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晚清的衰落与腐败差一点带领中华民族走向灭亡,但是鼎盛时期清朝的实力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自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子弟建立大金起,满族便正式登上了权利的高峰,成为中华大地的掌权者,开启了长达近300年的统治生涯。在长达130年的康乾盛世时期,清王朝成为附近周边国力最鼎盛,最繁荣的王朝,国土面积更是达到了1300万平方公里,人口兴盛,海晏河清。
清王朝一片繁荣景象。纵使后续走向了衰落,可在当年坐拥荣华富贵的满族人为何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就连清王朝所用的满语都濒临失传。在短短百年的时光里,满族人究竟去了哪里,又经历了些什么,才让自己的民族语言一度到了失传的境地,让自己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
为巩固统治 推行满汉一家亲在清朝以前,掌握中华大地统治权的民族以汉族为主,人口也是汉族居多。清王朝入关后,满族人才正式登上了统治者的舞台。但是因为汉族人已经在此生活了世世代代,具有很大的人口基数,如果不能及时协调处理好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那政权不稳,清王朝就不能世代延续。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等人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清王朝建立伊始他们就制订了“满汉一家亲”的政策,他们明白,只有让汉族人彻底接纳满族,让满族人民得到汉族的认可,清朝才能坐实在中原的统治地位。
为了达到“满汉一家亲”的目标,清王朝的历代皇帝都为此做出了很大努力,他们重用汉臣,不仅自己选秀时多录汉女,还极力支持大臣之间满汉通婚,用各种手段让满族和汉族合为一体,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问鼎中原之前,清王朝统治者对于汉族的政策并不是拉拢和接纳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在彻底获得中原统治权前,清王朝统治者对汉族有排斥心理的,即使是为了维护统治要同化,他们也希望是汉族人来学习满族的文化与语言,而不是像后面那般由满族来学习汉族的文化语言。可是长此以往下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发现汉族文化实在是太过深奥与久远,汉族人民也有着很高的骨气,满族文化不足以让学习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汉族人民接纳,这不仅不能让汉族人对满族称臣,反而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起义叛乱层出不穷,大大干扰了满族建立政权的进度。
既然汉族人民不认可自己的文化制度,那就换个方法,由满族来学习汉族的规章制度,让汉族人民看到满族的诚意,制止这场“流血牺牲”,开始了“满汉一家亲”的进程。
而这一次的学习成效很是显著,在清王朝皇帝的推进下,清朝展开了浩浩荡荡的学习汉族文化运动,皇帝首当其冲对汉文化进行大量的学习与认识,他们受到的教育资源最好,也更能学习到汉文化的魅力所在,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很轻松的就征服了他们,他们成为汉文化的大力推崇者,不少清朝的皇帝都十分痴迷于汉族文化。
一手打造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更是对汉文化近乎痴迷的程度。乾隆皇帝十分喜欢诗词歌赋,他不仅要读要背前朝大家的各个诗文,他还十分热衷于自己创作写诗,抛开质量不谈,他对诗词歌赋有着由衷的热爱,在他89岁的时命里,他平均一天就要写1.5首诗。每每诗兴大发,不管在哪里,都要提笔写下诗句。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诗句中的江南水乡景色,只要政务不繁忙,有空他就会选择前往江南游历,下江南成了乾隆消遣的一大爱好,沉浸在朦胧的水乡,听着歌女咿呀的吟唱,大大缓解了乾隆处理政务的能力,让他流连忘返。
