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超9000,从SIAS深圳国际音频展获悉的那些“辛辣”答案!

科技亦今非昔比 2024-09-25 13:58:46

第十八届SIAS深圳国际音频展获悉的一些辛辣的答案(含私下靠谱渠道收集的):

1、无线耳机领域中综合最强体验:苹果Airpods Pro 2

2、苹果最强音质小耳机:Airpods Pro(初代) ,比二代好。

3、纵览高端TWS,松下AZ80售价过高

4、展会中最震慑听感,也最具音质革命性的耳机是一个造型很小巧的单动圈耳塞,而且这还只是“小试身手”,据悉还会有更强大继任者。如果做成系列,推测是没有对手,不论音响性还是音乐性,它都是里程碑级别的存在。听感上,它的密度、立体感和声场,是迄今为止,我遇到的最接近音箱的。

5、森海塞尔迄今最高音质(中正自然)小耳机是IE200,IE1000筹备中,IE900和IE600各有瑕疵

6、超2万元的多单元混合耳塞,Kinera Loki还是王者级别。

7、最早开始“卷”市场的国货耳机品牌之一TFZ(锦瑟香也)或迎来重大调整

8、平板耳塞中,Hzsound心月,不止我一人认为便宜且棒。乐感越级惊人。

9、以严格测量标准,拜亚的头戴耳机……

10、很多人好奇索尼那俩新头戴监听耳机的平衡升级线选择,目前最经济,且有效果的是索尼MDR-1AM2平衡版标配的那条

11、水月雨1999元的Concerto协奏曲,非常悦耳,横向宽广

12、索尼IER-M9和M7都是非常好的舞台监听耳机

13、初耳声学和Twistura是新品牌中的潜力股

14、国内高端耳机品牌中,softears很厉害,但暂时就俩型号值得买,它最贵的不太好。

15、达音科SA6EST,解析和音乐性一耳朵强大,我没想到比川更符合我口味

16、水月雨迄今最自然的耳机——DUSK(2499元)

17、兴戈即将推出的两个新头戴耳机(有线/无线)都很好听

18、国产监听耳机中,宁梵声学NM20非常牛,且超值

19、山灵的价格设定都很良心。

20、拜亚VERIO 200,响度很高,声音也不错,至于价格,考虑到JBL音悦圈和SIVGA SO2……

21、HIFIMAN最贵的香格里拉不如他那个SUSVARA

22、SIVGA太阳神、燕(新品)、P2PRO(新品)这三款头戴都很值得搞,合理的售价,且具有高级感的音色。

23、飞傲新便携CD播放器售价很友好,声音也稳,即将推出的新平板耳塞,不贵,调音很好,透明、均衡、悦耳。

24、ELYSIAN的昂贵耳机都非常过瘾,素质尽显。

25、有占比不少的超高端耳机存在各种不如千元内或百元级耳机的客观测试数据和听感瑕疵,这个领域一直都是看上去很美。

26、测试角度,地球上最强随身播放器是SP3000。

27、达音科的CD便携播放器,从外观设计来看,达到了某种巅峰。

28、索尼的金砖二代不如一代更显质感,更显尊贵。

以下是本届(18届)SIAS深圳国际音频展,我个人的一些具体感想,其实搁以前论坛,这叫“碎碎念”。没啥逻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

绝大多数耳机的体验都是基于我手里这个ZX706,素质并不多高,里面的歌曲都是我常听的,各种类型的都有。

全文超出九千字。多是简谈,也有某些部分写的比较深度,但那些多是架着笔记本电脑在人家展位边听边对比码出来的。从第三方视角看去,我那样子大概率是非常的2……

山灵新推出的平板耳机HW600,质感很好,工艺也没得说,对得起售价,也基本对得起山灵目前的品牌形象。

就是这耳罩面板的设计看着略怪。

价格5998元。

动态、声场、润泽感、柔顺感、音乐味都很好。不糊。

我觉得山灵这么多年对“音色美感”的把握,在业内确实一绝。

不论平板耳机还是这个新的旗舰播放器M9都有山灵自身的特色,且素质都够高,符合价位表现,价格也很合理。

M9的声音和我听过的各种播放器(我经验有限)都不大一样,它的乐感实在是太好。

像是在探索纯澈和润泽结合的极限……

索尼展位一直是非常繁忙的景象,遗憾的是他们出新的频率相对我2014年写索尼新品时大降。

索尼IER-M9(4.4插头):

