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作者:陈星星
“现在零售业上下游企业都痛苦的原因在于,让无法决定商品性价比情况的零售商,去不断强调追求性价比,并因此形成了畸形的市场环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陈立平对《第三只眼看零售》说道。
今年以来,零售行业巨变。出于生存的需求,大量零售企业进行了调整变革,方向则是向低成本、高性价比的“低价格零售”体系靠拢。这个过程中,供应链的变革是关键所在。
事实上,许多传统商超开始改变了原有的供应体系,压缩中间环节,取消各类通道费用。同时,调整商品结构,强化加工熟食等品类的自营。这些动作,让超市逐渐掌握了商品的主导权,改善了经营状况。
对于性价比的追求是全社会的共识。但零售企业转型的另一面,还有无法被忽视的问题。例如,零供矛盾不断爆发,上游的生产商、经销商无钱可赚,商品质量大打折扣。此外,不少中小零售企业受限于体量规模,无法完成“去中间化”的过程,深陷价格战之中无法自拔。
作为行业长期的观察者,陈立平认为,当前零售企业转型的核心在于,降低流通成本。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流通体系中上下游所有企业的参与协作,并非零售企业以一己之力所能改变。
现阶段的问题则在于,生产商控制价格的分销体系逐步瓦解,价格的主导权逐渐过渡给了零售商。但全新的流通体系尚未形成,零售商更多在用原有的经营理念与供应商进行博弈,希望从中获得更低的价格。这一变化,实际上难以带来流通成本的降低,反而加剧了各方压力。
零售企业转型需求十分迫切,新的体系建立尚且需要时间。这种情况下,零售商如何适应新的消费环境?如何发挥价格主导权的作用?不同企业的生存空间又在哪里?
11月15日-11月16日,蚂蚁商业联盟主办的2024全国自有品牌(商品)大会在湖南长沙举办。活动期间,《第三只眼看零售》针对上述问题采访了陈立平。
在他看来,去中间化是“伪命题”,零售企业现在面对的是上下游合作的问题。因此,零售商关起门来自己做事,或者趾高气扬要求别人降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转型是在讲上下游合作的事《第三只眼看零售》:今年以来,超市调改成为普遍现象。在行业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陈立平:我今年最直观的感受是,行业正在经历巨变,大家也都在拼命地调整改变。
这是一个十分积极的现象。现在消费者对于商品高性价比的要求,倒逼零售企业不得不进行转型。其中有超市的转型,永辉超市被收购等事件。调改的过程中,超市通过人力资源、数字化、卖场改造等方面推动了超市的彻底转型。
特别是在商品环节,零售企业通过生鲜的自采、自有品牌、加工熟食等商品的开发,将卖场内商品的主导权完全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目前看,这部分商品的比例已经可以达到50%左右。而掌握商品主导权,这是胖东来带动的超市调改最大的意义所在,也是支撑超市实现转型的底气。
《第三只眼看零售》:超市的变革涉及诸多层面,不同企业的情况也有所不同。这中间核心的环节和方向是什么?
陈立平:最近几年,永辉、盒马、联华等超市的调整,本质都是在讲供应链。因为零售业本身没有太多的可讲的东西,而供应链对于零售企业的变革又至关重要。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现在不少超市调改都要汰换70%的商品,那新的商品从哪里来呢?
实际上,零售企业变革的背后就是供应链的革命或者说流通革命。从costco、Aldi以及折扣店的兴起都是如此。因为性价比的实现,需要全社会流通成本的降低。现在很多企业关注折扣店,愿意讲选址、中转、毛利,但最后还是要归结到供应链的问题上。
《第三只眼看零售》:供应链实际上是零售企业十分关注的话题,不少企业都在加强供应链建设。目前,在供应链的变革上,超市的现状是怎样的,有哪些区别与之前的变化产生?
陈立平:讲供应链其实我们更多是在讲上下游合作的事情。要实现流通成本的降低,不仅仅是零售企业的事情,还会包括流通组织、交易制度的变革,需要生产商、中间商、零售商共同参与。
现在正处于变革时期,过去生产商通过区域分销体系控制了商品价格。但现在零售商“造反”,强调去KA化,要求供应商提供低价,主导权逐渐转移到了零售商手里。
行业处于新旧交替之中,上下游都比较混乱。能够看到零售商要求降低成本,拿到更多便宜的商品。而生产商则在拼命维护原有的分销体系,控制价格,导致了窜货现象严重矛盾加剧。很多超市也都是在关起门来做事,一些探讨活动也都是零售商自说自说。但实际这种情况下,不谈上下游企业,讲供应链没有任何意义。
《第三只眼看零售》:能够控制价格对于零售商而言应该是一个十分积极的转变。为什么现在还要强调超市在上下游协作上的不足呢?
