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工业化:一场不对称的竞争

东函西数商业说 2024-08-24 21:54:33

很多人不知道,印度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过印度对社会主义的定义,和中国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印度看来,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正宗的,要印度那个才是正宗的。

印度独立之后,也在积极地搞国家建设,前三四十年的效率很低,缓慢前行,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曾给了我国重大援助,为我国的工业化起步打下了基础,不过后来中苏闹翻了,苏联的对华援助中断,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苏联一样给了印度很多援助项目,而且一直没有中断过,西方也没有对印度进行经济封锁,其实印度发展经济的条件是比中国好的,但是印度没抓住历史机遇。

印度的国家发展是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加速的,这个事情说来也和中国有关,中国通过改开和市场化迅速发展起来,极大地“启发”了周边国家,印度学中国算是学得慢的,学得快的是越南,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出来后,越南拿过去直接抄,而且越南搞起改开来,步子迈得比中国大得多。

印度启动市场化改革比中国晚了十年,但就是这十年,让中印在经济上的差距直线拉大,比如在承接西方的产业转移这方面,表面上看是个经济问题,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政治和文化。

我国的内核是郡县制,只要思想统一,大方略确定,之后就是组织动员,各省在不违背大的方针前提下,只管各显神通,直到多年后,西方才逐渐意识到这套郡县制市场经济模式的可怕。

我国要招商引资搞制造业,首先要给外资企业提供土地,没问题,因为土地是国有的,政府直接划一块给外资建厂;要政策,没问题,中国欢迎外资,地方政府更欢迎外资,把外资当大爷供着;要基础设施,没问题,交通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就算外资不说,中国自己也要狂建,而且重点项目国家还会提前完工,何况地方政府最愿意干这个活了,因为搞基建拉动GDP最直接,政绩来得最快;要廉价劳动力,更没问题,中国不仅人多,而且组织性非常好,训练一番后就是工厂里合格的螺丝钉;外资只要把资金和技术带进来,其他的中国帮外资解决,包外资省心和满意。

而印度则是另外一番景象,要土地,有问题,因为土地是私有的,地主就是要坐地起价;要政策,有问题,如果外资企业发展起来了,民族工业怎么办;要基建,有问题,干工程的效率太低,首先是征地困难,就算征了地,建设效率慢得如蜗牛一般;要廉价劳动力,问题更大,虽说廉价倒是廉价,但是印度人不像中国人一样有干劲,中日韩儒家文化圈这几国的人,有点像蚂蚁,只要把价钱谈好,就会不知疲倦的干,而印度人成天磨洋工。

在政府层面上的意志和能力,中印的差距也是一样巨大。中国推进工业化,可以说是以铁腕手段来推动的,牺牲了环境,甚至一度牺牲了一部分人权,有一批人成了历史进程的代价,有某些地方的利益受损,至于其他社会问题就更多了,发几句牢骚可以,但是绝不允许妨碍发展的大局,先把制造业和GDP搞起来再说,这才是大仁政。

而印度政府在发展中遇到某些反对声音时,人家有选票,要是去强压,国家机器又不够强悍,于是各种妥协,使得发展不是往最优解的方向走。

还有个原因,说起来也是挺重要的,那就是印度太热了,后起国家要搞制造业,只能从低端的先干起来,这就注定了工人的工作环境是不太好的。中国热的时候也挺热,但是跟印度比起来,就是个弟弟。印度一热起来就是40多度,在工厂里面,又没空调,机器开动起来50多度,人要干中暑的,而且机器温度太高时,更容易损坏,虽然血汗工厂这个词不太好听,但是印度连当血汗工厂的条件都不具备。

说得难听点,我国为了制造业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压榨一切能压榨的,才能把成本干得足够低,现代制造业,是个反人性的活,想要迸发出巨大的竞争力,需要把国家的各个生产要素进行军事化的管理,把国家打造成一台高效的生产机器,而印度在每个环节上都掉链子,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竞争力。

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强不强?最可信的指标就是出口,因为在国内有各种保护,但是到了国外去竞争,没人惯着,印度每年都有巨大的侨汇,而且引进的外资一点都不少,但是一样是逆差。

在印度人看来,中国赶上了全球化的末班车,随后就把门给焊死了,把印度挡在门外。印度比中国晚10年加入全球化竞争,中国又太能打,中低端制造业基本上被中国给占完了,没印度什么事了,假如印度先拥抱全球化,虽然印度不像中国一样拼,但是仰仗先发优势,还是可以和中国掰手腕的。印度是一步落后就步步落后,等中国在中低端产业站稳脚跟后,又去搞产业升级,把印度的下一道门也给堵死了,不仅如此,中国还向外转移中低端产业,让越南和孟加拉国等国家和印度竞争低端制造业,所以印度和中国的关系不好是有原因的。

20年前,中国就已经被称为世界工厂了,很多人不知道,当时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当时互联网崛起,美国把一些业务外包给印度,表面看起来,显然是印度玩的更高端,中印这两种模式,到底谁更有前途?当时还出现过热议,20多年过去了,历史已经证明,产业升级要一步步的走,跨越式发展是没那么容易的,步子迈大了,咔擦,容易扯着裤裆。

印度在国际竞争中打不过,就决定深耕国内市场。我国的改开刚启动时,邓公就提出要建设国内统一的大市场,重点是交通建设,把国内的生产要素整合起来,所以才出现了汹涌澎湃的打工潮,每年春运时,铁路都是超负荷运转,东部发展起来后,又向中西部搞财政转移支付,国内大市场的联动效率越来越高,虽然也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但这完全是为了照顾穷省,无伤大雅,今年的三中全会后,就连这层藩篱都要拆掉了。