我对IER-M9的感受一直有些拧巴,前前后后听了总计三次(前两次都听了很久),分别是最初发布时索尼的约稿,当时感觉素质超越德系那俩入耳旗舰没问题。细致、均衡,人声适度偏远。

后来闲鱼淘了一条,可听久了,发现它黯淡乏味,听感极其无趣。

最后,也就是本届深圳SIAS索尼展台这个IER-M9,4.4插头的它,接入我ZX706播放器,听了首循环N遍的日系女声,感觉真是非常好。人声、乐器的综合感受无与伦比,也毫无闷、暗的情况。甚至,它那种通透和自然都超越了紧随其后我听的IER-Z1R(官升金宝线版)。一时感到困惑,莫非存在批次问题?

IER-M7(4.4插头):声场逊于IER-M9,但人声更凸显且饱满的它,应付规模不那么大的音乐类型,却也是非常之好,尤其强于密度、低音、人声质感,相信同样也是爱乐人的上佳选择。对了,基于日本KAKAKU价格网的调查,M7比M9更受欢迎。

M7和M9一样,都强于直白透明地揭示声音纹理,不同于XBA圈铁系列常见的润泽顺滑。非常重视音乐性,那还得是XBA系列。

MDR-Z7M2(4.4插头):相对上述俩小耳机,透明度轻微下降,润泽感和厅堂感相对更强,只是ZX706很难把它推出火花。听感非常的凑合。

不过,内心深处隐约觉得索尼这么多年“音乐性和素质”最好的头戴可能是Z7M2。

MDR-Z1R太严肃。

MDR-M1(插头随机):展会嘈杂的氛围下,我听它听的最久,瑕疵就是“人声”部分的平淡和瘦弱,轻微偏干、但不干涩,口型清晰度相对7506是下降的,但由此换来了更大的频宽和更好的声场表现。

下面是体验当时的具体记录:

索尼MDR-MV1和MDR-M1(展会简谈)

MV1的综合素质比M1高,售价比M1高七八百合理。

它的声音明显更厚实、饱满,某些频段也更真实,若从MV1切换到M1,“瘦”和“干瘪”的意象会袭来。不过,由于这俩调音方式和设计方向的不同,致使它们不一定谁就比谁一定更好听。

由于周围嘈杂,在索尼展位,我不得不捂着耳罩听很久,期间反复换歌、调音量,最后见工作人员摆放了DDHIFI和达音科为这两款头戴耳机设计的平衡插头升级线,于是静下心轮番PK了下,最后我觉得售价逼近800元的DDHIFI这条升级线在“素质”和“音色”的表现上,确实是比便宜些的达音科的线更好。它会让M1原本“偏干瘦”的声音丰润起来,低频动态也有提升,“流行味”和“声场”都挺好,有了明显的音乐味。

不过,现场我并没有对比MV1搭配这两条线后的差异,有些可惜,我内心其实挺喜欢MV1搭配达音科这条线的,它这跟线的味道是瞬态好,稍稍瘦一点点,正好可以凸显MV1的“解析”,并适度的强化它人声的通透度。

从DDHIFI这条线搭配M1的效果来看,它这条线的特点就是凝聚力和润泽度的双双增强。它适合强化“厚实度”,但并不会凸显“瞬态”或是“速度感”。

另外,现场也和索尼的员工聊了下,没想到三人都觉得“原线”已经很好,尤其是MV1的原线,是三个人都认可,那M1的线?索尼内部人士认真的表示,他私下觉得“原线”下的M1已经非常好,由于他是有宁静状态下深入聆听的体验,且他比很多人都“老烧”(当年IMP3论坛的人都知道他),所以我觉得,除非你特别讲究“厚实度”,否则轻易别换M1的原线。

