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神秘藏人,揭秘修行的“基点”奥秘

心灯一文 2024-11-29 19:32:42

七年前,一位友人精心组织了一场青海昆仑的自驾之旅,一行人满怀期待地驾车奔赴昆仑山,开启了这场令人难忘的征程。

一切准备妥当后,我们这支由十几人组成的队伍从格尔木市区浩浩荡荡地出发,沿着 109 国道疾驰了一百多公里,雄伟壮观的昆仑山脉便映入了眼帘。一路上,我们尽情享受着自驾的乐趣,时而驻车下来,用相机定格那令人叹为观止的美景,时而又驾车在宽阔的道路上飞驰,感受着风的呼啸与自由。

我们有幸目睹了巍峨耸立的玉珠峰,领略了神奇的昆仑圣泉,穿越了气势恢宏的昆仑山口,最终抵达了三江源。车队缓缓停在路边,大家纷纷下车,开启了自由活动模式。我迈出车门,想要呼吸一下这清新的空气,双脚刚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内心便涌起一阵难以抑制的激动之情。

在中国古老而神秘的上古神话里,昆仑山可是被誉为万山之祖、中华龙脉啊!它不仅是姜子牙得以超凡脱俗、飞升仙界的圣地,更是西王母的神圣道场。

传说中,昆仑山共分为三层,而我们眼前所见的仅仅是其中一层,另外两层则隐匿于神秘之中,凡人难以窥探。我不禁对眼前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山脉心生无限神往。彼时的我,正处于修行与创业的双重道路上,一心渴望在创业之路上收获成功与财富,然而创业之路却充满坎坷,屡屡受挫,与此同时,修行之路也陷入了困境,遭遇瓶颈。

整个人变得有些精神恍惚,行为举止也略显癫狂,内心被一种强烈的执着所占据。朋友们察觉到我状态不佳,便向我提议:“不妨前往西藏、青海这些地方走走,或许你的世界观与生命观将会有所转变。”于是,我便怀揣着借助此次昆仑之行开阔胸襟、重塑世界观的期望踏上了旅途。当真正置身于三江之源时,那壮阔的景象着实让我心胸豁然开朗。那湛蓝如宝石般纯净的天空,是我在喧嚣都市中从未领略过的美景;那稀薄却清新纯净的空气,也是我平日里鲜少有机会呼吸到的。面对如此奇妙的景致,我一时兴起,正欲放声高歌一曲腾格尔的《天堂》,刚唱出第一句“蓝蓝的天空……”,突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传来,那是用藏语演唱的歌曲,旋律悠长婉转,韵味无穷。

我顺着歌声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位面容饱经风霜、布满褶皱,肤色黝黑却透着光亮,眼神清澈明亮的藏族同胞正朝着我这边缓缓走来。

我向他热情地招手,他停下了脚步,与我亲切地打招呼。见他身无长物的模样,我猜测他或许是一位前来朝山的旅人,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携带的水和干粮递给他。他双手合十向我表示敬意,欣然接受了一部分,喝了几口水后,我们便一同坐在石头上稍作休息。我率先开口问道:“你好,你是来这里朝山的吗?”

他轻轻地点了点头。我接着说:“看你身无长物,穿着也颇为破旧,感觉你好像已经来了很久了啊。”

他用一口流利的汉语回答道:“不久,也就才几年而已。”

我好奇地追问:“那你住在哪里呢?”

他平静地说:“不记得了。”

我惊讶地问道:“不记得?难道你失忆了吗?”

他微笑着解释道:“并非失忆,你要知道,我所在之处,便是我的家,这世间何处不可为家呢?”

我感叹道:“虽说四海为家这句话说来容易,但真正要做到,实在是难如登天。你在市里应该有家吧?”

他微微叹了口气说:“市里以前确实有个家,但如今那个家已经不在了。我的家人都因病痛和意外相继离世,只留下我独自一人来到这里。我渴望在这片纯净的土地上,彻底洗净自己的灵魂,去亲近我心中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关切地问:“那你的灵魂彻底净化了吗?”他若有所思地说:“其实我之前弄错了,灵魂原本就是纯净的,并不需要刻意去净化它。

而且,环境的纯净并不等同于灵魂的纯净,环境的纯净只是对灵魂的纯净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可我当初却执着地在这个环境里苦苦追寻纯净,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执着。” 我疑惑地问:“那你既然明白了这个道理,为何不回去呢?”

他淡然地说:“正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我不再被环境的纯净与否所束缚。照此理,我也不再执着于非要去往某个特定的地方。因此,我一切随缘,如今你看到我在此处,仅仅是因为我习惯了这里。

或许日后你在城市里看到我漫步,那也是缘分使然,促使我来到了那里。”

我恍然大悟道:“你的意思是,当你不再执着于非要在纯净的地方生活,同时也就不会执着于非要去嘈杂的地方寻求心灵的纯净了?”

