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江淮霸主之吴国

战史威锋 2024-08-11 14:38:23

说起吴国的起源,必须要先介绍"泰伯南奔"。《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殷商末年,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和二弟仲雍为顾全大局而把王位让给三弟季历,并且两人离开周原,悄悄出走,千里迢迢来到蛮夷聚集的长江下游,隐居在那里,以德望统治了当地部族。周武王派人寻找泰伯、仲雍后裔,并因地分封了当时吴国国君周章为子爵。

尽管吴国已列于诸侯,但西周及春秋前期,因僻居东南且受长江天堑的阻隔,与中原鲜有往来。总之,在中原列国眼中,早期的吴国无疑是一个经济、文化皆落后的化外之国。

至春秋中晚期,吴国开始逐渐强盛,偏于长江下游的吴国能顺利崛起,很大程度还得利于吴国"三水一丘"("三水"就是长江、太湖、钱塘江;"一丘"就是浙闽丘陵)的地缘结构。尽享渔盐之利,而且,至吴王寿梦统治时期,吴国已占据江淮平原大部,使其成为春秋各大国争相拉拢的对象。

公元前597年邺之战后,晋国出于与楚争霸的需要,采纳楚国叛臣巫臣联吴制楚的建议,主动与吴结盟,以提供军事和外交援助为条件,让吴国从侧面进攻楚,牵制楚国的北上。

自此,吴国开始向晋国学习车战战法,并组建战车部队,使吴军从一支仅有步卒和少量水军的武装,短短数年一跃成为"车数百乘、兵三万余"的地区军事强国。公元前580年始,吴不断攻伐楚及其附属,夺取江淮流域的控制权,将其作为尔后北进中原的战略基地。

公元前519年吴楚鸡父之战。鸡父位于大别山之西北麓,为当时楚国南端之重镇。吴军统帅公子光采用奇袭战术,大破楚军,占领了位于淮河流域中心的战略要地州来,战场主动权从此转入吴军手中,江淮大部要地逐渐为吴所占。自此,楚军基本采取防御态势,在吴楚战争中逐渐陷入被动。

鸡父之战,综合国力上楚仍占优势。吴兵力既无楚军数千乘之多,战斗力也未达到决战必胜的程度,此外,楚外围附属国尚多,难以一举深入腹地。

因此,吴国大夫伍子胥根据楚国重心在西境、楚都距东境较远等地理状况,提出"三师肆楚"之策,即将吴军分三部分,轮番袭楚,楚援即退,援退再来,等楚军疲惫而战斗力削弱后,伺机集中全力进攻。一言蔽之,就是先疲敌、误敌再决战。

公元前511年始,吴对楚在江淮的城邑发动袭扰,使得楚"无岁不有吴师"。经过数年的"疲楚"战略,楚国国力被消耗殆尽,楚军也疲惫不堪。渐感时机成熟的吴国,联合蔡、唐两国,发动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的战略决战。

公元前506年,吴军三万水陆之师,溯水而上,直趋蔡境,经淮道秘密绕过大别山脉,突破楚东北境之义阳三关,直趋汉水,深入楚国腹地,不出数日,挺进到汉水东岸,完成对楚的战略奇袭。

此后,吴军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在柏举与楚军对阵,五战五胜,反击楚军,一路直扑郢都。此后,吴楚在淮河中游达成地缘平衡,再无大规模战争。

攻破郢都、取得对楚战争大胜后,吴国开始回头解决南面的越国。从地理结构看,吴越共处长江下游地区,三江环绕,半封闭的地缘结构不允许两股势力同时存在,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因此地理环境决定了吴若不灭掉越,必为其所灭。

伍子胥曾言:"非吴有越,越必有吴。"因此,公元前496年、公元前494年,吴越先后爆发了槜李之战、夫椒之战,最终越人被吴国赶出太湖流域之南的杭嘉湖平原,退至钱塘江以南的天目山、会稽山一带。

越国已定,吴王夫差的目光转向北方,他积极北上争霸,准备征讨齐、晋。公元前484年,吴国与泗水上游的鲁国结盟,溯"沟"而上的吴人与鲁兵合一处,在艾陵全歼十万齐军,从此中原无人敢与之争锋。

此后,急于洗刷蛮夷身份并渴望得到中原诸侯承认的夫差,于艾陵之战两年后,挟大胜齐国之余威,率吴军精锐与晋、齐等诸侯会盟于黄池,以武力迫使晋国承认其盟主地位。然而,夫差霸主之位尚未坐稳,吴国后院起火了。

夫差在中原会盟,越王勾践乘吴军精锐尽出,吴都姑苏仅剩老弱残兵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攻克吴都。对于突如其来的姑苏之战,许多评论会一边倒地批评夫差妇人之仁、养虎为患。表面看,是夫差令越国保存下来并反攻成功。

然而,除了可以把夫差不杀勾践视为"灭国不灭祀"的春秋之礼外,事实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吴国并没有能力彻底歼灭越国。

事实上,在无法完全征服的情况下,结盟不失为一种可行方案。在阖闾伐越前,越王允常曾经抗辩,"吴不信前日之盟,弃贡赐之国,而灭其交亲",可见越国曾与吴国结盟抗楚,彼此间还有"贡赐"关系:越助吴打仗,吴为越提供粮食。随着吴国连年对外征伐,极大消耗了国力,有限的生产愈发不能支撑吴国的争霸事业。在这种状况下,吴国是真的无力去开发杭嘉湖平原。

而是越国所表现出来的态度,让夫差感觉到越国已经甘心沦为吴国附庸,于是公元前490年,夫差增加分封,特别是把富饶的杭嘉湖平原大部划给越人,让越人分担吴国的部分后勤保障,同时使得越国疆域"东至句雨,西至携李,南至姑蔑,北至平原"。

越国从仅据狭隘的海岸平原与浙闽丘陵北部的百里小邦,一跃扩为千里之国,极大提升了地缘实力,为其"十年生聚,十年训练"的战略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好景不长,处于巅峰的吴国旋即被另一个"蛮夷"越国所灭。从兴盛到覆亡,吴国的,崛起可谓昙花一现。吴国何以"创业易守成难"?地缘是一道越不过去的坎。

2 阅读: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