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广州深圳穿越到“宋朝”?很简单

幽默面 2024-08-24 15:07:20

肇庆的“大宋”基因如此之强,对于当地的文旅行业绝对是福音,需要更多挖掘与传播。

作者:施南(抱朴财经评论员)

在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呆久了,到周末,我想放飞一下,换一个环境去放松,加之我是一个宋史迷,所以就想回“宋朝”。

杭州、开封太远,来回机票、酒店需要不少钱,何况周末时间不够,于是,我就在大湾区开始寻找。

还真被我找到一个:广州开车过去1小时48分左右,深圳过去接近三小时。

而且就宋元素而言,有三个唯一:

该地有包拯唯一存世手迹,有包拯唯一存世诗作,而且有广东唯一的城周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

这座城市就是肇庆。

▲肇庆高要 陈彦成/摄

01 肇庆在宋朝是一线城市

肇庆的历史非常丰富、复杂,我们今天只说宋朝的肇庆以及肇庆的宋元素,其余略过。

肇庆在广东境内而言,其文旅的突出标签,或者说独一无二的文旅标签是什么?

我认为就是一个词——“大宋”!

为什么这么说?

你要知道连肇庆这个名字都是宋朝皇帝给赐的:

端州曾是宋徽宗的封地,后来被他改名为“肇庆府”,意思就是“吉祥美好从这里开始”的意思,这就是妥妥的岁月静好派,宋徽宗还亲笔写了牌匾。

这种城市名称与宋朝皇帝的渊源,肇庆在全国也是独一份。

宋代地方政府,有的称州,有的称军,府规格最高。岭南开始没有府,肇庆是第一个。

1085年时,全国有240个州,却只有14个府,所以,肇庆府在当时绝对是国内一线城市。

肇庆的大宋名人首推包青天。但就我个人的感觉来看,很多人并不知道包拯和肇庆(古称端州)的关联,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包拯在肇庆当过三年领导,也是一种遗憾。

▲肇庆包公祠。陈勇彪/摄

包拯是合肥人,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考取进士,授大理评事,本来要去江西永修做官。

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不愿意随他一起到江西赴任,包拯只好放弃官职,留在家里,侍候父母。

父母去世后,继续守孝至期满,才重新为官。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转任端州(今肇庆市端州区、高要区)知军州事,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市委书记或者市长。

▲肇庆包公楼内,刻录了不少赞颂包拯的字句。何洪伟/摄

大宋名臣包拯的“成名之地”是端州,而且他对肇庆的感情很深,干了很多活。

来看看包拯在端州具体的工作内容:

在州署内增建清心堂、节堂、宅生堂、枕书堂、洗砚池、菊圃等。

在城中建立广济仓以备饥荒。

建崧台驿于城西以利交通和传递公文书信。

建星岩书院于宝月台,为肇庆创立书院之始。另于城西建文昌宫、城东建宝光寺。

▲星岩书院

端州人从前饮用西江水,常患病。包拯来后,教民打了七口井。

端州出产的端砚品质优良,是朝贡之物,此前的知府都趁着进贡的机会,敛取进贡数目几十倍的端砚,来赠送给当朝权贵,谋取私利。

包拯上任之后,一改陋习,命令按贡数征收,决不多收一方,执政期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也就是说,包拯在端州努力认真搞交通基建、水利基建,备战备荒为人民,同时还积极在教育文化上有大手笔投入,关键是,有好东西(端砚)也不拿走。

▲砚坑紫云谷遗址

这绝对是当时宋朝官场的一股清流啊!

今安徽省合肥市包孝肃公祠有“正直遗型传稗史,清忠初绩著端州”楹联,称其一生业绩名声实由端州开始,说明包公声名鹊起是在肇庆!

而且在宋史上,尤其是在包公的研究领域,肇庆是有硬通货的,肇庆有两个“唯一”:

七星岩石室洞东壁现存包拯题名石刻,是包拯唯一存世手迹。

▲包拯在星岩上留下的石刻。何洪伟/摄

上任端州之初,包拯作《书端州郡斋壁》诗,诗云:“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明志诗宣示了包拯高尚的政治理念和清正的操守准则,这是包拯唯一存世诗作。

肇庆民间还流传着包公收妖、锁妖井等传说,肇庆与包公有关的旅游景点不少:

肇庆人民为纪念包拯,兴建了包公祠、包公楼、包公文化园。

肇庆的包公元素绝对是个宝藏。

▲包公楼 何洪伟/摄

02 多个宋朝大才子都到过肇庆

但是,与宋朝以及肇庆有关的名人并不止于包公,还有很多大牌。

宋熙宁元年(1068),理学家周敦颐先后创建德庆三洲岩书院和四会濂溪书院。

周敦颐是绝对的名人大咖,他在《爱莲说》中吟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宋明理学是宋以后中国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周惇颐则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被誉为“上承孔孟,下启程朱”。这位大思想家曾在广东任职,在岭南大地上留下了可贵的足迹。

