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陈再道怒斥:我说彭老总是好人,怎么不记录?

世间一分钟 2024-12-30 15:08:11

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开国上将陈再道怒斥工作人员:“我说彭老总是好人,怎么不记录?”

陈再道为何发了那么大的脾气?邓公晚年为何说最心疼的人就是陈再道?

“再道之勇”

陈再道,1909年出生于湖北麻城,家境贫寒。由于父母和兄妹相继去世,年轻的陈再道不得不外出打工,靠自己的双手维持生计。然而,随着革命浪潮的兴起,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革命队伍,投身于为国家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事业。

1928年,陈再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迅速加入了红军行列。尽管文化水平有限,但他始终忠实于上级指示,奋勇向前,冲锋陷阵。

特别是在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战斗中,敌人凭借坚固的防线、有利的地形和强大的火力,极大地压制了红军的攻势,战局一度陷入困境。

作为一名团长,陈再道无法忍受眼前的局面,他决定亲自带领突击营突破敌阵。在枪林弹雨中,他毫不畏惧,奋力杀敌,最终突破了敌人的防线,为整个红军师打开了通道。

然而,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陈再道不幸负伤,后颈中弹,鲜血如泉涌。面对没有消毒药品和麻醉的艰苦条件,他命令警卫员用匕首将弹头挖出。

然而,警卫员因心疼而犹豫不决,陈再道怒目圆睁,咬紧牙关,毫不退缩,最终凭借坚强的意志,用手将弹头挤了出来。

这次生死搏杀不仅令陈再道的英勇事迹广为流传,也使他与红四方面军另一位“武林高手”许世友并称“军中双罗汉”,成为红军中的传奇人物。

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主力从鄂豫皖边区向川陕边区转移,在陕南彷徨镇附近,红军指挥部遭遇了国民党一个警卫旅的堵截。

此时,陈再道再次挺身而出,带领全营迅速回援,像一把利剑插入敌人后方,打死敌人数百人,成功打开了缺口。随后,他又殿后阻敌追击,确保了总指挥部的安全撤退。

为此,方面军总部授予了陈再道所在的32团“以一胜百”的奖旗。徐向前将陈再道的手紧紧握住,感激地说:“你救驾有功啊!”

虽然陈再道是一员虎将,屡次立下赫赫战功,但徐向前对他的安全始终有着深深的担忧。作为一名将军,最重要的任务是指挥作战,带领部队作出战略决策,而非总是冲锋陷阵。

每当战斗即将打响,徐向前开完会后,总会特别叮嘱一句:“不许陈再道再打冲锋!”他的担心是,若陈再道常常置身于最危险的战场,一旦不幸阵亡,将对全军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然而,陈再道的英勇和战功无可否认。在长征途中,他屡次立下赫赫战功,逐步展现出非凡的指挥才能。到了1935年,年仅26岁的他便担任了红四军的副军长和军长。

徐向前曾一语双关地赞扬他:“有陈在(再)道,饿虎难行!能攻能守,再道之勇!”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再道逐渐成为领兵打仗的中坚力量,并与陈赓、陈锡联并称“三陈”,是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将领。

尤其在1947年7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的鲁西南战役中,陈再道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他统一指挥7个旅,经过12昼夜的激烈战斗,成功占领金乡城西北的羊山集,歼灭了国民党军整编第66师,并击落两架敌机,缴获大量枪炮和军用物资。

这一胜利不仅增强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还有力地支援了其他战场的作战,成为一场典型的战略胜利。

陈再道的勇气和才能,获得了徐向前的高度赞赏,甚至连陈毅元帅也对他赞不绝口,称其为:“再道之勇。”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屡次立下赫赫战功,陈再道的名字早已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传奇。

1955年,陈再道被授予上将军衔,这也是对他长期为国家、为人民所做贡献的最高褒奖。

同年,他被任命为武汉军区司令员,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守中原的最高军事首长,继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庐山会议后,陈再道为何发脾气?

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许多人的命运发生了剧变。彭德怀将军卸甲。有些人趁机到武汉军区搜集彭老总的材料,而在那种特殊的政治气氛中,许多人看风使舵、信口雌黄,毫无底线。

尽管陈再道与彭德怀的交情并不深厚,但他对彭老总深怀敬意,始终相信彭德怀的人品。他毫不犹豫地列举了彭老总所做的诸多好事。

然而,当他说完这些话后,他注意到在场的工作人员竟然没有一个人将这些话记录下来。陈再道顿时皱起了眉头,他对那些人怒斥道:“我说彭老总是好人,说他做了很多好事,为什么你们不记下来?”

