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网友发帖称,“香港将引入内地城管的管理办法,将霓虹招牌统统拆掉。”
这个消息迅速上了热搜,引发很多人的关注,包括城市君。
毕竟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香港最醒目的视觉标签,便是满大街的霓虹招牌。
纵横林立,在夜空中不断闪耀彩色光芒的霓虹招牌,即便从未身临其境的人也肯定从香港影视剧中见过如此璀璨又迷离的独特景象。
有网友感叹: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就是香港的商业灵魂,一看到它就能想起《古惑仔》《花样年华》……拆除后感觉自己青春都没了。
甚至,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霓虹招牌可谓是各类导航地图的前身。
那么,香港真的要将这些极具特色的霓虹招牌拆掉么?
最初的消息是从一张微博截图开始,内容还精心配上了三张被摘掉的霓虹招牌图。
有媒体立即联系了香港特区政府屋宇署询问,对方表示,该署并没有针对霓虹招牌的清理计划,更不存在“引入内地城管的管理办法”一说。
至于引发讨论的几张照片,后经专业人士查证指出,三张配图中有两张都是经后期处理的图片,并非真实照片。
比如其中一张图,有两辆装满十多个霓虹招牌的卡车正要离去。
但这张图,其实是香港摄影师兼平面设计师Tommy Fung利用PS创作的作品,他随后发布在了社交平台上。
香港摄影师兼平面设计师Tommy Fung将作品放在社交网站上
还有一张配图中满是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下面是车水马龙的街头。
而这张图其实是英国摄影师KeithMacGregor的艺术合成作品。
在他自己的个人网站上,他说明这张图是将香港多地的霓虹招牌照片拼接制作而成,并加入了九龙尖沙咀弥敦道的照片,并非真实场景。
英国摄影师KeithMacGregor的艺术合成作品
不过,另一张配图中,位于香港油麻地的“美都餐室”霓虹招牌确实在近日被拆除了。
在很多港剧迷心目中,开业于1950年的美都餐室可谓“影视圣地”,在开店73年内,因为始终不变的港味装修风格,成为很多影视剧的取景地,《九龙冰室》《追龙》等电影均在此拍摄。
11月8日,美都餐室的招牌最后一次亮灯,11月9日,美都餐室的招牌正式完成了它的使命。
拆除招牌当天,美都餐室经营者黄醒芬与其丈夫还拍照留念。
美都餐室经营者黄醒芬与其丈夫和霓虹招牌进行最后合影
一直以来,香港霓虹招牌不仅仅是一种商业广告,也是这座城市纷华靡丽的象征,代表了一段光辉璀璨的岁月。
在那个繁荣的年代,以周星驰、王家卫为代表的经典港片中,霓虹闪烁的香港街头,成为“灯红酒绿”最好的注解。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屋宇署解释,香港目前进行的霓虹招牌拆除行动,其实有一系列的工程和市政管理条例支持,只是很多商家一直没有认真执行。
早年间,香港的户外招牌多达十多万块,体型庞大且多数年久失修。
偏偏香港还是个台风经常光顾的地方,这些高悬的广告牌便成了令人难以防备的“高空炸弹”。
2008年,一名47岁香港女子在湾仔道行走时,正好一家泰国菜馆巨型招牌塌落。
很不幸,这块从天而降、重达300公斤的广告招牌将其当场砸死。
此事震惊全港,香港特区政府也受到很多指责。
香港街道狭窄,头上又是一堆不知放了多久的巨型广告牌,谁走在下面都战战兢兢。
由于负责管理招牌的香港屋宇署连续受到质询,民众认为其相关条例和监管存在不足,香港屋宇署便相继在2010年出台“小型工程监管制度”,2013年推出了“招牌核检计划”等招牌监管制度。
仅2009年,就清拆了6400多个招牌。
这十多年来,每年香港都会拆掉数千个不合规的老旧招牌。
因此,美都餐室招牌的摘除也只是类似管理制度继续在发挥着作用。
其实,对于香港相继拆下霓虹招牌的行动,别说内地人,就连香港人都觉得很惋惜。
霓虹招牌发出的各色光芒,照亮了香港街道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寸天空。
英国摄影师KeithMacGregor的艺术合成作品
毕竟很多招牌都很有时代特色,陪伴了许多人一辈子。
甚至,香港有不少霓虹招牌的历史,比很多香港人的年纪还要老。
上世纪20年代,霓虹灯刚进入中国时,首先出现在上海,香港少数安装霓虹招牌的商店也都是从上海订货。
1932年,发明霓虹灯的乔治·克劳德成立的克劳德霓虹公司到香港设厂,拉开了香港本地制造的序幕。
闪亮又凸显店铺主营业务的霓虹招牌迅速取代传统的手写招牌,成为香港最重要的广告媒介之一。
那时的店铺老板无不愿意花重金打造持久耐用的霓虹招牌,寓意着生意代代传承下去。
在很多老香港人看来,霓虹灯招牌不仅是风行一时的流行景观,更代表了一种传承。
香港霓虹招牌形式和内容其实也体现了香港开埠后的历史特征:
集中九龙的油麻地、尖沙咀、旺角一带,沿着弥敦道和附近的街道,可以找到无数具本土特色的霓虹招牌,包括各类餐厅和百货公司,那是香港最早期的商业繁华地带。
英国摄影师KeithMacGregor的艺术合成作品
而另一条繁华路段则在湾仔,在卢押道与骆克道附近,除了老式招牌,还有许多满是外文的酒吧、夜总会的霓虹招牌,充满了昔日香港的殖民地色彩。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的霓虹招牌争奇斗艳,每家店铺都希望通过设计让自家的霓虹招牌胜过其他家。
