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淮北新四军医药之匮乏,令人难以想象。

皖北一隐士 2024-07-24 03:17:17

抗日老战士黄修典生前回忆,1942年,他任九旅卫生部部长。那时,九旅活动在淮北苏皖边区,战斗频繁,伤员不断。

战斗在淮北的新四军四师部队

可是,部队严重缺乏医药和医疗器械。看着战士们受伤后痛苦的神情,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心里像刀搅一样。

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搞到医药和器械,减轻伤员痛苦,挽救重伤员的生命。旅卫生部派人通过关系到敌占区去采购;有的自己研究制作;有的利用代用品。

淮北根据地虽处敌后,受到敌人封锁包围,但水上交通还算方便。卫生部利用关系,扮成商人,从洪泽湖坐船,经淮河入运河,到镇江、上海去采购药品和医疗器械。

到敌占区采购物资,都是以货换货,他们用根据地的小麦换药品。有一次,黄部长亲自去上海。用100吨小麦才换来一部分药品,还不够全旅用三个月。

用这种办法换来的药品,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需要。要想解决药品问题,还得自力更生,就地取材,找代用品,以土代洋为主。

根据当时部队多发病和救治战伤的需要,必须买进的有:破伤风抗菌药、磺胺、麻醉剂、外伤消毒及治疗黑热病的药物。

其他的像普通外伤、普通内科一类的药品,都自己制作。如用膏药代替医用胶布,治疗冬天皲裂与夏季疖肿;用甘草、甘遂粉膏药贴肚脐;用炒大麦、山楂治疗痢疾、腹泻;用猪肝汤治夜盲;用硫磺、石灰水治疥疮。像酵母粉、用猪油精炼代替凡士林、芒硝、干泡酒等都能自给自足。这些土办法确实解决不少问题。

那时候,部队不仅仅缺药品和医疗器械,还缺医务人员。伸手向上级要,根本没有,哪里都缺呀!天大的困难也难不倒共产党人,没有医务人员就自己培训。

旅卫部举办医疗卫生培训班,从各县、区抽调有点文化,最好稍懂一些医疗知识的人,共60多人。教学联系实际,部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战场需要什么就学什。

为了让学员学得清,记得住。培训班还从一座被炮火炸开的古墓中,找到一具完整的人体骨骼。经过消毒处理,制成标本,依据实物教学,讲解人体结构知识。到抗战胜利时,培训班共办五期,为部队充实了医务人员。

培训班重点学习战场救护知识:三大战伤(出血、化脓、破伤风)的救护与处理;骨折固定、早期伤创处理等。

战斗在淮北的新四军四师部队

另外,部队还狠抓卫生保健工作。做到人人讲卫生,定期洗澡、理发;用开水烫衣服,灭風子;平时喝开水,战时来不及烧开水,喝井水时,吃大蒜,杀灭水中寄生虫,减少肠道疾病。

特别是在战伤救治中,卫生部要求采用从火线到后方的阶梯救护治疗组织。伤员后送后,营包扎所对伤员立即注射破伤风抗菌素,对骨折、出血、腹部伤及颅脑伤先转送旅手术室。这样做的效果非常好,伤员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只是对骨折伤员,限于条件,治疗效果不够理想。

医务人员为伤病员注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