他点头称是:“对的,我们内心的执着有时候真的很可怕,明明只是一种无形无相的执念,可一旦它发挥作用,却能掌控我们许多年,让我们长时间处于迷茫之中。但当它突然消散,你便会瞬间感到如释重负,内心自在洒脱。

所以你们汉地禅宗有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虽然我说的放下执着,不一定能达到歇即菩提的境界,但至少,我能感觉到,内心一下子就变得舒展了,不再纠结,不再疑惑。” 他继续说道:“因此,我特别认同孔子所说的‘四十而不惑’,那个‘不惑’,其实就是放下了大部分的执着,当然并非全部,而是大部分。

当大部分的执着放下后,基本上你对世间万物、对人生百态、对自己与他人,对所有发生的一切,都不再有困惑。

你不再执着于寻求某种特定的环境,也不再执着于追求一种所谓的活法,更不再执着于一个特定的目的地。我说的四海为家,便是这个意思,哪里都可以是目的地,哪里也都不是目的地。”

我好奇地问:“那你的放下执着,和你长期在这种空寂无人的地方行走有关系吗?”

他肯定地说:“当然有关系,我在这里行走,内心专注,没有外界的打扰,心境也容易趋于平静。一个人的修行,必然与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他的居住环境、行住坐卧之处,皆是他修行的道场。

这是无法避免且不应逃避的问题。所以我们其实可以选择修行的环境,这与执着是两码事。比如你选择一个清静纯净的地方去修行,这并无不妥,完全正确;

或者你愿意在人多热闹的地方修行,这也无可厚非,只要你内心没有执着,不对这个环境抱有过度的期待。

如果你认为,去了峨眉山、五台山就一定能修得正果,去了普陀山就一定能见到观世音菩萨,住在闹市里就一定能做到和光同尘,那便是陷入了执着的误区。拥抱眼前,珍惜眼前,全身心地投入并感悟当下,这是我能给予你的修行方面唯一的建议。” 我不解地问:“眼前?为何是眼前,而不是未来呢?”

他耐心地解释道:“因为实际上并没有所谓的未来,甚至连眼前也并非真实存在。我们只是暂且将眼前这一刻,当作修行的一个预设基点。

也就是说,如果你把握不好眼前的这一瞬间,那么下一个瞬间就会接踵而至,而你又未能把握好,总是寄希望于未来,可未来其实是由无数个眼前延伸而成的那个基点,到那个时候,它依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基点。

如果你拥有一种能力,能够把握好眼前的每一个当下的基点,那么你就等于掌控了所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们藏地有句话说:这个世界没有圆满。我们总以为未来可以圆满,实则是一种误解。”他进一步阐述道:“所以,修行,就是修基点,永远只专注于这个基点,一切都回归到眼前的这个基点,甚至连这个基点与那个所谓的圆满都不执着,这样便对了。

你看,如果你不重视眼前,便会不自觉地陷入时间的骗局,自欺欺人。你会告诉自己,好好努力,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今天暂且放纵一下贪嗔痴也无妨。”

我无奈地说:“修行是不是特别困难?我努力了好几年,却毫无成效。”

他意味深长地说:“你如果把‘修行’这两个字抛开,就容易多了。”

我惊讶地问:“如果抛开‘修行’二字,还剩下什么?只剩下活着了!”

他点头认可。我突然有所感悟,说道:“哦,你的意思是,只是纯粹活着对吗?”

他肯定地说:“对的,假如你将修行的所有事情都融入到活着之中,并且一心一意、专注纯粹地活着,这便是最好的修行。最好的修行,是没有刻意修行痕迹的、自然而然的、单纯的活着。

因为你若将修行当成一种生意去经营,当成一门投资去运作,当成一个游戏去通关,当成一个人生项目去管理,当看不到短期回报时,你就会像那些投资股票基金却失利的人一样,愁眉苦脸,不知自己究竟错在哪里。

时而懊悔,时而愤恨,时而沮丧……因为你渴望得到回报,追求结果,想要短期变现,当你陷入这种模式,注定会走许多弯路,甚至可能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他又说道:“藏地还有一句话:修行要有耐心,要甘于淡泊、乐于寂寞。我觉得,这句话极为重要。

你看我们眼前三江源的山水,那巍峨的大雪山,和圣洁的冰川,它们为何能如此神圣,具有别处无法企及的力量?因为它们耐住了亿万年的寂寞与淡泊,它们无欲无求了亿万年。

如果我们总是贪求一点所得,贪求一点荣耀、一点赞美、一点成就、一点愉悦、一点殊胜,那么,我们就会偏离生命原本的圣洁!” 他话音刚落,我抬头远眺,只见远处的天边泛起了一抹绚丽的金色阳光,那光芒穿透层层云层,直直地洒落在遥远的雪山上,仿佛为这片神圣的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本文为故事)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