最后,关于不对比MV1时,单独聆听M1的感受,这里也谈谈。听了好几首不同曲风的音乐,我觉得它本质上确实“监听”,很自然地还原,但人声确实不吸引耳朵,倒是无齿音,通常会呈现出一种略干但却不涩的温和偏薄型人声;细节丰富,中高音清晰度高,甚至有些许丝滑感,亮度控制也很老道;因低频不太多的缘故,显得透明度还挺高。

总之,高频可能算是M1听感上真正的“亮点”,即便总体音色稍“寡淡”,但确实就像耳机俱乐部小白所言,它的声音很“细致”。

和7506不同,M1没有很高的亮度,也不那么“凸显细节”,更多的是声场横向表现更好些,耐听度更高,信息量也更高些。另外关于结像,人声的结像,7506稍稍偏向眼前区域,M1会沉淀在鼻腔附近的颅内。其余的听感评价,等以后再细说。以上这些都是建立在印象和嘈杂环境中的认真的“扯”,仅供参考。

————

索尼MDR-M1到手(官网购买)。

和之前MV1发布,外网有测试频响曲线不同,这次一直没有相关内容。圈内的评价,总体上都挺认可,但也有觉得调音诡异造作的。索尼职员对它的评价是原线就很好,不太必要换线。我个人觉得它人声欠缺力度和丰润感。

另外,它这个Logo是凹下去,并涂上的白漆。如果你(尤其索粉)喜欢7506和MV1那种浮雕金属亮闪闪质感,这次可能会觉得它不太亮骚,少了些信仰加持。

从音乐性角度,它和MV1各有擅长,MV1力度厚度好,高频也有不错的延伸和量感,所以相对更适合有人声的,气氛浓郁的音乐类型。

M1总有种宁静致远的味道,它总体比较骨感,轻微的有一点干涩。中高音的器乐表现相对不错,整体的亮度控制也很好,耐听是肯定的,但悦耳与否?我听了好几轮,是至今也难下结论。

如果是不太听人声类音乐,更热衷纯音乐,那在索尼耳机产品线中,M1似乎是目前很理想的选择。

对了,毕竟监听定位,M1对音乐文件的品质还是有挺高要求的,用它听一些质量欠佳的内容,是真的挺容易听出“燥与涩”感的,反之,自然、顺滑、无染色、耐听,很适合追求声音纯净度的爱乐人。

区别于7506的是,M1降低了亮度,适度拉远了人声,间接有了更大一些的空间感(也有人因此觉得这耳机声场存在刻意拉大的情况)。

它的频宽数据,这次很极致,让我想起索尼2009年推出的MDR-Z1000,但与印象中的Z1000不同,M1的柔和感和声场更好。

最后,前几天达音科新出的那条适配索尼新头戴监听耳机的“琴pro”可换插头升级线,这次我也插到了M1身上,仅就4.4插头的表现来说,换线后的它三频分布不变,分离度和瞬态更好,很适合展现不同声音,尤其乐器基频的密度、质感和纹理,遗憾的是,这也让M1的音色发干。

相对DDHIFI售价800元的线,达音科的琴PRO更多的是强化了索尼这两款监听耳机的“解析”。而DDHIFI会改变更多,会失去一些索尼监听的味道,朝着音乐性的角度靠。比如润泽感和厚实度。

所以,从音乐性角度,我更支持MV1搭配达音科这条线,至于M1,还是尽量不要换其它品牌的线吧,标配线已经非常优秀,实在不习惯,换个音乐味浓的小尾巴就好。

FINAL A4000:目前最低售价不到1000,有想买的冲动。现场听了半个多小时,一直在和比之更高端的A5000(1800元)对比,虽说两者都有健康的声底,较丰富的细节,但A4000的人声味道,还有整体氛围的渲染效果还是更“催泪”,从人声和器乐的综合感受来说,A4000拉近了中频的位置,同时仍能提供很好的解析和声场,我觉得这个完成度还是很高的。