而印度的国内市场的建设,那真是一言难尽。首先是人的问题,印度主体民族印度斯坦族只占人口的46%,其他民族动不动就是几千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而且有自己的语言,特别是南部各邦,各邦之间语言不通,而且义务教育没有普及,一部电影要翻译成多种民族语言,文盲太多,无法容易形成中国式的打工潮,而中国虽然也有方言,但是普通话全国人民都听得懂的。

印度的国土整体上是平的,按理说搞基础设施比中国更容易,但是印度的基础设施,那就太拉胯了,只要公路从某地主家的地盘上过,就坐地起价,成本太高了,这也就罢了,各地方政府之间还不协调,比如制造业弱邦就不想和制造业强邦的道路相联通,因为怕沦为强邦商品的倾销地,在顶层设计上,印度政府不像中国一样有强大的财权,无法像中国一样向穷省搞大规模的财政转移。

如果印度强邦的商品卖到弱邦,那穷邦怎么才能不吃亏呢?那就各种税费一大堆的猛收,有点关税贸易战的意思了,本邦倒是不吃亏了,但是国家整个经济系统的效率被严重降低了,说到底,还是因为中央财政和事权太弱导致的。

一言以蔽之,无法做到全国一盘棋。莫迪老仙这几年一直想学中国一样搞税改,有点成果,但是远远不够,相比之下,税改相对容易一些,难的是土改,这个还真不好弄,地主家的土地传了若干代,当地的农民和地主形成了一种依附关系,当政府要征地时,地主就给农民一点好处,让农民去投票进行阻挠,除非是政府给得足够多,但是印度政府显然给不起。

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来看,印度的地主和当初民国时的地主一样,是社会的毒瘤,不是说地主里没有好人,而是作为一个阶级,他们在阻挠历史的进步。如果地主收租后,把这些钱用来办企业,相当于地主阶级转化为资产阶级,是有利于国家的工业化的,那地主就是进步势力,就像当年德国的容克地主阶级一样。但是,不管是民国还是印度的地主,他们收租后,主要是改善自己的生活,成为食利阶层,既不能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又因为盘剥太狠导致农民的贫困化,从而使得工业品的内需市场难以扩展,所以当年我党斗地主是绝对正确的。

中国的办法简单直接,用武力把地主这个阶层给铲平了,土地是国家的,这样国家搞工业建设用地时就好征地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农村和农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早期搞的是公社,农村为现代化提供了人力和粮食,在城乡二元的结构下,工业品对农产品的交易是有剪刀差的,农村还为城市化提供了资金,说起来这也是没办法,中国是后起国家,错过了大航海,没法通过对外剥削来转嫁工业化的成本,只能靠农民兄弟咬咬牙支持国家建设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凭自愿,有条件的就城市化和工业化,或者外出打工提升中国的制造业,条件暂时不具备的,至少农村还有几亩薄田能养活自己,社会大局是稳定的,国家又千方百计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农民富裕后可以消化更多的工业品,使得农村成了中国工业化的减震器,这样可以有条不紊地推进城市化。

等我国的工业取得成就后,就有能力来反哺农业了,提高粮食征收价格,可以保证粮食安全,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去城里找事情做了,愿意种地的很少,等20年后,农村的老年人陆续离世,农村就空了,中国的城市化就算是完成了,到时候农村就有条件搞企业化的大农场了,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将成为历史。

而印度的农民被地主压榨得太厉害,于是有一部分只能被动地进城,印度制造业不行,无法吸纳如此多的就业,于是形成了庞大的贫民窟,人是进了城了,但这不是真正的城市化,健康的城市化是城市发展起来了需要人手,然后吸引农民进城,农民进城的收益高于留在农村的收益,而不是单纯地把人往城市里赶,要和现代产业体系相拥抱的进城,才是健康的城市化。

印度的国土面积虽然小于中国,但是印度的耕地比中国的大40%,而且光照条件很好,按理说印度的粮食产量至少应该和中国差不多,实际情况是只有中国的一半,这说明印度对农业的管理不行,偏偏印度还是粮食出口国,因为国内的农民太穷了,买不起,所以印度地主宁可把生产的粮食出口到国外,这导致大量人口常年处于半饥饿状态。

印度的土地平坦,要搞大农场在技术上是容易实现的,但是这样搞的危险太大,因为搞了大农场后,就不需要佃农了,如此庞大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如果印度把地主阶层干掉,把土地分给农民,学中国一样,有条件的就进城,没条件的精耕细作也能养活自己,提升下消费,顺便扩展一下国内市场,那印度就大有希望了,可惜印度的国情不允许。

印度的官僚系统,是王公发展起来的,带有很深的封建残余,各自为政,贪腐明面化,更关键的是办事效率低,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这种弊病是全方位存在的,我国的改开是干了三十年后才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而印度的改革是刚开一个头,就是深水区。

至于民族纠纷、宗教纠纷,还有臭名昭著的种姓制,全是阻碍工业化的。既然莫迪老仙不能像毛爷爷一样用推土机把这些山头推平,为轰轰烈烈的工业化扫清障碍,那怎么办呢?只能学李鸿章当裱糊匠,运用权谋,对国家动各种小手术,能推进一点算一点,日拱一卒,总比什么都不干强,说不定量变能引发质变呢。莫迪想要改革成功,最关键的是要做大蛋糕,用“发展”来解决问题,用发展的大潮来洗涤历史遗留的污垢。

所以GDP的高速增长是印度的刚需,不管大家说印度如何数据作假,说他是牛粪GDP,就算是打个折,印度在最近十年的确取得了高增长,国家各方面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种高增长可以持续么?对我国的“威胁”有多大?或者说,印度人民将来会抢中国人民的饭碗么?下文再说。我的原文,欢迎关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