养还战死了。

曾天养之死,导致太平军一溃千里,从洞庭湖直接退到了鄱阳湖。

要不是后来石达开临危受命,在湖口全歼湘军水师,打得曾国藩第二次跳水自杀,又收复武昌,打出了太平天国全盛局面。太平天国可能撑不了13年时间。

还比如大家都知道,石达开出走后,太平军进行第二次西征,陈玉成、李秀成全歼了湘军李续宾部六千精锐,取得三河镇大捷。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天京事变前后,太平军前期的精兵,要么在事变中被杀,要么随石达开脱离太平天国。

陈玉成、李秀成打李续宾,是以绝对兵力优势才弄死的李续宾。

换言之,当时太平军的兵源素质已经大不如起初了。要靠兵力优势才能取胜。

而且三河镇大捷不久后,陈玉成在二郎河之战(1858年12月)中,就败给了湘军。

此败,教科书不讲。但其实很有历史意义。

即太平军后来当面锣对面鼓的对阵湘军,无比吃力,完全打不过了,就是从二郎河之败开始的。

第二,湘军不是单挑太平军。曾国藩的背后还有清政府撑腰。而清朝的兵力、财力,要远强于太平军。

最典型的例子,安庆保卫战。

湘军围困安庆后,陈玉成率部解围。

先是打阵地战,陈玉成没打过曾国荃。

打不过的原因,参照第一点。

然后陈玉成决定打运动战,运动到两湖,想以切断湘军后勤补给线的方式,逼迫曾国荃从安庆撤围。

然而,陈玉成刚运动到湖北,各路增援而来的清军就陆续赶到,逼得陈玉成不得不又退回到安徽。

运动战失败后,陈玉成开始选择打皖北,整合北方的捻军一起袭扰清军补给线。但还是效果不佳。

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湘军水师厉害,控制了长江航道。可以通过水路,源源不断的往安庆运补给。

为啥湘军的水师就这么厉害呢?太平军不是也有水师的吗?

这就是清政府在综合实力上的优势了。

湘军水师在湖口被打得全军覆没后,曾国藩靠着清政府授权,又马上筹集军费建立了新的水师。

新建立的湘军水师,不仅规模大,而且军舰也比太平军水师先进。

可以说,1859~1864年期间的太平军,是水战,陆战都打不过湘军。

二是清廷全力支援湘军。几乎所有的南方清军都在配合湘军作战。

清军折损了兵马,不要紧,补充马上就有。

相反,陈玉成的兵力越打越少。

古代农民起义,大多都是就是这种情况。你要是主力屡战屡胜,那就群起蚁附,兵力多的时候能有几十万。但你的主力一旦屡战屡败。那附和你的几十万之众,基本就是作鸟兽散,连人影子都见不着了。

所以说,别看围困安庆的湘军不多。但算上打辅助的清军,陈玉成指挥的太平军,以及配合他的捻军,其实并没有兵力优势。

清政府剿太平天国,本来就是以强剿弱。时间在清政府一边。战斗拖得越久,对太平军越不利。

陈玉成绞尽脑汁也拿湘军没辙。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以安庆沦陷,太平军一路退至天京而告终。

1862~1864年的天京保卫战也是如此。

围城的湘军曾国荃部人马,看似不多。

进攻曾国藩的太平军,看似有几十万。

但此时太平天国的外围,可都是清军!

湘军水师在长江航道上,畅行无阻,给曾国荃送去源源不断的补给。

曾国荃呢,多的事不用他干。他只需要指挥部队挖战壕,一圈又一圈的挖长壕,把天京重重围困起来。不管太平军怎么诱敌,他只需要躲在一圈又一圈的长壕里不出来,就等着太平军来强攻送人头就可以了。

粮草不足,水师会给他送粮草过来。

天气寒冷,水师会给他送棉衣过来。

兵马折损,水师会给他运兵马过来。

此外,曾国藩有什么洋玩意,如洋枪洋炮也会第一时间送给曾国荃。

他甚至都不用担心太平军打运动战,突然跳到外线作战。

因为只要洪秀全不离开天京,李秀成就不可能不救天京。

曾国荃就只需要负责在天京外围蹲着,消耗太平军的有生力量就行了。

而在他与李秀成厮杀的同时,外线清军在英美支持下,步步为营,收紧口袋,瓦解李秀成在苏南刚刚建立起来的统治秩序。

一旦口袋彻底扎紧,太平军仅有的一块根据地没了。太平天国也就进入灭亡倒计时了。

-1 阅读:352
评论列表
  • 2024-11-18 20:41

    太平太国亡于政治能力超差,打下一个南京马上享乐内斗短视,加上能打两广士兵死完了,也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