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一下2024年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庆余年2中春闱舞弊案

薇薇聊红学 2024-12-21 08:16:37

能让人印象深刻的戏,未必是这场戏在剧情中有多重要,真正能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戏,是戏的本身能触及观众的内心……

火爆的古偶其实都是爽剧,观众看爽了就行,影响不到观众的内心;

有关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剧,更多是把普通群众的生活排斥在外了,影响不到观众的内心。

有些所谓的年代剧,其实就是裹着年代外皮的散文诗,温柔而精致能引发回忆,观众就好像做了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照旧……

很多剧甚至都影响不到观众的内心,之后就更谈不上印象深刻了。

不卖关子,2024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是《庆余年》2中春闱舞弊案那个故事。

这段故事能让我们这些平凡且普通的观众看清楚,高考和考试制度的确有很多不足之处,可这种方式的确是对普通人公平的。

我不怕被怼,那些叫嚣着实行所谓素质教育的人究竟意欲何为?

我并没有说素质教育不好,只是如果现在就在高考或其他国家级考试中执行素质教育,就等于葬送了普通孩子改变命运的机会。

会琴棋书画叫数字教育吧;

会滑冰滑雪的叫素质教育吧;

外语说得贼溜教素质教育吧……

可凭一个小孩子的本人能力能学会这些吗,答案是不可能。

这些所谓的素质教育,不只需要家长砸大把的金钱、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甚至需要家长本人的素质提高。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要想外语说得好,不仅他的外语老师本人水平要高,在孩子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有足够的语言氛围和陪练。

普通打工一族的家长根本做不到:

他们每天辛苦的工作用尽了所有的力气,能赚到的钱也不过就是维持温饱而已。

砸大把的银子给孩子补习外语,这不可能,他们没有钱;

给孩子请陪练,练习外语对话,他们没这个经济实力;

让他们自己辅导孩子外语,这无疑是问他们饿着的时候为何不食肉糜,他们自己都不会何谈辅导孩子啊!

所谓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庆余年》2中,郭保坤贺宗纬们才有的资源。

可就是郭保坤和贺宗伟们,在京都的大圈子里也不算什么。

拥有顶级资源的范闲,可以把郭保坤揍一顿,可以嘲笑贺宗纬要认他当义父这种事有辱斯文。

可其实郭保坤和贺宗纬的圈子,普通人已经完全走不进去了。

人家可以不走考试那条路,直接拿到想要的offer。当然这种Offer,皇帝或者是长公主太子那种上位者,需要郭保坤和贺宗纬等的家族,拿出某些资源来置换。

这种上位者真正需要的资源,普通人家的孩子拿不出也给不起。

普通人家的孩子只能老老实实的去参加科举考试,就像《庆余年》2中,范闲的4个门生史阐立、杨万里、侯季常、成佳林一样。

一.考试的机会,对普通人才公平

其实庆余年里的大庆国,执行的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

像男主范闲这样的人,不用吃十年寒窗苦,也不用参加科举考试,人家直接就能拿到一个职位。

这公平还是不公平……

答案是很难说。

没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人,就一定没有个人能力,话不可以这么说。

像范闲一样的人:

在读书方面,他从小就能接受到顶级教育;

在礼仪方面,他从小就能接受宫廷教育。

在素质方面,论武功,人家还是从小就接受最严苛的打磨,十几岁就是武功高手。

论其他,人家从小就有监察院的主办费介亲自教授用毒之术,十几岁的时候就是毒仙了。

就算范闲没有被移植过的现代记忆,他在庆国也是他那个年纪的顶尖优秀人才,受到过一流的素质教育。

范闲的个人能力,真的不是身为普通人的史阐立、杨万里、侯季常、成佳林能去比较的。

可话又说回来,经受了十年寒窗苦的史阐立等人,他们又比范闲差在哪儿:

也许他们比范闲,只差好爸爸和有各种资源的舅舅;

