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全世界都能看到“MadeinChina”的身影。但在一些高精尖的领域,中国居然还得看别人的脸色,甚至连“山寨”都搞不定,说的就是精密仪器这种东西。
它是现代工业的基石,科技发展的命脉,重要性堪比芯片,可气的是这块肥肉几乎被美日企业全包圆了,中国企业想分一杯羹,还真是挺难的。
中国人不服输,可是却连“山寨版”都造不出来,这精密仪器,到底有多难搞?为什么中国连仿制都做不到?
中国精密仪器之困精密仪器这一类东西,看着高级,价格也贵得吓人,从医院里常见的核磁共振、CT,到尖端科技领域的光刻机,都离不开它。
这些精密仪器,可以说是现代工业的基石,要是没有它们,很多高精尖的设备都玩不转。
不过残酷的现实是,很多高端设备都被美日企业牢牢攥在手里,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别说弯道超车了,就连迈开腿都费劲。
更让人心疼的是,有些设备一天的租金就高达百万。就比如开采海洋石油的钻井机,租金高到一天就得350万元。
还有医院里常见的MRI和CT来说,这些大家伙几乎全是进口货,一台进口MRI价格动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
更扎心的是维修费用,几年前北京大学核磁共振中心的一台德国布鲁克核磁共振仪出了故障。
这台仪器本身就价值不菲,结果联系厂家维修时,人家要价23万人民币的人工费,而且还得提前打款才能修,到时候能不能修好这钱也退不回来了。
这简直就是明目张胆的“勒索”,北大也是硬气,一怒之下拒绝了厂家的“天价维修方案”。
可问题是国内当时根本没有厂家能修这台高精尖的设备,就连拿来换的零件都搞不定。
类似的例子还有清华大学,十年前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实验室在国际上籍籍无名,科研成果不多,在学术圈的存在感也比较低。
后来清华引进了一台美国产的冷冻电镜,这一下子就让这所学校的生命科学研究水平突飞猛进,在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数量也大幅增加。
冷冻电镜不是一般的设备,它是用来研究蛋白质结构的关键仪器,对生命科学研究至关重要。
当时全球只有美日三家公司能够生产这种高端设备,这么重要的设备被少数几家外国公司垄断,中国想搞科研,就只能花高价买人家的设备。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这仪器再高级,不是也可以“山寨”吗?车、手机、家电这些东西什么都能仿造,难道还搞不定这些精密仪器?
说句扎心窝子的话,还真搞不定,人家的技术秘密保护得滴水不漏,核心技术更是秘而不宣,中国连“山寨版”都造不出来。
这种情况下只能另辟蹊径,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争取早日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突围之路在何方?为什么国产精密仪器这么难突破?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但归根结底就一个字:难。
技术壁垒是最难的一关,精密仪器可不是一堆零件简单的拼装就能搞定的,它涉及光学、电子、材料、机械等多个非常复杂的学科。
也就是说需要这么多的技术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做出来,这复杂程度没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技术积累,根本摸不着门道。
美日等发达国家在精密仪器领域深耕了几十年,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专利,这些技术和专利就像一座座大山,挡住了后来者的去路,想追赶谈何容易?
就拿光刻机来说,这东西可是制造芯片的核心设备,技术含量极高,ASML、尼康、佳能这三家公司,几乎垄断了全球高端光刻机市场。
他们投入了巨额的研发资金,网罗了全球顶尖的科研人才,经过几十年的技术积累,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中国想在短时间内赶超,难度可想而知。
人才也是个老大难问题,搞精密仪器的研究,需要的是专业顶尖的工程师、科学家,制造方面还得是有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
这些人才就好比精密仪器领域里的“大国工匠”,没有他们再好的图纸也造不出精密的仪器。
可现实情况是,国内这方面的人才数量少,水平也不能保证,特别是高端人才更是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
培养一个顶尖的精密仪器工程师,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源投入,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还有就是,精密仪器的制造需要从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系统集成,这是一条要求非常高的链条,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
可国内的精密仪器研发链条还有很多短板,一些关键零部件还得依赖进口,这就卡住了自主创新的脖子。
想造出完全国产的精密仪器,就必须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打通,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更让人头疼的是市场困境,很多用户对国产仪器不信任,觉得质量不如进口货,宁愿花高价买进口的,也不愿意给国产仪器机会。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没人买就没法改进,没法改进就更没人买。如果国产仪器一直没有市场,企业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技术水平就很难提升,用户就更不愿意购买,这样下去国产仪器就很难发展起来。
所以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就需要国家出台政策扶持国产仪器企业,鼓励用户购买国产仪器,给国产仪器更多的机会。
“中国创造”的曙光虽然困难重重,但“中国创造”的曙光已经出现,国家层面,也意识到了精密仪器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砸了不少钱,支持国产仪器研发和产业化。
一些有远见的中国企业,也在不懈努力,试图打破垄断,比如聚束科技就在自主研发高端场发射电子显微镜,国仪量子则在量子精密测量仪器领域取得了突破。
还有瀚辰光翼,研发出了高通量低消耗全自动基因检测系统,打破了国外垄断。
除了技术创新,服务也是关键,国仪量子就曾经帮清华大学修好了坏掉的进口仪器,只用了4天时间,比厂家快了将近一个月。
这说明国产仪器企业不仅技术在进步,服务意识也越来越强,不过想要彻底摆脱对进口仪器的依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语精密仪器关乎着中国科技的未来,中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在精密仪器这块跟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
不过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出台了各种政策,也投放了不少钱,扶持国产仪器企业,一些中国企业也在努力奋斗,争取早日打破垄断。
路虽然难走但总得有人去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用上自己制造的精密仪器,不再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