FINAL A5000:相对A4000较浓郁的韵味,A5000就冷漠了一些。它声场横向更大,人声距离更远一些,中气有些被稀释,音色的柔润感不是特别好,相对来说,器乐表现因为声场的宽敞倒是更能提供大气庄严的氛围。在人声爵士乐的表现上,A4000明显是近距离感受歌手的情感和唱功,相当亲切,切换到A5000,一下子人声被置于远处,感染力失去不少。A5000这个耳机我在展会听了三次了,第一次觉得很哈曼,很不错,有种草,第二次细听,觉得线条稍干涩,也不那么平滑,这一次觉得它是气质冷漠但声场很不错。它和A4000一样都有充足的低音,但最终低音提供的感染力,还得是A4000。

KINERA薇尔丹蒂,颜值极高,低音和女毒型多单元混合耳机。是7999元价位最热卖的几个型号之一。也是我认为的,K厂在超高端耳机阵营中能够稳固阵脚的一个作品。即便它是次旗舰。

听了一大圈一两万的,再听LOKI(旗舰),依旧素质卓绝,声音动人。真没有白费那么多单元啊。

而且它也不愧对这个售价,确确实实做到了有素质,有特色,声音也挺健康。这在2万+耳机中,能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好像就它这一款。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它甚至有性价比……

我上面这还只是从音质层面说的。没谈它更具性价比的“高级配件”。

颜值这块,Kinera这么多年了,绝大多数耳塞的面板设计都处于业内顶尖水平。

QoA新品“含羞草”,多单元混合,好像是动圈平板混合,低音多,也有不错的高音,但不够舒展。还需微调。

我一直很迷FOSTEX的设计。多年前被TH900的外观迷的要死。

新旗舰(两款)也不错,非常独特的蓝。

实在是优雅……

上图封闭式,下图是更贵的开放式

FOSTEX:

TH1000RP(封闭式):目前16999元,先听的这个,觉得比我手里那个买了五六年的TH900MK2自然好多,很平滑,很均衡,没有尖锐感,自然润泽宽敞,前端分体式播放设备中提供的音乐大多是高解析度的日系女声流行,总体感受很不错,但并未有太多惊艳,就是单纯的挺好听的。

TH1100RP(开放式):目前18999元,听完封闭式再听开放式,同样的日系女声流行,此时变得“通透”不少,能感到这个耳机的解析是更好的,尤其它的器乐表现会有相对更大的优势,和封闭式的反复几次对比,最终感觉它的综合水准确实和它的价格一样非常高,亮度和锐利感夜相对更明显,大音量下对渣录音的反馈也会很明显,此时可能会让人觉得刺耳。总体上,如果是我买,我暂时更倾向于开放式。封闭式相对开放式有一个“反杀”的小优点,就是人声更温暖一些,不会太鲜明……

好像是菲律宾Flipears品牌的Artha Argentum亚法·银:肥大的深厚低频、刚猛的动态叠加了一些塑料味且明亮的硬朗中频——不好听。

ASTROLITH:低音非常深、很厚,人声亮度适中,有被掩埋和置远的情况,高音绵延悠长,是V型调音中比较特别的一种音色,无齿音,横向和纵深表现都很不错,略微欠缺基频的真实感,但部分歌曲的听感很不错——不好听。

Aurora XXIV极光24:深厚有力的低音,温和较自然饱满的人声,不算很丰富的高频量感,很不错的解析,全频高密度,不生硬,中气足。总体调音水平和自然感高于上述两款——好听的(但太贵)。

Zurq XXIV索克24:非常厚实,横向声场不明显,中气非常足,亮度适中,润泽感不错,无齿音,偏人声走向,肌肉发达的声音。男声好——还行。

我是看到王菲就心动。在这听了两首王菲的歌。一时感到很轻松。

更心动的是这个外观迷人的CD播放器——水月雨梦想碟机2代。

随手找到一个四五百的水月雨咏叹调,安静的享受了起来……

水月雨梦想碟机第二代:

798元那个,彩色的还怪好看。声音也稳,动态、解析、音色,都挑不出毛病,我只是简单用现场提供的王菲的CD,搭配水月雨ARIA 2体验了下,听了大约三首歌,感觉音乐性和素质都很好。有沉浸其中。觉得是好东西。

可惜金属版本的那台展会出现了些毛病,不能读碟,所以咱也无法感知它平衡口的声音水平。倒是摆在旁边的《末代皇帝》电影原声的CD倒是很吸引我……

1999元的协奏曲type-c解码耳放一体耳机,我连接在索尼ZX706的Type-C口听,音质比kadenz(相对闷糊)好很多,声场和音色很吸引我,是展会中,不多的几个特别好听的耳机之一。