也许他们比范闲,只差点没有出生在京都这个大平台和应对各种差事的历练。

任何一个时代,都应该给史阐立等人这种机会,这就是考试制度的公平。

可生活在庆国的参加春闱的读书人,其实早就失去了参加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的机会。

的确有一些读书人可以向上爬,可是他们向上爬的路径并不是因为公平的考试,而是因为他们投奔了那些“素质教育”成就的人。

在《庆余年》2中,观众可以看到这个残酷的细节。当范闲被庆帝任命为春闱主考的时候,范家的门口就被各种人包围了。

这各种人里面,包括了和范闲感情一直不错的辛其物这位鸿胪寺少卿。

这些人来干什么,答案不言而喻:他们是来走关系以便让自己推荐的人通过科举考试的。

这就是一个所谓素质教育的严重弊端。

当范闲从后门溜进家中后,那时的他才会发现,真正的重磅人物,是可以不经他的同意就直接走进他的家门的,比如太子。

太子需要为自己拉资源、拉人脉,更需要别人为自己卖命,而下属肯为他卖命的前提是,他在关键时刻能给下属捞些好处。

在科举考试中,太子也需要把拜在他门下的门生首先推荐出去……

除了太子之外,有这种需求的还有二皇子、长公主等人,这些人,范闲是一个都惹不起。

如果没有主角光环,庆国的科举考试就是一场游戏,而范闲只是被游戏的操作者推到前面的一个玩偶而已。

范闲要是不听话,跟上位者顶着来,上位者也有其他方式把普通人给刷下去。

男主范闲这四位门生,他们出场亮相时,观众就看得出来他们是普通人。

史阐立衣着朴素,身上带着几分小商人的精明和与人应酬时的熟络;

杨万里衣着破旧身上还打着补丁,他勤奋刻苦一身傲骨,书生气质不怕说话会得罪人;

侯季常倒是比前两位穿得齐整,人也.出手也大方些,可他的身上,同样不能摆脱上位者一眼就能看出的穷酸气。

这些人都是以朝圣的心态来参加春闱的,为了报国也好,为了自己飞黄腾达也罢,这是他们能有出息的唯一机会。他们并不知道,将要面对的“未知”有多可怕。

像他们这样的人,大都选择了到贡院去打工。他们没有选择临阵磨枪日夜苦读,而是选择抽出学习时间去贡院打工,不过是因为两种原因:

功利性强的一些人,想在礼部尚书郭铮面前多露露脸,以便给京都的大人物留下勤勉、能干的好印象;

囊中羞涩的那些人,则是因为根本没有钱,再出此下策用打工的方式补足食宿费用维持生计。

可怜的他们哪里知道,郭铮在京都就是个小人物,他们的一切都,被郭铮后面真正的大人物算计进去了。

郭铮那里,留了进贡院打工人的名册。那些可怜的学子,还以为进了这个名册,能与礼部尚书稍微攀个关系,可孰不知进了这个名册的人,都已经被打上了一个穷酸的烙印!

但得有任何背景的人,也不可能放下读书人的身段去打工。

被打上穷酸烙印的人,意味着没后台、没背景、没资源,这样的人:可以算计、可以利用、可以收买。他们参加科举考试,只能为他人做嫁衣,自己没有任何被录取的机会。

真要扯上素质教育,普通人家的孩子都是这样的结果。

反倒是看似冰冷的应试教育,在冰冷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因为只按照冰冷的分数录取,有资源的人搞其他的事也没有意义。

话说回到剧上:

借着主角的光环,范闲的门生和其他人算是有机会正式参加了春闱,可等待他们的,是更凶险的算计……

二.合理的公平

庆国的学子,也曾以为自己走进贡院参加科举考试,就能真得到真正的公平。

他们天真地以为,春闱的每一位考官,都会用着为国选材的高尚心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子的考卷。

可实际上,普通考生都只是上位者争名夺利互相布局的棋子。

二皇子要在春闱考试中算计范闲;

庆帝要在考试中让范闲成为孤臣;