陈立平: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只靠超市无法完成向低价格零售的转变。因为零售企业很难决定商品的生产流通等环节的成本。
因此现在对于零售商而言更重要的是,去考虑如何更好利用价格控制权,坐下来跟供应商去谈合作、谈共同发展的问题。而不是在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且自身难以左右商品性价比的情况下,不断去强调降低价格,提升性价比。这增加上下游企业盈利的难度,让大家都很痛苦。
不过现实是,零售企业现在依然在用“博弈”的思维在与供应商合作,单方面要求生产商降价,甚至是毫无道理地降价。当上游的企业无法赚钱的时候,往小了说是供应商会放弃合作,会影响零售商的货源。更大的影响还在于,也难以促进经济的正常运行。更谈不上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去中间化是伪命题《第三只眼看零售》:现在零售商越来越多地走向源头,与生产商直接合作。行业去中间化是否能够降低成本,推动零售行业向低成本、高性价比转变?
陈立平:去中间化对于企业而言,能够起到降低成本、降低商品售价的作用。但放到整个零售行业来说,去中间化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
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对于永辉超市等全国性连锁企业而言,可以取消进场费用,实现去KA化。但是还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取消掉中间环节后,他们的商品要从哪里来呢?反过来讲,我们总不能要求一家超市对接几百个生产企业,或者说一家生产企业对接几百个甚至更多的零售企业吧。在此之外,零售企业的经营还涉及物流、促销等诸多问题。
其二,中间商的作用是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服务,是流通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专业的中间商存在,能够让生产商和零售商专注于生产和销售。实际上能够有效降低流通的成本。
国内的零售商长期以来盈利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去做。比如,数字化的建设、52周MD的规划等。而生产商因为针对几千家门店的服务、要账,而耗费巨大。
《第三只眼看零售》:国内的经销商制度长期存在,但作为中间商似乎并未发挥出这样的功能。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这中间的差异?
陈立平:现有的经销商,并不是我所讲到的中间商。事实上,现在市场要求中间商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这是需要这一环节持续转型才能实现。不过长期以来,经销商主要靠商品差价赚钱。未来,依靠服务赚钱的中间流通组织会取代现在传统的经销商。也只有这样的组织才能真正发挥出中间环节在降低流通成本的作用。
所以现在我们需要推动经销商向现代化的中间流通组织转变,让类似中粮这样的企业向日本商社的模式去发展。现在我们所谈的零售业转型中,中间商的变革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第三只眼看零售》:未来成熟的中间商会为零售商提供哪些服务?超市又该如何平衡自身与批发商的关系?
陈立平:日本零售业实际上为国内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现在日本四大批发集团,每个集团都掌握着几十万个SKU商品。各个地区的零售企业会指定一家企业为自己供货,它们已经覆盖了日本所有的超市。
对于超市而言,生鲜、烘焙、现场制作的商品,这部分商品通过自采、自营自己掌握。其余的日配商品、标品等就交由批发商进行配货。此外批发商还会提供服务包括商品配送到店,还会帮助零售商进行选址、陈列、布局、营销、品类管理等。
放到国内来看,蚂蚁商联、保亭会等机构,通过集采承担了一部分中间商的功能。但是接下来,它们也面临淘汰的问题,需要快速进行转型。
《第三只眼看零售》:就您来看,中间流通组织的成熟,新的供应体系的形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陈立平:这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未来十年到十五年之内,行业都会处于新老交替的过渡时期。不过,中间环节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会吸引很多的人和企业逐渐参与其中。这个过程中,需要新的政策、法律法规出台,进行支持引导。同样地,完成低价格零售的转型也同样需要上下游流通企业、政府、消费者共同去推动。
《第三只眼看零售》:在行业大变革的节点上,您对于未来零售企业的走向判断是怎样的?
陈立平:现在就是适者生存的时代,不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就会被淘汰。为了活下去,超市不得不去调整。一些传统的商超销售下滑已经非常明显了。但也有企业调整方向,从完全低价走向了高质量、低价格的方向,这种向好变化也是非常显著的。
我觉得现在的超市日子难过,明年也不会有例外。还会有大量的企业整合兼并、倒闭发生,可能我们每个月都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