新晋品牌G SOUND

这好像是第二次参展,他们目前只有一款LCD动圈小耳机,核心卖点是“调音层面对经典的致敬”,强调厚重+清晰,很有味道,也挺杂食,尤其适合各类型流行。它放在三四百的价位段,目前卖的还挺不错的。

只是外观还不够帅。

G SOUND(基音音频)新的工程样机(如上)出来了,音质和外观确实很好,但这外形轮廓是真不新奇,据说未来会在表层纹理上做些优化。

另外,它内部使用了碳化硅(SiC)膜片,这好像是目前较少见的一种材料。

实际听感:通透、大声场、高密度、偏冷声。稍显“锐”和不够“平滑”,尤其是对比FINAL A4000时,这种情况会被凸显出来,影响“自然感”。总之,素质很强,音色还需再优化。

凯声的展位摆了不少耳机,但大多数都是工程样机的不同版本。易老板在此收集意见。

他们已经在售的某型号的特别版,音质有微调和优化。

这也是凯声的某个新品,黄铜似的。按说这会有更好的通透感。

这是铝版的DM7。

型号名受启发于铁三角CM7,D大概就是此类外形的延续。已经是多次展出了。

一耳朵就感觉调音很到位。自然、柔和、舒展、清晰,是可以量产的级别。当然,也确实是量产版。

它可以换线。厂商有优化它的接线端(公头)外壳。

另外一款更贵的版本,好像是钛版?有更强大的密度和动态,但自然度稍显不够,还会再调。

香港AROMA FEI WAN

旗舰级。

好像是配的所谓的金毛虫升级线,分离度和亮度有进一步强化,素质更凸显,略微有些降低对低品质音乐文件的包容度。

原线相对更耐听,柔和,更能让我沉浸于音乐中,有着更好一些的自然感。

这是本届展会,我听到的超高端耳机中,素质和乐感都很吸引我的耳机之一。话说我已经五六年没接触这牌子了……

KANEK Autumn:

结实、肌肉感、平滑、中下盘分离度适中,不算出彩,整体中气十足,也很平滑,柔和,是好听的,但价格上万。

这个是好听的。好像是香港品牌

初耳声学的入门级真的非常好。目前看来是主打海外市场。

这两款便宜的很好。越贵的越容易出现一点不“流畅”的感觉。

和新加坡Crinacle联合调音的ZERO,曲线非常科学,大概率是奔着斩获海量订单去的,售价可能299?399?199?总之不贵。

外观偏锐和细瘦,按说是很酷的造型,质感呈现却有一点掉价。声音也很不错,但隐约感觉略微不如他们最便宜的两款“流畅”,当然硬素质是更好了。

999元的。这款声音也很好。有了纵深,密度和厚度都有增强,按说这是素质更高了,可“流畅”感也是不如最便宜的那两款爽。这款在国内有自媒体测评人评价过,有兴趣的可自行寻找。

这是初耳品牌尚处于研发期间的两款工程样机。

声音也挺棒,但与其他几个没有形成明显的音色差异化。只感觉大致调音也挺自然。

总之,这类“科学HIFI耳机”确实比较容易陷入一种“科学陷阱”中,价格与素质提升的背后,从商品属性来看,比较容易暴露瑕疵。厂商需要更深入的考虑它的定位和调性。

下面逐一细谈,价格由低到高。

初耳声学GATE(99元):

明亮、均衡、适度量感的高弹力清晰低音,近似三星GALAXY BUDS+的亮度和声场稍稍提升的版本。健康自然的调音,有力、顺滑。很好听。

初耳声学ZERO:轻度增强了密度,亮度轻微降低,人声稍偏远一点,低音增强了些,依旧是顺滑的。轻微的闷,动感的肌肉型线条。

初耳声学HEXA:多单元圈铁耳机,衔接处理很好,平滑动感强劲,密度更大了些,

初耳声学NOVA:声场的纵深、全频细节的饱满度都比其余几个更好,素质和颜值都很不错,但音色方面,相对更厚重些,少了一点清亮唯美。

从我个人感受而言,这牌子的所有耳机,都是完成度很高的,都有着令人清醒的动态表现,这有利于对钢琴声音的质感回放。

但如果我要买,ZERO和GATE这俩会优先考虑。

对了,国内电商平台也基本买不了。无语。也不知他们客服咋就那么自然而然的说出的以“人民币”为单位的价格。

没见过的牌子……

就一个少女值班

IO AUDIO:

