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的心性

刘哲说法 2024-10-07 14:14:41

昨天谈到助理的问题,有人就质疑为什么要让助理去磨练心性。

这句话也可以说,碰到事业不顺利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应该怎么办呢?

我的经验来说一般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转身离开;另一条就是忍耐与等待。

改变规则可能算第三条路,但这条路太过遥远,大部分人是等不来,也等不及的。

在这里并不是在说规则是绝对公平而不容质疑的,只是改变的过程会非常漫长,而且改变的方向也未必是你所期望的方向,因为改变的方向并不由你控制。

因为规则是一种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统筹考虑,因此调整的周期会比较长。经常会达到二十年才会有一次比较大的转变,但你怎么可能等得起。

而且及时调整同样也是不完美的,怎么可能有完美的规则?

因此总是会让一部分人不能够满意,等到头来可能还是白等,或者还不如不等。

前些年的人不太动嘴,直接离场,不废话,潇洒很多。

现在这些年,离职成本提高,正式职业的等待时间延长,起薪降低,岗位变少,案源变少,发展变慢,自由职业也因为充分竞争而日趋饱和,前景也没有那么乐观。另一边厢,司法岗位的待遇多少还是有所提升,最关键的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司法职业的超稳定性又充分体现了超稳定性的比较优势,让人不敢轻易离开。

这就产生了等待变长,抱怨变短,但离职变少的尴尬现状。

这里边有理性的和功利性的考量,也有一些无奈在里边。

不得不承认的是,几乎每个人都或多的遭遇过事业发展的低谷期。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能说是一帆风顺的。

总会有怀才不遇的时候,觉得该到我了,怎么还不是我,会对发展的规则产生某种怀疑。

随着瓶颈期的变长,这个怀疑会愈发强烈。

这里边有的时候只是我们的主观感受,有的真的只是我们太自以为是的。但有的这些规则的不完善性和不公平性真的可观存在,摆在那里,让人不得不产生怀疑的困惑的时候。

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

规则肯定是短期内改变不了,这个我们大家都有预判。

离场我们没有足够的勇气,时机似乎也不是很有利。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

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

我之前也讲过,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从自己身上想办法。我们可以推动环境的改变,但更现实的、更有效率的方式是改变自己。

如果你想改变赛道那自然另当别论,如果你不想改变赛道就要改变自己。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

1.调整视野

也就是你不能光盯着不好的看,你关注那些好的方面。

你不能光找那些不公平的规则,你要去寻找公平的规则。

你不能因为某一部分规则不公平,就认为所有的规则都不公平。就像你不能因为一个人辜负过你,就不信任任何人一样。

总有好人,也总有公平的规则,否则这个社会怎么会进步和发展呢?

你想啊,这个文明是不断发展而来的,它不可能都是通过不公平的规则来发展吧,那它怎么调动绝大部分人的积极性呢?

总是公平的规则,这是一定的。

但这个公平的规则会因为一个地域的陌生人社会程度而有所不同,熟人社会为主可能就没有陌生人社会更高一些,但也绝对不是没有。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我们要努力的去寻找。

这个公平的规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但一定是有而不是没有。

我们要充分的寻找这个规则,然后适应这个规则,从而使得自己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们也可以创造公平的规则,但这往往需要你拥有一定的职位才可能,在发展起来之前,行动力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这个时候你把精力都用来抱怨,从而悲观失望,就会蒙蔽双眼,就会错失这样的规则。

少说多听多看对于年轻人是对的,要多观察周遭的规则,学会适应规则是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技能。

2.磨练心性

读者说磨练心性,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对。

年轻人多少还是会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抗挫折能力差一些,对自己的评价往往高于自己的真实能力水平,往往看不到普通工作的重要性。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听不进去其他人的意见。

往往把知识简单的看作是能力,也常常忽视经验在司法行业中的极端重要性。

社会与学校不一样,和家里也不一样。

社会不会惯着你。

你的价值取决于的真实能力,而不是你对自己的期许。

有时候即使你有真实能力,但社会兼容性如果不好也可能会影响这些发展机会的获得。

所谓谁比谁差多少,用谁不是用,就是这样的道理。

这句话不一定有道理,但确实有不少人这么想。

司法工作与医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都不一样。

它的标准有时很难量化,而且不会立刻显现,不想自然科学那么明显而直接。

即使有冤错案件也未必能够马上发现,案件质量可能有问题但直接演变成冤错案件的几率也比较少。

这就导致人与人的能力差别并不是十分容易分辨。可能有的人很优秀,但另一些人也还是可以将就用。

这就是即使有能力不太行的员额,但案子还是可以照常办,司法工作还是可以照常运转。

虽然长期下来肯定要影响质量和效率,但短期内表现的不明显。

这就使得对人的能力的辨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在不能明确表明这个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时候,就可以说他综合能力比较强,至于综合能力是由怎么能力构成,有什么标准并没人深究。