庆帝更要在考试中算计权臣林若甫……

科举考试的水太深了,深不可测。

科举考试真的是为国举贤吗,只有那些读死书的才会真的这么想,连庆帝本人都明白,能够做到科举而仕个普通人,只是被上位者拉出来做样子的。

这才是所谓的素质教育。

宫里选几个,大员提拔几个,太学里内定几个,上位者用条子提拔的自己人,只有这些人才能考中科举。

而普通的人的想法是这样的,剧中借范闲之口将这句话说了出来:

而春闱的意义就在于给了所有人一个相对公平,改变命运的机会。要是连这唯一的一次机会都不再公平,这世界该有多荒唐。

普通人要跟权贵争权夺利,天知道之后掀起怎样的暗流滚滚,上位者比如二皇子等会在背后阴着算计范闲的。

可范闲不会真的被怎样,谁让他是庆帝的私生子!

可普通的学子,在这样一场算计中,没几个人能真的留下来……

有人会在蜡烛上动手脚,蜡烛能引发火灾,贡院这种地方如果真的发生火灾,没几个考生能活着出来。

(古人考科举的时候都是带着行李进去的,每个人被锁在一个单隔间里,考试结束之前,考生必须一直待在里面。)

有人会在考场的水上做手脚,谁想在水上做手脚,完全不用采取下毒这种容易露破绽之事。他们只需要不经意的,让水变质就行了。

(喝了变质的水,考生会生病的,生病就有可能完不成考试。考生几年的努力学习,直接付之东流。)

有人会在茅房里做手脚,比如在茅房里加火油,一旦有人晚上如厕的时候,手里拿的蜡烛不小心碰到了火油,往大了说会引起火灾,往小了说也会炸屎。

这些都是巨大的安全隐患,同时是学子很难逃出去的安全隐患。

当然这些都是针对集体的,很难引起个人的共鸣,咱们再来看一些针对个人的。

这些针对个人的陷害,更是权贵做的难以解套的局。

有人会陷害同范闲走得近的学子营私舞弊:

比如不知在何时,杨万里的食盒里,被人加上了一张小纸条。

能在春闱时候加害别人的,这些人都是有背景且受人指使的,能做到让普通人防不胜防!

这时的杨万里该如何应对,答案很残酷,他就是被学子们痛恨的作弊之人。之后,他会受到严惩,永远失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

这样,科举考试的竞争就少了一个人。

如果范闲没有主角光环,没有林若甫安排的侍卫主动为此承担责任,杨万里的一生就此断送。

就算杨万里个性坚毅,一定要为自己讨个公道,他也等到了某个青天愿意为他主持公道还他清白,可那也是几年之后的事情……

杨万里的一生,也许就随之蹉跎了!

考生就算顺利的进了考场,等待他们的是更大的考验和陷阱。

杨万里们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皇帝也未必能看见他们的真才实学。科举考试的卷子需要糊名、需要誊抄,这其中能做手脚的地方太多了……

有些人完全可以通过用调换卷子的手段,改写两个学子的人生。

这是令观众愤慨的情节。

科举考试也是考试,并不像完全的素质教育那样没有评判标准的,如果有人运作都可以如此离谱了,那所谓的素质教育呢:

谁比谁的素质高?

谁的作品比谁的艺术性更强?

这些所谓的素质教育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等于让普通孩子失去了跨越阶层的机会。

分数是冰冷的,可他又是目前为止最公平的考试方式。

在有监控的前提下,没人敢调换任何一个学子的卷子。

在有监控的前提下,答题人写了正确答案、做了正确选择就是得分,没有任何被否定的空间。

现在的考试制度,是目前来说最合理的一种方式。

这就是《庆余年》2中,高考舞弊案这段情节让人生印象深刻的原因。

新年就要到了,祝新的一年里每位学子都:

拿着智慧树的金钥;

带着万卷书的头脑;

顶着自信的光环;

踏着好运的滑板。

一帆风顺,走向未来!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