展台上这俩型号都不错,但由于听的太多,我实在记不住它俩的声音特色,特别是它们也很“科学HIFI”。

事实上,这类路子的耳机一旦做到“高端”,就很容易让音色变得普通,要么就是偶发的在某些音乐下的“轻微不顺滑”感。

码字时,只隐约记得这俩调音都还不错。属于较好听的,高素质的水平。

真正让我喜欢的是它们的面板外观,很酷。

SIVGA P2特别好听!外观也好看。已经很多人写了评测。我看看过几天能否拿到样机。

新品“燕”,快出大货了。

一耳朵也很棒。感觉比999元的SV021,在密度和动态上都再强些。

据悉,它是前两年那个代号SV022,即封闭式木碗头戴耳机“黄莺”的替代型号。

这俩月,市面上最火的动圈耳机之一。

鹊QUE

在较低价位段实现了轻奢级工艺,且有着非常大气、厚实和科学的声音。

有爆款特征,很值得入。

新批次的“鹊”在腔体内侧相对首批有了质感和耐用性的工艺强化。

光照下亮丽而迷人。不过我无法拍出那个效果,实物这个地方是很漂亮的!

图为“太阳神”,展会上这个比我手里的好很多,佩戴舒适感和调音都无可挑剔。我过些天会对它重新评测下。对了,这款在抖音卖得可是相当好……

SIVGA P2PRO和燕这两款新出的头戴耳机,搭配我手里的索尼ZX706(4.4插口),声音都非常好,饱满的低音和人声、纤细清甜的高音,有些“毒”到我,特别是P2PRO,比前些年的P2,在音色的处理上,高级了起来,润、清晰、宽松,很美的声音。

太阳神(上图)也很好听。吗的,连续用了三个头戴都很迷人。

鹊这个500元档的木质动圈耳机目前卖的非常不错,口碑已经传开,但腔体内侧存在类似掉漆的情况,面板也有logo雕凿不清晰的问题,现场负责人给我看了新批次的鹊,我有些被惊艳到,总之这两个问题都有了改善。特别是内侧质感变亮后,整体档次也更显高级了。

感慨……SIVGA真的是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

终究是努力有了回报。

达音科SA6EST:

从我个人喜好角度,它的声场和女声表现是比川要更好些的,有些被毒到,解析和音色的处理很高级。我手里还有早前的SA6,这个增加EST静电单元的新品,似乎是扩展了声场,强化了“透明度”。

他们的新品CD便携播放器外形非常棒。会成为一个里程碑级别的东西。预估会卖的很快。

达音科展台的人一直很多。

品牌真正成熟了。

忽然想起10几年前他们在IMP3、电音网巡回达音科圈铁耳机时的情景。也算是见证了他们每一年的成长。

由于实在挤不进去,这次就只体验了这一个……

绯乐QUARK:

声音非常好,均衡,舒展,凝聚,健康的音色,又是一款700元左右价位上的一个高手。小缺点是外观地摊。

它们低价位的“涟”,我也听了下,是HIFI级别的,确实不错,卖的火,应该的。

本届展会,第二天碰到这东西。由于太颠覆我对耳机的认知,以至于听完后,下午就想回家了。

它的升级线跟我见到的某些发烧电源线一样粗,同样超出认知。

业内大佬陈总个人制作的耳机:

是本届展会中,我觉得可能是突破性最大的小耳机,也是十几年来我接触到的各类耳塞中,“声场”和“透明度”最拔尖的那个,可以载入动圈耳机发展史的“史册”中,挂在榜首那里。

