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到“官吏”这个名词,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是对当“官府人员”的一种总称,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官吏”指的是两种人。这两种人的阶层和地位以及工作任务也不同。
官更多的指的是领导者和官员“领持大概者,官也”,而吏主要指的是跑腿办事的一部分人员,比如那些小兵小将“办集一切者,吏也”。虽然这两类人都在国家官职体系之中,但是级别和地位却差的很大。
通俗的来说官是属于国家系统的正式人员,对于每一件事情所要执行的命令都需要承担责任。而吏则是受任于官府之中,听领导的命令去办事,却并没有具体的官位,虽说享有一定的俸禄,但是却没有确切稳定的保障,像现在城管系统中的“临时工”一样。
那么在明朝的时候,一个小吏升到官员难吗?
官与吏这两种人就职的选拔渠道对于“官”的选拔,我想大家都应该略知一二,王公贵族家的子弟经过推选等方式可以当官。平民百姓则是可以通过科举考试中了功名之后当官。
总的来说官员的选拔渠道还相对狭隘,想要当官难度也相当高一点,和现在的考公务员其实有着相似之处。
做“吏”则是完全不同了。
根据明朝《会典》记载:“当时朝廷从国家选拔吏的方式一共有三种,一种就是在平民百姓之中相互推荐那些能书能写者来做“吏”,有点像现在农村推选村长的感觉。由于“吏”在工作的时候需要读书识字,所以被推选者的前提就是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第二种方式就是来自于科举考试的落榜者,古代的时候科举考试确是穷家子弟能够出人头地的一个重要道路,读书者甚多,但是真正能够考上功名的少之又少,落榜的这些人虽然没有机会当官,但是他们却是有机会做“吏”的,也算是可以找一份公家的工作养家糊口。不然这些文弱书生又没有什么劳动力气,很容易在社会上失去生存空间,那么愿意读书者也就少了。
第三种则是那些王公贵族或者高官犯了错之后被下贬为“吏”的。
“吏”到底是什么?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办集一切者,吏也”。
从字面意思理解,其实就是一个具体的跑腿工作人员,就比如在古代征税的时候,官员负责按照国家的指示向老百姓去征收税款,让老百姓去服徭役。而真正将这些工作落实的人正是“吏”。
如果要是官员判案子,那些负责抓捕犯人,看管犯人,或者说整理相关案件资料的工作都是“吏”去做的。虽然“吏”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是他们的工资待遇并不是很高。不过这些“吏”本身享有很多的特权,比如官吏家庭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
所以“吏”虽然在官场“鄙视链”的底端,但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吏”仍然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官爷”。
虽然“吏”的工资待遇不是很高,但是“吏”本身在工作的时候是存在着很多油水的——就比如在处理普通案件的时候,可以从双方手中收到一些好处,平时去老百姓家征收赋税的时候,也可以产生很多“油水”。
所以在官场相对腐败的时候,虽然“吏”的工资不高,但是愿意做“吏”的人甚多。
因为即便他们没有工资,生活条件却依旧不会太差。在明朝晚期的时候,有很多人为了做“吏”不但不从国家要钱,而且还会定期的向官府送礼得到“吏”这个工作。这些人自然也不可能是为了“奉献自己照亮他人”。他们为的就是在工作的时候捞油水,因为这些收入远大于他们上交的那部分钱。
而明朝末年很多百姓起义,则正是因为这些“吏”们的残酷剥削,导致很多家庭妻离子散,大家才会揭竿而起反对明朝。
那么如果一个“吏”想成为一个官难吗?“吏”一个标准的任职期限是9年,“吏”在自己任职期间是可以通过考试成为官员的,就像现在的一些临时工通过考试转正的道理一样。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吏”只需要两次外考和一次京考都合格的情况下才可以升职为官员。如果在9年之内三次考试没有全部通过的话,那么则需要再等9年的时间。但是他们所在的位置却是官员的最底层。
一般来说,他们所做官员的级别和他们之前所工作的衙门存在着很直接的关系。按照明朝《会典》中所记载的资料得知,“吏”在考上官员之后,最高也就是能够做的正七品,前提就是他们之前所任职的是一品的衙门。
如果他们所任职的是二品,衙门或者三品衙门的话,他们做的官员只能是八品或九品。而在中国有句话叫做九品芝麻官,因此可以推断当时“吏”升职为官后的官职确实不高,最多到七品官。
那么从“吏”到官员这个考试过程中困难吗?其实考试并不是很难,因为“吏”的选拔出身不同,所以大家的学问水平也有所不同,因此“吏”升官员的考试相当于科举考试也就会简单很多。
但能通过考试并不是就代表着能当官,“吏”成为官员的前提就是有空缺的职位可以安排。在明朝初年的时候,因为战乱的原因读书人比较少,所以空缺的职位比较多,“吏”当官还简单点。
随着历史的发展,读书人越发增多,通过科举考上功名的人还不够安排官职,那么通过“吏”再考上官员的这批人,想要当官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明朝时期可能存在的一个情况,就是“吏”的三次考试确实都通过了,但是能够安排上官员的可能性非常少。
虽然“吏”当官员的时候级别很低,不过大家为了能够在当官的时候有一个更高的起点,都想从一个低等的衙门到高等的衙门里面去工作,毕竟考试难度都差不多,有一个更高的出身,所做的官职也就大了,因此那些准备当官的“吏”在考上官员以前都会拼命的往高级县衙跳槽。
明朝史料中曾记载,在明朝建立初期,京城“吏”不满500人,而等到明朝正德年间的时候,在京城衙门工作的“吏”达到了5000多人。
所以在明朝的时候,想要从“吏”成官员 其实一点也不比科举考试简单。
现在几千万
科班出身的重要性[得瑟]
公务员与事业编及临时工[得瑟]
海瑞,正二品右都御史。当然这个官是最大的,但是最有权力的是应天巡抚,最关键的是左通政。
编制和非编制的区别
你怕是不知道海瑞这个例外[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科员
古代的小吏是不是等于现在的公务员呢?
推荐 奋斗在新明朝
李自成就是吏,如果当年给他转正的话,也没有后面那么多事了
說白了就是協警,協管員,就是把好好的事搞亂,搞邪了的那種人。
唐伯虎是吏,徐霞客祖宗也是
汪文言,干到中书舍人
吏员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吧。明清官吏异途,吏属皂隶形同贱口。
相当于干部编制跟职工编制的区别吧
明朝除了五军督督府好像没有一品的衙门了。六部和督察院在编制上最高也就二品,后来清朝才升到从一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