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有这样一位中国军人,他的一生都与战争紧密相连。
在解放战争中他立下汗马功劳,却在攻台战役前夕饱尝败绩苦果。
多年后他千里迢迢,只为一探当年盟军登陆诺曼底的秘密。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粟裕将军。
天翻地覆慨而慷1949年初,中国大陆山河巨变。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会上毛泽东一锤定音:要彻底解决国民党残余力量问题,包括台湾在内。
这个千钧重担,落在了粟裕将军肩上。
中央军委随即两次发电报,明确要求粟裕等人着手准备夺取台湾。
粟裕接受使命后,马不停蹄投入到紧张的战前筹备中。
战役方案反复推敲,轮番召开军事会议,每一处细节都不放过。
渡海船只?他发动各方力量全力征集。
潮汐时刻?连台湾岛内外潮汐表都翻了个底朝天。
但让粟裕最为焦虑的,是部队两栖作战能力的欠缺。
毕竟,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仗,必须跨越数百公里海峡,在敌人眼皮底下抢滩登陆。
而那时解放军虽然战功赫赫,却从未接受过系统的两栖作战训练。
为此,粟裕夜以继日埋头研究,从登陆战役的古今中外案例中寻找经验。
他惊讶地发现,二战中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作战,堪称教科书级的范本。
如何把这些宝贵经验为我所用?粟裕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去诺曼底亲自探个究竟。
金门惨败的阴影时间来到1949年10月,福建前线传来一个噩耗——解放军在金门岛登陆战中遭遇惨重失败,伤亡近万人。
这次失利的根源,是对两栖作战准备不足。
无论是渡海船只,还是登陆时机,乃至潮汐涨落,都考虑不周,更别提战士们根本没经历过专业的两栖训练。
更令人扼腕的是,战前粟裕曾再三强调要充分准备,但前线将领却轻敌冒进,最终酿成大错。
粟裕得知败讯,顿觉五雷轰顶,痛悔交加。
他反复审视金门战役暴露出的问题,恨不得立刻飞赴前线,亲自扭转颓势。
但战事就像一盘棋,局势瞬息万变。
1950年,朝鲜战争骤然爆发,战火瞬间点燃了鸭绿江南北。
危急关头,中央决定把主要精力转向抗美援朝,这个事关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
解放台湾的计划,不得已被暂时搁置。
即便如此,粟裕依然不肯将台湾问题束之高阁。
他在办公室里挂上一幅巨大的台湾地图,寸步不离。
似乎在提醒自己,总有一天要卷土重来,完成这个"未竟之志"。
不忘初心赴诺曼底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转眼到了1970年,粟裕已年过花甲,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率团出访非洲的刚果。
返程途中,代表团在法国巴黎中转。
对普通游客而言,巴黎是浪漫之都、时尚之都。
似乎没有人能抵挡塞纳河畔的风情万种。
但粟裕显然不吃这一套。
他心心念念二十年的,是诺曼底海滩那片寻常铁砂。
想当年,盟军就是在这片海滩上,发动了二战西线最精彩的一次登陆战。
18万大军冒着枪林弹雨,硬是在敌人眼皮底下打开局面,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这背后究竟凝聚了多少兵家智慧?粟裕一定要去现场,找到谜底。
怀揣着满腹疑问,粟裕一行驱车500公里,抵达诺曼底海岸。
海风扑面,白浪拍岸,恍如隔世。
那双写满沧桑的眼睛,直视着27年前硝烟弥漫的海滩。
脑海中,仿佛已经浮现出当年的惊心动魄。
老将军的"三问"粟裕在诺曼底驻足良久,把当年盟军的登陆计划细细梳理了一遍。
首先,他们为何偏偏选在诺曼底这个偏僻小镇?原来,这里不仅地势开阔、海岸线绵长,而且德军的防御部署相对薄弱。
其次,盟军为何选择在清晨潮水最高时发起总攻?通过查阅潮汐表,粟裕恍然大悟。
原来涨潮时,海水可以掩护登陆舰艇安全靠岸;退潮后,士兵们就能迅速冲上沙滩,避免在滩头阵地拥堵成为活靶子。
再次,空中和海上火力是如何实现无缝衔接的?粟裕了解到,登陆前夕,盟军出动2万架飞机和6000多艘舰艇,对德军阵地实施了长达一个月的狂轰滥炸。
这期间,海军还专门组建了"轰炸与指挥舰队",负责引导战机对海岸防御工事实施精确打击。
这种军种合同的威力,着实令人叹服。
最令粟裕好奇的,是盟军修建的那几座人工浮港。
它们是如何做到随海水涨落而升降的呢?这个问题,粟裕问遍随行人员和当地工作人员,竟无人能给出答案。
老将军哪肯轻易放弃。
他脱下皮鞋,卷起裤腿,径直走进了海水中。
泥泞中跋涉良久,他终于找到一处断壁残垣,赫然是当年港口建筑的遗迹。
粟裕仔细丈量那些散落一地的钢筋水泥块,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每一个细节数据。
原来,盟军靠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建材,硬是在茫茫大海中,修出了四座可容纳90多艘船的港口。
工程浩大、设计精妙,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日薄西山时,粟裕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海滩。
临行前,他长吁一口气,感慨道:"不虚此行啊!"这一天,二十年的执念,终于得到了交代。
一个时代的侧影从金门岛到诺曼底,从1949到1970,粟裕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
他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到鬓发斑白的国防部副部长,岗位在变,但那股子当兵的劲头,一如既往。
无论走到哪里,他脑子里装的,都是打赢下一仗。
即便是在和平年代,即便是在异国他乡,这个念头也从未泯灭。
甚至泡一杯咖啡的当口,他都能想到"架四挺机枪,就能控制整条街"。
可见他有多么熟稔军事。
有人说,粟裕是共和国军旅中的一个特例。
但倘若把时间尺度拉长一些,他其实是那个年代军人的一个缩影。
那一代人,多是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
枪林弹雨是他们的成长底色,为国戍边、保家卫国是他们的青春坐标。
革命理想高于天,责任使命重如山。
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他们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把满腔热血洒遍疆场。
这种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早已融入骨血,成为信仰的旗帜。
大江东去浪淘尽1984年,粟裕溘然长逝。
他没能等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
据他的儿子回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父亲房间里还挂着那幅台湾地图。
三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战场硝烟散尽,海峡两岸却隔阂依旧。
当年,解放台湾是粟裕的使命,如今,和平统一成了全民的夙愿。
纵观历史长河,浪淘尽,英雄迟暮。
但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从未止步。
当潮水再次涨起,当号角重新吹响,一定还会有新的先锋,去完成先辈们的未竟事业。
注:本文系作者原创,参考文章如下:1970年,粟裕探访诺曼底登陆遗址,连提三个问题,用意深远
2022-06-25 21:40·全民历史观
粟裕参观诺曼底登陆点,提三个疑问无人能答,临行感慨:不虚此行
2024-05-02 15:22·史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