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dà zhì ruò yú),也作“大智如愚”,意思是有大智慧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愚笨;比喻有智慧的人极有涵养,不露锋芒。成语出自苏轼的《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人。欧阳修幼年丧父,在母亲郑氏的抚育下长大。从少年时期开始,欧阳修就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凭借文章诗赋小有名气。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十七岁的欧阳修开始应试,并在八年后,即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入仕之后,欧阳修历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等职,
景祐三年(1036年),权知开封府的范仲淹因与宰相吕夷简发生冲突被贬,欧阳修因替范仲淹申辩而被贬为夷陵县令。此后,欧阳修历任光化军乾德县令、武成军节度判官厅公事、知谏院、知制诰等职,并积极参与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
庆历五年(1044年),“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等人被贬,欧阳修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反对罢免范仲淹等事,结果再度遭到贬谪,被外放知滁、扬、颍及应天等州府。
直到至和三年(1055年),欧阳修才返回朝廷任职,并于次年主持礼部贡举,他所主持的这届科举,堪称科举史上最为耀眼的一届,苏轼、苏辙、程颢、曾巩、曾布等人皆出自这一届,因此苏轼也算是欧阳修的“门生”。
嘉祐三年(1058年)三月,欧阳修兼任翰林学士,后又历任权知开封府、给事中、礼部侍郎等职。嘉祐五年(1060年)十一月,欧阳修升任枢密副使,次年八月转任户部侍郎、参知政事,由此位列宰执。
因宋仁宗死后无子,濮安懿王赵允让之子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宋英宗即位后,关于宋英宗是该称宋仁宗为皇考,还是该称濮王为皇考,朝中大臣发生激烈争论,史称“濮议之争”,卷入其中的欧阳修,遭到御史吕诲、蒋之奇等人的攻击和诬告,欧阳修由此萌生退意。
治平四年(1067年),虽然即位后的宋神宗对欧阳修多有安抚,但刚刚经历了风波的欧阳修还是一再上书请辞,宋神宗见其态度坚决,只好罢其参知政事,将其外放地方,以观文殿学士、刑部尚书出知亳州。次年,欧阳修再度上书请求致仕,宋神宗仍未批准,又让其以兵部尚书权知青州。
宋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并于熙宁二年(1069年)颁布“青苗法”,在青州任职的欧阳修发现,在推行“青苗法”中存在着强行摊派和“俵散秋料钱”两大弊端,于是一面上书陈奏,一面停止散发“秋料钱”,结果欧阳修因未经批示而自行停止政策推行获罪,虽然朝廷对其予以特赦,并未加罪,但此事却让已经年老的欧阳修退意更深。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再加上屡次上书请辞,欧阳修最终得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致仕,归居颍州。
同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杭州通判的苏轼,在得知欧阳修致仕后,给昔日恩师欧阳修写信,即《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苏轼在信中写道,“……您在壮年时辞官,谦虚地说自己没有能力。这就像最勇敢的人表面却看着十分怯懦,拥有大智慧的人却看起来很是愚笨。人生在世,最可贵的就是没有官位爵禄却受他人敬重,不用引导便获长寿……希望您多加保重,如此便可让大家放心了。”
实际上,此时的欧阳修身体状况已经十分堪忧,就在致仕仅仅一年之后,欧阳修便于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1072年9月8日)在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