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麦湾琐憶·文化武山】《残秋之思》/图漆寨芳 文王生文
残秋之思
文/王生文
当叶子纷纷扬扬地飘然而去,树干和枝条方才得以高傲挺拔地展露它们那苍劲有力的雄姿。叶子或是随水漂流而去,顺着蜿蜒曲折的溪流,宛如迷途的羔羊,不知归宿何方;或是随风远扬,飘向那未知的苍茫远方。然而,大多的叶子留在了山窝里,它们或许怀着叶落归根的美好夙愿,静候着生命的最终归宿。或许在森林初始成形之处,叶落归根能够水到渠成地实现,那里的生态环境相对完整,自然的循环得以畅通无阻地进行。然而,路旁、山坡上的叶子恐怕就难以如愿以偿了,它们处在较为边缘的角落,往往容易被漠视和遗忘。曾几何时,这些叶子作为填炕的绝佳材料,备受人们的青睐和珍视,在寒冷的冬日里为人们送去温馨。可如今,时移世易,它们却只能落寞地静待,无人问津。真担心它们在冬春之际,天干物燥之时,成为野外火灾的罪魁祸首,给大自然带来无妄之灾。
在这深秋,乃至残秋时节,抓住大地五彩斑斓的尾巴或许还为时未晚。留下村庄那宁静祥和的景致,那袅袅升起的炊烟从屋顶升腾,仿佛在低吟着岁月的悠悠长歌;留下山川的悠悠韵味,那起伏的山峦,犹如大地的坚实脊梁,承载着历史的深沉厚重;还有那流淌着的、感觉很冷很凉的流水,清澈见底,水声潺潺,奏响着一曲曲自然的灵动乐章。
何必慨叹残秋的萧瑟与凄凉,这不过是树与叶分离时的必然景象。或许世间万物皆然,有分有合,有盛有衰,恰似日月的交替,四季的轮转。或许这就是自然的铁律,如同不可忤逆的天命。细细思忖,这又何尝不是人的最终宿命呢?从呱呱坠地时与母亲身体的分离,到成长过程中与亲人朋友的聚散离合;从青春年少时的意气风发、繁花似锦,到暮年时的力不从心、衰落凋零;从诞生时的充满希望与生机,到死亡时的归于沉寂与平静,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是生命的节奏,是宇宙的旋律。
在这残秋之中,我们感悟着生命的无常,那难以预测的变化和转折,让人既感到无奈又心生敬畏。同时,也珍惜着当下的美好,每一个如阳光般温暖的笑容,每一次如春风般深情的拥抱,每一刻如诗如画般宁静的时光。接受自然的安排,不做徒劳的抗争;顺应规律的指引,不做逆天的妄想,以平和宁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跌宕起伏,去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方能在这残秋之中,寻得心灵的慰藉与安宁。
作者简介: 漆寨芳,甘肃省武山县人,乡村教师,武山县第五届、第九届政协委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武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风物传奇《水帘洞传奇》,散文集《索桥淋雨》,中篇小说《根》、《8000个日子的守望》、《一个村庄的蛮荒史》、《洋芋花开》等,在《飞天》、《华夏散文》、《甘肃日报》、《新一代》、《民主协商报》、《兰州日报》、《凝聚》、《定西日报》、《天水文学》、《天水日报》、《天水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通讯百余篇,部分作品在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青年网转载。编写了天水市中学乡土教材《武山地理》;人物通讯《人民的好公仆》收入《中国国情报告(聚焦2000)》大型历史文献;散文《我那遥远的家乡的水磨声》入围第四届全国报纸副刊好作品赛;中篇小说《8000个日子的守望》获首届中国通俗小说原创作品大赛优秀作品奖。散文《中梁山的温暖情怀》获第二届中外散文诗歌邀请赛一等奖、《红嘴乌鸦》获“首届天水德堃杯诗歌、散文大赛三等奖”。获得“甘肃省中小学生《我的老师》作文大赛‘园丁奖’”、武山县“园丁奖”,武山县“优秀教师”等荣誉。个人辞条收入“中华人物丛书《政协委员风采录》(甘肃卷)、《中华名人志》和《中国通俗文学艺术家名典》。
来源:天水彩圣 麦湾琐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