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评为副兵团级,因少参加战役?1965年定级为6级,比同军衔差1级

从阳化石 2024-11-01 04:02:12

在副兵团级的上将里,陈再道作为一位资历老,有战功的将领,在军队评级中至少副兵团级,相比其他正兵团级,差距在哪里呢?

在副兵团级将领中,李志民担任过19兵团政委,韦国清担任过10兵团政委,莫文骅担任过13兵团政委,郭化若担任过9兵团政委、李天焕担任过20兵团政委、三野政治部主任唐亮等。按说他们的职务应该被评为正兵团级,被评为副兵团级也说明军级评定中,职务并不是唯一评定指标。其中军功战绩也是重要的一项因素。

这几位将领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长期在后方任职,有些干军事教育,有些干机关工作实际较长,到作战部队时间短。可陈再道不一样,土地革命时期,从战士升为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等;抗战时期,担任386旅副旅长,东进纵队司令,冀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担任过2纵司令、冀南军区司令兼2纵司令,河南军区司令。

从参加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一直都是军事主官,在哪个时期不缺位,怎么不是副兵团级呢?

军级评定是以职务和战绩为主要指标,他的职务够了,也就是说战绩上不够?

抗战时期,他从386旅独立出来后,在冀南开辟新区。当时冀南军区与他领导的东进纵队是平行关系。军区司令宋任穷,副司令王宏坤。1940年,军区与东进纵队合并,陈再道担任司令员,宋任穷担任政委,王宏坤为副司令。

陈再道在冀南军区工作到1943年,被抽调去延安学习,军区工作由政委宋任穷和副司令王宏坤负责。1944年,冀南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宋任穷为司令。到1945年两个军区再次分开,解放战争时都是晋冀鲁豫军区二级军区。

抗战胜利后,陈再道重返冀南,主力改编为2纵,担任司令员。与此同时,太岳军区主力改编为4纵,太行山军区主力改编为3纵,冀鲁豫军区主力改编为1纵。后太行军区又成立6纵,冀鲁豫军区成立7纵等部。

因为1纵在邯郸战役后北上,并不在刘邓指挥序列当中,而4纵也有任务,刘邓实际指挥的部队只有2纵、3纵、6纵、7纵。相比3纵、6纵、7纵来说,2纵参加的战斗少了一些。

邯郸战役后,刘邓指挥3纵、6纵、7纵部队出击豫东方向作战任务,陈再道兼任冀南军区司令,指挥2纵与地方部队,担负平汉线作战任务,主要把敌人困在那里,并没有实际作战任务。3纵、6纵、7纵发起一系列作战,如兰封战役,攻占多个县城以及交通要点,歼敌1.6万余人。

定陶战役时,2纵与其他三个纵队一起并肩作战,2纵2个旅与6纵作为北集团,6纵为主攻,2纵配合作战。

巨野战役时,2纵打阻击很顽强;在巨金鱼战役中,3纵、6纵、7纵都领导各自的任务,打得很火热,2纵配属刚从晋察冀回来的1纵。

此后,陈再道率部参加鲁西南战役、挺进大别山作战。此后,在宛西、宛东作战时,陈再道因身体不适而到地方军区休息,部队由王宏坤指挥。直到淮海战役开始后,他才重返2纵打仗。

淮海战役后,部队组建兵团,他被调任地方,担任河南军区司令。此时的河南军区是战略后方,可以确保野战军后勤保障工作,而且3个兵团,属于将多,职务少,给他一个何止更合适呢?

论作战方面,陈赓、陈锡联、王近山都能打,杨勇担任兵团司令,或因冀鲁豫军区过去隶属于115师,红一方面军;解放战争时才划归刘邓指挥。5兵团下辖的16军和18军都是过去一方面军发展而来,18军军长张国华此前就是冀鲁豫军区将领,他后来领导的冀鲁豫军区水东军分区等为基础组建豫皖苏军区,豫皖苏军区主力后改编为18军,或许基于这样的一种平衡关系吧。

陈再道虽然到二线,可此时的河南军区可是与兵团一个级别。那就相当于之前晋冀鲁豫军区下辖的二级军区与野战纵队一样的级别。随着渡江战役后,解放军解放诸多省份,都是由兵团兼任。如5兵团兼任贵州军区,4兵团兼任云南军区,10兵团兼任福建军区、7兵团兼任浙江军区。那时候湖北军区司令李先念,第一副司令王宏坤,第二副司令王树声,广西军区司令张云逸,副司令李天佑;广州军区司令叶剑英,副司令邓华、洪学智等。

在后方,他的任务是完善军分区,进行剿匪工作。并没有参加渡江战役以及之后的很多大战役。像二野解放大西南的任务,随着新中国成立,还在进行作战。相比,陈锡联、杨勇少打不少仗。这一点是不是影响他评级的关键不得而知。

新中国成立后,他是第一批担任大军区司令员的上将。在1965年全军降薪定级时,他的资历和职务虽然都不低,可与大多数上将不同,人家都是定行政5级,他被定为行政6级,至于原因不得而知。

在特殊时期中断工作几年,恢复工作干了几年副司令,军委顾问后,重返一线,担任铁道兵司令员5年才正式退居二线。

0 阅读: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