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以停火,美国充当“监督员”,和平的曙光还是风暴前的宁静?

我是徐显圣吖 2024-11-28 16:00:45

据新华社消息,黎巴嫩与以色列正式停火了!

11月27日凌晨4时,黎以双方停火协议生效。

这份由美国主导的协议画出了清晰的时间表:以军将在未来60天内撤出南部,真主党武装撤至利塔尼河以北,黎军接管边境防务。

但问题来了,这份协议真的能给饱受战火摧残的黎以边境带来持久和平吗?

以色列的“自卫权”条款和真主党武装的撤离计划会不会成为未来冲突的导火索?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在背后扮演的监督角色,到底是在化解危机,还是另有图谋?

11月27日凌晨4时,黎巴嫩与以色列的停火协议正式生效,黎以边境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平静。

以色列安全内阁26日晚以10比1的投票结果通过停火协议,随后美国总统拜登也出来宣布协议生效时间。

这份协议的条款看似明确:60天内以军撤出黎巴嫩南部,真主党武装退至利塔尼河以北,黎巴嫩军队接管边界安全。

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份全面和平的契约,但翻开细节,问题一个接一个:以色列的“自卫权”到底有多大自主空间?

黎巴嫩军队能否有效接管防务?

美国主导的监督委员会又会如何影响局势?

这份“和平契约”,究竟是中东的转折点,还是另一轮冲突的前奏?我们不妨从头捋一捋。

停火协议的条款表面上对双方都有约束,实则暗藏玄机。

以色列:撤军不等于退出,随时保留进攻权。

以色列的声明非常明确:“如果真主党或其他组织威胁以色列安全,我们有权自卫。”

简单翻译就是:只要以方觉得你有威胁,随时可以再打回来。

所谓的“60天撤军期限”,也给了以军充足的时间调整部署。

更何况,以军依然会在黎巴嫩南部保留监控和防御设施,这哪里是撤军,分明是打着撤军旗号保留控制权。

黎巴嫩:真主党撤退,边境换上“新队伍”。

真主党同意将武装撤至利塔尼河以北,重型武器也不得靠近边境。

看似是一次让步,但实际操作可没那么简单。黎巴嫩军队的部署力量有限,5000人能否有效替代真主党的防务作用,还是个问号。

而且,黎巴嫩政府一直以来对真主党的控制力有限,这次真主党“撤而不退”,能否真的遵守协议,恐怕连自己都没底。

美国和法国的“监督游戏”?

这份协议的背后,有美国和法国的身影。美国主导了一个监督委员会,法国也参与协调,声称将帮助黎巴嫩政府接管南部安全。

然而,美国真的只是“监督”吗?别忘了,拜登已经承诺向以色列提供保证书,包括对未来任何威胁的军事支持。

这种带有倾向性的“监督”,更像是为以色列撑腰。

协议签了,条款摆了,枪炮暂时停了,但这场停火能否维持,仍然是个巨大的问号。

真主党会否“表面退却,暗地潜伏”?

作为黎巴嫩最强大的武装力量,真主党的退让很可能只是表面文章。

利塔尼河以北虽然远离边境,但并不代表真主党会放弃武装控制。

谁能保证重型武器不会通过“走私”等途径重新回到边境?

黎军能否接住“烫手山芋”?

根据协议,黎巴嫩军队将在南部部署5000人,接替以军和真主党的防务。但问题是,黎巴嫩军队装备落后、训练不足,真的能独立承担起边境防务吗?

一旦局势再次升级,黎军是否会被拖入战火中?

以色列的“红线”到底在哪?

以色列强调“自卫权”,但“威胁”这个定义本身就模糊不清。如果真主党未来任何一次军事集结都被以方解读为挑衅,停火是否会再次破裂?

从这份协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美国的身影。拜登在协议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但他的立场显然更倾向以色列。

美国的监督角色:实则“站台”以色列。

美国不仅主导监督委员会,还为以色列提供了明确的安全保证。这意味着,只要以色列认为黎巴嫩对其构成威胁,美国就可能会为以方的军事行动“背书”。

这样一来,所谓的监督更像是偏袒一方的“特权”。

法国的协调:两头讨好,难有实质作用。

法国的角色看似是中间协调者,但在美国的主导下,法国的作用显然有限。

既要稳住黎巴嫩真主党,又要配合美国,法国的双重身份注定难以平衡各方利益。

虽然黎以停火协议已正式生效,但它并不意味着局势已经彻底稳定。未来60天内,以色列的撤军行动和黎巴嫩的防务部署都将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协议中留下的模糊条款和双方对协议的不同解读,注定让这份停火充满变数。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场停火可能只是下一轮冲突的“间歇期”。

随着以色列的撤军逐步推进,真主党是否会利用这段时间重新调整战略?

黎巴嫩政府能否真正掌控边境地区?

而美国的介入,又会如何影响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实际行动?

中东的和平,向来是个复杂的命题。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