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留下的和田玉文化,王权象征到了现代却有了些许“变味”?

桥蕤看文 2025-01-11 13:48:50

和田玉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一定有逐渐平民化的历程,和玉大叔发现很多玉友其实对这个文化历程并不是很理解,今天大叔就用玉石的雕琢演变,结合玉石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想要说清楚这个事儿,咱们还得从老祖宗那会儿说起。早在新石器时代那时候的玉,那可是部落首领和巫师的专属,是用来跟老天爷沟通的神器。学术界也把那个时期称为“神玉时代”或者“巫玉时代”。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玉器更是和封建王权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

祭祀天地四方的“六器”和代表身份等级的“六瑞”,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像什么玉钺、玉璋、玉琮,都是带着神秘色彩的。所谓封建社会人与人一定是有差距的,阶级就是文化的启蒙象征,对玉的崇拜和敬畏,那真是刻在骨子里的。

进入更加文明的封建皇权社会,和田玉又跟王权礼教勾搭上了,成了皇帝和贵族老爷们的象征。什么瑁、圭、璧这些不仅是祭祀的重要礼器,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哪怕到了宋、明时期,像扳指、玉牒,腰带这些只有朝廷的官才能用。

当经济活动日渐盛行,和田玉也慢慢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雅件文化崛起,文房器皿啥的也多了起来,寓意吉祥的玉雕也开始流行。古人无论是雕玉还是赏玉,那都是小心翼翼的,虽然不至于磕头下跪,但心里头总是怀着一份敬畏。文化传承丢失的那一部分,其实就是对和田玉少了这份敬畏。和田玉从未像现在这样,脱离了它原有的阶级属性,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民同乐”。

现代社会讲究平等,但文化的传承肯定是有所损失的,就比如说随型的概念,其实就是用瑕疵太多被淘汰的“病料”来凑合着雕,因此雕出来的东西也是奇形怪状的。实际上稍微好点的料子因为价格贵,都不敢浪费,弄到一块好点的原石也想着怎么多保留点重量,就硬着头皮想象,再看看现在的买家,很多人只关心这玩意儿能不能升值,好像买的不是玉,而是基金和股票似的。看似不少自诩爱好者的“玩玉大哥”,主要也就是盘它、搓它,根本没心思去体会玉石背后的文化和寓意。

最缺乏的反而是努力提高自己对和田玉的鉴赏能力,用新疆籽料精心雕琢出的珍品,往往只会佩戴在那些与之气质相符的君子身上。这常常能让真正懂行的人眼前一亮,说它是谦谦君子的身份标识,也一点都不过分。唯有那些极少数的,玉质老熟油润的上等籽料,经过精心雕琢设计,并且题材符合传统文化内涵的玉器才具备真正的稀缺性,从长远来看,也只有它们才具有保值升值的潜力。

近几年经济形势不太乐观,大家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一些困难,本来嘛,和田玉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自有它文化上的精髓滋养和支撑,那些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玉德为灵魂,进行适度创新的作品,才能真正越来越受到玉石爱好者的青睐,和玉大叔还是重复那个观点,好玉不需要你“懂行”,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每个人看了都竖大拇指,这必然就是好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