熙宁元年(1068),周敦颐擢升为提点广南东路刑狱,主要负责监督和审理广南东路地区的刑事案件,属于体制内领导。

端州产端石,端石细腻滋润、坚实致密、纯净如玉,敲击有声,主要用于制作砚台。自唐代起,民间采石作砚,形成传统,在宋代端砚已驰名天下。

▲端砚

当时的端州知州杜谘,禁止老百姓采石,自己却独占其利,取砚无餍,被人起了个外号“杜万石”。

周敦颐对此十分痛恨,因请朝廷立法,规定凡在端州做官的,买端砚不得超过二枚;并张贴出告示,使杜谘不得不有所收敛。

1069年二月,周敦颐从阳春来到端州。期间,游七星岩在石室洞,看见清官包拯的留题石刻,有感而发,于是在东壁题刻:“濂溪周元公笔蹟。转运判官周敦颐茂叔,熙宁二年三月七日游。军事推官谭允,高要县尉曾绪同至”。(译文:督察官周敦颐,字茂叔,熙宁二年(1069年)三月七日游七星岩。有端州军政助理谭允、高要县尉曾绪同游至此。)

▲位于七星岩龙岩洞的周敦颐题名石刻

在德庆三洲岩也留有周敦颐的石刻,他还曾三年三次登临德庆香山寺。

包拯被誉为宋代“三贤杰”之一,而周敦颐被冠以“北宋五子”之首,二人先后任职广东。

包拯曾知端州,周敦颐“巡察”第一站便选择端州。这其实也与包拯的举荐分不开,属于缘分啊。

两人可谓惺惺相惜。

还有哪些宋朝名人到过肇庆?

宋绍圣四年(1089),大书法家米芾特意来端州看端砚制作。

绍圣四年(1097)五月初,苏轼父子抵达端州城区对岸新江口,同游七星岩并留下“崧台第一洞”题字,然后再溯西江西行抵梧州。

1984年在肇庆七星岩发现的疑似苏轼笔迹的“崧台第一洞”题字,及 2014 年11 月 29 日发现在“崧台第一洞”石刻左下的“眉山苏轼书”落款,都证明苏东坡曾经过肇庆并游玩。

▲苏轼题字“崧台第一洞”

看大湾区的“宋朝”名人遗迹,肇庆当然是不容忽视的存在。

03 广东省内唯一完整古城墙

肇庆的“宋朝元素”之集大成者恐怕要算肇庆古城墙,这奠定了她大湾区“宋朝第一城”的特殊文旅地位。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历经近千年风雨仍屹立,华灯初上,屹立在城墙上的披云楼庄严肃穆。

▲肇庆古城墙 李显才/摄

肇庆古城墙于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为数不多、广东仅有的城周基本完整的宋代砖城墙,是我国古代岭南城防的杰出典范。

古城墙位于端州区城西街道宋城路,周长约2800米,城墙外围有28个突出的敌台。城砖有宋、明、清、中华民国等不同时代的青砖,规格在30种以上。

砖的品种如此之多,所以古城墙也被誉为“砖的博物馆”。这些城砖,反映出北宋时期肇庆的重要政治地位。

▲城墙外围

古城墙基本保留宋代城墙的原始形态,是广东省内唯一主体基本完整的古城墙,对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研究宋代历史、建筑文化和建筑形制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你看,又是一个唯一!

有了这城墙,大湾区的“宋朝第一城”绝对是肇庆了,因为肇庆是有实体承载的。

我还真去过披云楼,确实气势雄浑。

▲披云楼 梁亮/摄

肇庆的“大宋”基因如此之强,对于当地的文旅行业绝对是福音,需要更多挖掘与传播。

不仅如此,关键是肇庆的水、空气以及森林覆盖率都很靠谱。

▲鼎湖山 刘春林/摄

2023年1—6月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排名,肇庆位列168个重点城市第20名。

西江肇庆段225公里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水质长期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

▲西江 梁亮/摄

肇庆更有万亩星湖风光旖旎,七星岩、鼎湖山、宋城墙在城内星罗棋布,“山在城中,城在景中”是肇庆独特的自然风貌。

肇庆集峡谷、瀑布、溶洞、湿地于一体,以70.83%的森林覆盖率高居大湾区众多城市之首。

▲俯瞰肇庆 梁亮/摄

所以,到大湾区“宋朝第一城”不仅仅是来追寻包公、周敦颐、米芾、苏东坡的足迹与故事,更是来做一次洗涤身心的康养之旅。

如何从广州深圳穿越到“宋朝”?很简单,开车、打车或者坐高铁。

几个小时之后就能享受一流的“大宋元素”,一流的空气、水、森林覆盖率,值了。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