高密度、润泽结实的人声、极尽平滑的听感以及“极宽大”的声场。

中音“毒性”和全频“素质”都强的可怕。

拥有有一览众山小的体验(升级线是真正的一览众山小)。另外还有一根升级线,据说是可以在保证极大横向声场的同时,还能最大程度拓展纵深声场,更适合古典大编制的分明层次和排山倒海。但它没出现在展台上。

反正当时差点听哭。其实,如果不是周围有那么多人,我真就尽情哭了。

素质成就艺术,艺术又提供给人高度的精神享受。它实打实的做到了。

极限解析、8K、实体感……当时脑子里蹦出一堆词儿……

据悉,设计师常年参与音箱的开发和制作,还有各品牌高端耳机单元的开发。他表示这次自己的作品是旨在实现类似音箱的宽声场和“高顺滑感”的动圈体验,让发烧友们“重新认识动圈”!

最可怕的是,这还只是他小试身手,也就是“入门级”!真正进阶的和旗舰还没出来。总之,5万到10万元间的动圈小耳塞迟早会出现在我们这个国家。对于广大“着迷动圈耳机”的烧友,预算能支撑你买超1万耳机的这批人,我建议您为它做好准备。在它面前,有不少一万左右的多单元耳机,都有被“秒杀”的迹象。

无法想象就这么一小点的腔体,就可以给到这么惊人的震慑力。如奇迹。它必定是人类在“动圈耳机”开发中的里程碑。

应该也快量产了,截至发稿日,我只知道它的品牌名是YEARFULL。型号待定,价格过万,具体是一万还是两万?到时再说。

如果冷静下来分析,以它的音质实力,我推测是在1.5到2.5万之间。

本届展会,多单元耳机中,让我种草的其中之一。

这个也有种草。真泥玛尔的好听……

这个也好听……

和上面不同,这个稍偏暖柔了点,音色是暖的。声场非常大。

Elysian:

好像是新加坡品牌。听了他们一个貌似工程样机的新品(上图),价格未知,好听的要死,解析和乐感都很好。

然后又听了个好像是“朝圣者”,是个早已退出的型号,也很牛,不亚于新的工程样机,内心此时对这俩型号已经产生了“购物欲”。

话说听了挺多洋牌子的高端货,但这次是有些爱上Elysian的。特别是考虑到他们的多单元耳机,价格不离谱,调音却很过瘾。这让我感觉他们会火。

还有个波兰品牌如下:

这个TERRA也很好听。

但这模样一看就万元级。现在回想不起来具体啥听感了。老了。

这个展商的选品能力真是一绝,都很有潜力。

新晋品牌Twistura D大调换线版,声场的纵深感骤增

新晋品牌twistura D大调换线版本,声场的维度惊人,有IE800的味道。我有被毒到。

D小调就稳沉厚一些,和D大调音色反了过来,也调音很好。

还有一个我忘记名字了,就棍状造型的那个。声音也没毛病,未来有机会再细谈。

…………

末尾闲扯:

说真的,展会这种地方,若不和人交流,专注地一个个听,可能最少也得五天才能听完。

另外,超高端耳机一旦“科学HIFI”起来,往往出现听感和某些指标完成度不如“低端”耳机的情况。和耳机测量界人士和扬声器单元开发工程师聊了很多,结合他们的见解,我觉得我这个认知也没啥大问题。所以,这里也挺感慨KINERA LOKI的调音路线还挺对,它能热卖不是没有道理。忽然想起技术狂余总曾经很认真的说,越高端越不能“像哈曼”。确实,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像本届展会,有好几个超贵型号,我听的时候,是觉得很不错,但过不了多久,就把它忘得差不多了,只隐约记得它是某99元哈曼风格耳机的声场、密度增强版,然而却有不少昂贵的多单元混合耳机,比较容易陷入这个魔咒中。或是想竭力突破音色的桎梏,但又由于单元的特性与科学频响曲线结合的某种矛盾难以彻底解决,导致最终听着“不顺滑”,让我难“畅快”。

还有,索尼为什么在2009年EX1000之后,高档耳塞就不再搞“纯动圈”了?问询了幕后大佬,推测是索尼在该项技术的开发上也陷入停滞,所以借助自研动铁来弥补。

以上。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