香港霓虹的最辉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1962年日本家电品牌“乐声牌”,在弥敦道建造的那个几乎占据了一整栋大厦外墙的巨型霓虹招牌,与顶楼的美国香烟“鹰王”招牌交相辉映。
随后,改建的“乐声牌”挤掉了“鹰王”,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霓虹灯招牌,成功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谁家的招牌更大,更抢眼,自然就更容易在香港赢得世人的关注。
在创意加持下,无数体型巨大又极富特色的霓虹灯招牌应运而生。
层层叠叠但又错落有致的霓虹招牌发出耀眼光芒,照亮了香港街道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天空,打造出极度梦幻的赛博朋克之感。
于是,一个个更大、更有创意的霓虹灯招牌应运而生,层层叠叠但又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街道两侧。
站在香港的闹市区一眼望去,星罗棋布形态各异的霓虹招牌高悬空中,遮挡了人们望向天空的视线,却成为香港最有识别性的城市景观。
英国摄影师KeithMacGregor的艺术合成作品
鼎盛时期,香港的霓虹灯招牌难以计数,这些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线也成为这颗“东方之珠”的视觉符号,甚至是城市文化脉动的一部分。
不过,随着时代变迁,香港的霓虹招牌逐渐被LED屏幕所取代。
毕竟传统霓虹招牌全靠手工完成,制作工艺繁琐且价格高昂,一块大型霓虹招牌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港币。
而新兴的LED屏幕,不仅亮度更高、耗电少,而且安装和维护都更为简便,从性价比角度看,霓虹招牌确实有些过时,甚至有人担心,香港从此会再也没有霓虹招牌的出现。
其实,香港现在的招牌管理办法并非要全面清理所有霓虹招牌,新的招牌也不是不能再安装,但必须遵循现有的管理条例。
截至2023年5月,香港现存的合法/经检核招牌有差不多1.9万个。
其中伸出式招牌有3001个,靠墙招牌有15847个,屋顶招牌有154个。
同时,根据香港目前的法规,2013年9月2日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招牌,即便不符合现行法规,但是只要规模较小、风险较低,就可以通过“招牌检核计划”申请继续保留招牌5年,并在5年后进行检核。
店铺后续如果要安装新招牌,就得根据不同的类型(大型招牌、小型招牌和指定豁免工程)进行申请。
香港特区政府也对此给予了相应尺寸,距离地面高度等明确规定。
虽然有很多人对香港霓虹招牌被拆感到惋惜,可也有不少人觉得这很正常,犹如今天香港给人的感觉,好像不那么“香”了。
过去十年间,内地赴港游客占香港入境游客的76%,无数内地游客给香港经济也带来极大提升,内地游客消费开支就占香港GDP的近一半。
但是随着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香港和内地之间忽然出现了令人震惊的反转:
北上消费取代南下消费,香港越来越流行去内地消费。
仅7月份,有452万人次从香港到前往内地;而入境香港的内地访客只有173万人次。
7月份香港人往内地去的访客人数明显高于内地往香港去的访客人数
香港人开始反向到内地消费,尤其是近在咫尺的深圳,每到周末到处是前来消费的香港人。
在香港和深圳的过境口岸,大量香港人捧着奈雪的茶,提着“鲍师傅”手提袋,就连洗脚城外也都是排着长队的香港人。
除此之外,美甲、按摩、染发烫发、水疗养生及牙科等服务业也是香港人来内地消费的重要选择。
虽然这些服务在香港并不缺,可内地的性价比更高,因此部分香港人才舍近求远也要到深圳。
网友从深圳往香港代购一点点奶茶
比如内地种植牙价格仅为香港的两至三成,牙齿矫正等项目,无论材料和服务都不逊于香港任何牙科诊所,因此深受港人欢迎。
有香港网友表示,“真系好抵”、“点解会咁平”在深圳消费时的口头禅。
香港人为何北上消费,很大程度是由于大湾区已逐渐成型,交通和支付已无障碍。
深圳香港地铁一码通用,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通车以来,连接内地的城市数目逐步增加,前往广东省内的短途班次亦越来越频密;支付宝、八达通等支付应用在两地的使用畅通无阻。
港版支付宝AlipayHK的数据显示,香港人到内地的消费数据半年内呈现阶梯式上涨。
交通与支付方式上的畅通,使得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更为紧密;内地更丰富的商品供应,也让内地游客不再对去香港消费那么热衷。
种种趋势都显示出,香港曾经“购物天堂”的地位,早已风水轮流转。
如今已转到了内地,转到了更为现代化的大湾区。
这也如同逐渐消失的香港霓虹招牌,辉煌时鎏金溢彩,可在时代的转身中,又总是那么悄无声息地挥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