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为何叫孔丘?历代相传的孔子画像是真的吗?有何依据?

问道化鸣 2025-01-05 16:44:34
历代学者对孔子形象的描述是“两极”:极高、极“丑”

孔子头顶有个大坑,身高2.2—2.3米左右。司马迁在《孔子世家》里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圩顶”是什么意思?圩:低洼区防水护田的土堤,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解释“圩顶”为“中低而四旁高也”。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也说“孔子反宇”,意思接近,都是指孔子头盖骨中间低而四边高,脑袋上有个大坑。

所以,司马迁大意是说:叔梁纥和一位姓颜的女子野合生下了孔子,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孔子出生。他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司马迁又说“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孔子的身材属于上长下短型。孔子成人后,因为身高过于常人太多,故被称作“奇人异象”。

“九尺有六寸”放在现在是多高?北大教授李零等人按照0.231的系数,推算出孔子身高应该是2.2176米左右。就是说,孔子比姚明矮4公分多。

而魏王肃的《孔子家语本姓解》说,孔子的父亲孔纥“身长十尺”,按照李零教授的系数计算,孔纥身高2.31米,比姚明还高5公分多。

最早对孔子形象描写的可能是庄子,他说孔子“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上身长下身短,伸颈曲背,耳朵向后贴在头的两边。

孔子的长相,融合了黄帝和尧舜禹、皋陶四圣的特点。孔子的八世孙孔鲋,在《孔丛子·嘉言》记载说:孔子“河目而隆颡(sǎng,额头),就是说孔子眼睛细长,脑门很大,并认为这是“黄帝之形貌也”。

西汉韩诗学的创始人,文景两朝元老韩婴在《韩诗外传》一书中描写孔子的长相为:“得尧之颡,舜之目,禹之颈,皋陶之喙”,意思是说孔子脑门像尧,眼睛像舜,脖子像禹,嘴像皋陶。

东汉王充在《论衡》这样描述皋陶的嘴和舜的眼睛:“传言黄帝龙颜,颛顼戴午,帝喾骈齿,尧眉八彩,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皋陶马口,孔子反宇。”

就是说:黄帝的面部像龙,颛顼的头上长了类似角的东西,帝喾的牙齿前后并列,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舜的每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禹的每只耳朵有三个窟窿,商汤的胳膊有两个肘,周文王有四个乳房,周武王眼睛长额头之上,周公旦背驼,皋陶的嘴像马口,孔子头顶凹陷像翻过来的屋顶。

王充表示:“儒所共说,在经传者,较著可信。”儒客们都是这么谈论的,而且经传上也是这么记载的,所以是可信的。

中国史书上记载“圩顶”的圣人仅见于孔子一人,但记载重瞳的有不少人,比如仓颉、虞舜、重耳、项羽、吕光、高洋、鱼俱罗、李煜等人。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陈晓霞还说:传说孔子相貌有“七露”:“眼露白,耳露轮,口露齿,鼻露孔。”

另外,关于关于孔子相貌的描写还有很多,仅陈晓霞研究员搜集整理的就有半页纸,可参阅

孔子形象不是被“丑化”,而是一种圣人盛德之象征

“丑化”的背后是“奇人异象”的文化图腾。学者们“丑化”孔子,其实是托古的半神半人类比,那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意义,即道德美化,因为儒家道统中被称作圣人的皆非常人,要么五官有所异样,要么身体有所异样,要么什么都不同于常人,强调的是“奇人异象”,大德大能。

以荀子为例。荀子是距离孔子比较近的大儒,他自称为孔子的嫡传,他的思想应该最能代表后世儒家对孔子成圣的理想原型。《荀子·非相》说“仲尼长”,“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蒙倛”是一种神像,古代人在腊月里辞旧迎新时,用来驱疫逐祟的,平时也用来出丧。这种神像脸方而丑陋,发多而杂乱,形甚恶,貌甚丑。就像钟馗那样凶神恶煞,不然,恶鬼怎么会怕他?韩侍郎、葛洪、韩愈等笔下都有过关于“蒙倛”的记载,意思都一样,都是用来形容某人丑陋的。

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另一部书《孝经·钩命诀》,更是把孔子描摹的苦不堪言:仲尼海口,牛唇,舌理七重,虎掌,龟脊,辅喉,骈齿,这里的每一样都与众不同,表达的就是圣人异象、超凡。

大龅牙是圣人的专属物。孔子最凸显的外貌是两颗大龅牙,那不是任谁都可以有的,如果不是圣人而强行装上两颗大龅牙,那是对圣人的亵渎,是要被处罚的。

圣人的大门牙在古代叫做“骈齿”,骈,二马并列也,成双成对的意思,骈齿就是两颗牙齿重叠,俗称龅牙。但这种龅牙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长的,它只能长在君王或圣德者的口中,是圣人的专属物,代表着圣人的神圣形象。

被称为圣人的,即便孔没有龅牙,也得给画出来,因为那是圣人特有的象征。如果普通人真的长了这两颗龅牙,也得给拔掉,因为他不配。

古代史书上关于圣人龅牙的记载还有很多,比如《竹书纪年》、《山海经》、班固《白虎通·圣人》《孝经钩命决》等均有关于帝喾、武王姬发、孔子、南唐后主李煜等人大龅牙的记载。

除了像《史记》那样的正史有相关孔子异象的记载之外,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描述,比如明代张岱所著《夜航船》就说孔子“生而具四十九表”,就是一出生就有49种外貌特征:反首,洼面,月角,日准,河目……

古人为什么认为圣人就要与众人不同?这是树立偶像的必然要求,古人相信天上有神人,也有生活在人间的神人,这些人间的神人就是上天派来协助“天子”教化人民的。

而在古代,皇权、血统、圣人这些稀有之物,都是被神化的对象,这也是古代统治者出于一己之私而演化出来的神秘文化。

历代帝王,为强调自己血统的高贵, 都宣称自己是昊天上帝之子,是代表上天来管理臣民,他的降世就是为了代天宣化、替天行道,反对他们就是逆天悖道。

皇权文化就是通过对君王的神化,通过塑造圣人,并赋予他们以神秘、尊贵而不可侵犯的特权属性,以达到威加天下、德布四海、群伦服膺、万民敬畏之目的。

董仲舒是谶纬学的集大成者,在谶纬文献里,古代帝王如伏羲、神农、黄帝,以至老子、孔子等身份、禀赋、性格均被描绘得非同寻常,要么龙身人面,要么重瞳垂耳,总之,必须有凡夫俗子所不具备的特殊性。

孔子称老子为龙,老子称孔子为凤,并非张口就来,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信仰意义的。

老子被神化更是超绝古今,他不仅天生异象,就连出行威仪也阵容庞大,葛洪在《抱朴子》书中描写道:

“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

所以,历来圣人都有被神化的成分,不仅中国,外国亦然;不仅宗教,世俗亦然。历史文化越久远,这种神秘色彩越浓重。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