因为司法能力并不是那么容易进行客观量化的。

所以谁好谁坏,谁能力高谁能力弱呢,谁更胜任岗位一些呢?很多时候都要主观性的判断。

同时也可以参考一些年资、比赛成绩、考试成绩、办案质效这些,但我们都知道这些也并不是绝对的。

尤其是助理入额年限整体等待时间延长了,能够空出的名额变少了,只能越来越少,时间也会变得越来越长。

也不是没有,但肯定会越来越长,可能要等到第一批入额的人集体达到退休年龄的时候可能才会有比较成规模的代际更替,而这只少需要再等待个十五年左右。

在这个十五年的时间里,入额的机会就是沥沥拉拉、陆陆续续的。每个人都有机会,但就是很需要等。

我知道有的人已经等了有好几年了,也感到应该是我了,但又没有弄上,甚至比自己小的都入了,自己还没有等到。这个时候情绪就很容易出来。

如果走,这么多年白等了,而且走了之后,还不知道怎么样。如果不走,又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但是我想说的是,在很多时候来说制约你发展的因素无论在哪都会存在,比如一些能力性的因素和性格上的因素。

在这个发展不好的,换个地方也未必能够发展好。

而有的人是在这个地方发展的好,换个地方发展得也好。

如果理智思考的结论如果是这个,那么应该是先把这个能力弥补了,再做决定不迟。

因为毕竟出去了,你还是会损失很多发展的时间,所以要慎重。

有的时候真的是能力超强,大家也公认,但就是一些机遇的问题碰到了一些瓶颈,有着一股气和一股劲,那说走也就走了。往往这些人也不磨叽。

但真正焦灼的是那些走不了又待不住的人,这是最为痛苦的。

我的建议还是要学会忍耐和等待。

没有实力立马果断走的,那就还是要把自己发展起来再说,从培养能力和素质的角度来说,在体制内要远比体制外有优势。

在体制外是不养人的,一定要能马上出活,不可能等待你考学培训能力提升。

通过寻找公平的规则切口,适应公平的规则逻辑,尽快发展自己,虽然机会不如以前多了,也总是可以找到或多的机会发展自己。从长期来看,这还是一个安稳的办法。

3.改变姿态

抱怨并不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姿态。

即使有公平的发展规则青睐的也不是总是抱怨的人。

因为这样的人使用成本太高了。

每次安排工作都要附带的做大量的心理安抚工作。

任何一个上级在同等条件下也不会优先使用这样的人。

因为使用这样的人自己很累,增加行政成本,而且爱抱怨的人容易影响队伍士气。

因为抱怨、推活儿会把风气带坏,让其他年轻人也变得消极起来,如果大家都变得消极起来那么这个工作就很难开展了。

而且那个最爱抱怨的人一定是这种消极风气的传染源,如果重用他岂不是鼓励抱怨和消极,对于那些任劳任怨的积极工作者如何交代?

所以,所谓自己的转变能力提升是一方面,态度转变尤其重要。

能力可以提升,但态度只少要端正吧。

首先要转变的就要从消极的抱怨,转变积极的接受。

就是要变得能扛活,逐渐提高自己的承受力。

干活不抱怨,还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别人才愿意把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如果小活都抱怨,大活、复杂的案件,那些能出成绩的活谁干交给你呢,万一办砸了,撂挑子了怎么办?

所以一定不能撂挑子,不管要多大的困难,都要咬牙完成。这样才能赢得最起码的信任,最起码是靠谱的人。

我见过不少人,给了活一开始不说,干了一半说干不了了,最后搞得非常被动,别人很难接受。一旦发展这样的情况,不仅是影响一个人对你的评价,几乎是周围对你的评价,谁也不敢轻易用你,从而大家对你失去了信心。

事实上,人少的时候工作经常会有交叉,职责分内之事分得不是那么清楚,有的时候任务还会有叠加,一个没干完又来一个,不同层级可能都有任务交下来。

这个时候就要考验承受力和统筹时间的能力。

这个时候虽然累,其实我要说的是这其实是个机遇期和窗口期。

都用你,说明你好用,而不要把理解为你好欺负。

因为司法工作是责任很重的工作,并不是随意付托与人的,因为出了问题要承担责任的。

因此,不同层级同时给你工作,说明是受到了各个层级的信任和认可。

说明你不是一个推活儿的人,不是一个爱抱怨的人,也说明你的工作完成质量比较高。

也就是对于你的质量、效率和人品都给予了充分肯定,此时才会给你交办了很多的任务。

当然你可以抱怨,为什么都给我一个人啊?

为什么不均匀分配任务,为什么不给谁谁谁?

其实说心里话,可能那个谁谁谁大家信不着,就信着你了。

为什么不能均匀分配任务?

因为实际情况是,人的能力素质不同,承受力不同,因此任务肯定是不同的,能者多劳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意思就是有不能者,他不能多劳。

他不能多劳的原因,一是他愿意干;二是他干不了;三是别人也信不着他。

但是这些原因是不可能公开说的,只能说你能干,不好说他不能干,更不能说别人不愿意干。这个事无法挑明,但这就是现实的基本情况。

而且现实的情况是发展的机会也不一样啊,不能干不愿意干的人,没有你好用,大概率你的发展机会比他要多。虽然实践中也有劣币驱逐良币的时候,但你要看到光明的一面和公正的一面。

光看不公正的一面,光生气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这一定不是真想的全部。

真相就是天道酬勤,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虽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但相对于你自己来说那就是必然的。

积极的你一定比消极的你有更多的机会。

在困境的时候也要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这就是心性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