这些人并不想听到这样的内容,显然他们寻找的并非这些材料。

彭德怀是十大元帅之一,而陈再道也成为了开国上将。尽管他们的交集不多,但在戎马生涯中,两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他们都是作战勇猛、不畏生死的虎将,令敌人闻风丧胆。

其次,他们对革命事业忠诚无比,都是最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最为重要的是,他们都一身正气,眼里不揉沙子,从不说假话、不做虚伪之事。陈再道与彭德怀一样,都是侠肝义胆、正气凛然的革命老将。

1972年,中央决定任命陈再道担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在福州军区期间,陈再道主要分管空军、后勤和海军的工作,为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75年8月,陈再道调回北京,担任中央军委顾问一职。如此突如其来的变化,让他从忙碌的战场上转向了一个不同的节奏。

1977年9月,陈再道在闲居多年后再次“出山”,担任了铁道兵司令员一职。虽然已经接近七十岁,陈再道依然精神饱满,干劲十足,经常亲自前往各地视察铁路建设工作。

陈再道的夫人张双群曾感慨地说:“老陈总是忘记自己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每次都恢复了战时那股劲头。”

在铁道兵的五年任职期间,陈再道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四处都留下了他勤勉工作的足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经济发展逐渐成为新的重点。1982年,邓小平提出要裁减百万大军,减少军费开支,其中就包括铁道兵部队。

这一决策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铁道兵的元老联名上书,要求重新考虑。而作为开国上将的陈再道也表现出了坚决的反对态度,他希望邓小平能够重新审视这一决议。

铁腕裁掉铁道兵

在1982年之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铁道兵部队肩负着重要使命:他们不仅能在战斗中冲锋陷阵,还能在退役后迅速抢修铁路、铺设道路。

特别是在抗美援朝期间,铁道兵为物资保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个时期,铁道兵的存在几乎意味着充足的物资供应和战斗中道路的畅通。

然而,198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施震惊世界的百万大裁军。由于铁道兵部队具有特殊性质,它被列入了裁减的范围。这一决定激起了陈再道等人的强烈反对。

秦基伟将军是首位表达异议的。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立刻放下了北京军区司令员的工作,并亲自向邓小平提出反对意见:

“精简部队确实重要,但裁掉铁道兵就没有必要了。我们可以将铁道兵的力量分散到各个军区,这样既能保留他们的作用,又不会影响到总体裁军。”

然而,邓小平听后只是淡淡地摇头,坚定地说:“为了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裁军,铁道兵也必须裁掉!不留一兵一卒!”

虽然最初陈再道决定服从命令,这并非因为他不舍得铁道兵这个传奇部队,而是他深知作为军人的责任就是服从上级命令。

然而,当他回到军区后,看到战士们的依依不舍和军官们对铁道兵部队深厚的感情,他的心中充满了不忍和痛惜。于是,陈再道决定再为这支部队争取一次机会。

他写了一份详细的报告,表达了自己对裁减铁道兵的不同看法,并带着报告与副手吕正操、旷伏兆一同前往中央,找到总后勤部部长张震,希望能够通过他将这份报告递交给邓小平。

邓小平在看到陈再道的报告后,依然坚定地表示:“撤销铁道兵的决定已经定了,这是毫无疑问的。打起仗来,铁道部本身就是铁道兵!”

面对邓小平铁定的态度,陈再道虽然心中充满不舍,但他依然坚决支持军委的决策。在最后一次铁道兵会议上,陈再道说道:“国家裁减部队是为了长远考虑,并非是剥夺我们穿军装的权利。”

1983年2月1日,铁道兵的党委和机关正式并入铁道部,标志着铁道兵部队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正式撤销。陈再道也脱下了军装,不久后,他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虽然离开了军营,陈再道依然保持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经常深入革命老区,了解民情,鼓励干部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的困难,为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善做出了积极贡献。

邓小平对于陈再道的牺牲感到十分心疼。他曾多次表示,陈再道为了裁军牺牲太多了。然而,正是因为陈再道和铁道兵的牺牲,才有了后来国防和军队的强大!

1993年,陈再道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得知消息的邓小平,年已89,默哀了许久,心中充满了哀痛与不舍。他亲自派人向陈再道致上挽联和花圈,送别这位勇将的最后一程。

回顾陈再道的一生,他忠诚于国家、无畏生死、奋不顾身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后人。他的事迹和奉献,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成为我们永远的榜样。

2 阅读: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