康熙帝也很喜爱汉族文化,他饱读诗书,虽然没有乾隆对诗那般痴迷,但对作诗也津津乐道,有着不错的造诣。加上因为历代皇帝对汉族的重视与喜爱,许多朝臣都是汉族子弟,皇帝喜欢汉族文化,朝堂上又多是汉族人,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即便满族人是身为贵族,或者重为大臣,也要乖乖学起汉文化,讲汉语写汉字,模仿汉族人的风俗习惯,渐渐的讲满语的人越来越少,满族人的生活习性也渐渐被汉族文化所取代,只看外表甚至分不清汉族人和满族人的区别。
大家都自然而然的将汉语认作自己的第一语言,这引起了一些崇尚满族文化的大臣反对,多尔衮首当其冲,向皇帝上奏言辞恳切地向皇帝提议停止这种“满汉一家亲”的行为,避免满族彻底被汉族同化,让满族有名无实,让骑射精神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可是皇帝对此不以为意,他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依旧我行我素,表示现在汉臣多,用汉语是很自然的事情,要多尔衮不要这么杞人忧天,满族的统治地位是不会被撼动的。
眼看得不到皇帝的支持,多尔衮转头希望满族大臣能够支持他的想法,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挨个登门拜访,只希望能找到理解并认同他的人。可是大臣们对此并不以为意,他们认为自己是至高无上的,而汉族大臣们只是为他们服务的棋子,就算现在推崇汉语汉文化又如何,满族不还是牢牢掌握着统治大权。
这些目光短浅的大臣根本看不到背后的危害,将多尔衮视作跳梁小丑,自多尔衮去世后朝堂上更让少了反对之声,大臣们也逐渐习惯说汉语,将满语抛之脑后,有不少新出生的少爷小姐们接受的都是汉族文化教育,像汉族小孩一样读书识字,完全分不出区别。康熙帝更是明确表示入朝的大臣都需要会说汉语,读过四书五经,知晓汉文化才能为官。在这样的政策影响下,满族与汉族的区别越来越小,还能坚守满族文化的家族也越来越少,许多人都放弃了满语以汉语为自己的第一语言。
可是这两个语言到底哪个占据主导地位,皇帝还是没有明确说明。在满族推崇汉文化的同时,有些汉臣也在默默学习满语以此来监视满族臣子的一言一行。到了后期他们逐渐发现没有这种必要,但在两族大臣沟通中还是会出现双语轮流切换的问题。于是在雍正执政时期,他干脆统一语言,把“北京话”设立为“官话”,以北京话为官方标准指定语言,这个北京话读起来与我们现如今的普通话就很是相似,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在雍正帝指定官话后,汉语就自然而然地占据了主流,只有大臣皇帝在骂人的时候,才会偶尔吐露几句满族话出来,由此可见汉文化在当时的地位之高。
愈演愈烈 一发不可收拾终于到了乾隆执政后期,清王朝才有皇帝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汉文化的推广已经大大超出了预期范围,满族人不讲自己的文化,没有自己的根基,久而久之与汉族又有什么区别。意识到这一点后,乾隆下令朝臣们讲满语推崇满族文化,不能再一味的以汉文化为荣,要树立起满族的文化自信。
可几十年来的努力又岂是他这一朝一夕能更改的,得到的成效甚微,即使他嘱咐以后的皇帝要重视这种问题,极力推行满族文化,可是几十年的同化下满族人民早就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满语被汉语取代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皇帝所作所为也不过是亡羊补牢,根本不能扭转这一历史必然结果。
到了晚清,满语基本上成为了历史过去时,慈禧太后还需要配一名翻译常伴左右助力她与说满语的满族人交流,自己学不会,但是小孩的学习能力强,慈禧便专门给光绪安排了一个满语老师,要他时刻勤勉,以弘扬满族文化为己任。可慈禧千算万算,也没想到这波动荡持续的如此之久,打乱了她之前的一切安排,名不见经传的溥仪被赶驴上轿成了新的皇帝。
溥仪根本没有做皇帝的准备,也不通满族,又如何能担任起复兴大任。再加上统治者早年将满语定义为贵族语言,不给平民接触的机会,这下满族便是真正的断层,平民没学过,贵族不会说,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在清王朝灭亡后,民国时期有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白话文改革运动,一切都以汉语为基础进行改良,满族王朝覆灭,满语也走向没落,被时代的洪流淘汰。虽然满语在实用性上不如汉语,可是它作为民族特色语言,还是有着很高的价值属性,是满族人民自有的语言,也是满族极具代表性的特色产物,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需要得到重视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