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异类,千年一现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12-10 16:02:37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南平文献王高从诲 形象)

荆南第二代国君高从诲,在位的时候像他父亲一样,也发动过一些对外扩张的战役。

比如,他曾经派兵袭击襄州,也派大军攻打过郢州。

但是不知道是荆南的军力有问题,还是高从诲指挥失当,他的命运和他父亲一样,对外作战,基本上都是以失败而告终。

高从诲打襄州,遇到了守将安审琦。

这个安审琦啊,是沙陀族,军旅出身,世代边将,作战能力强且作战经验丰富,别说是五代十国的这些步兵和水军了,就是契丹骑兵,安审琦也打过,而且还打赢过很多次。

他这个人打仗,擅长奇正结合,精通孤虚之法,可以说不仅有勇,而且有谋。

因此荆南军攻打襄州,毫无意外的就被安审琦给击退了。

高从诲还打过郢州,郢州守将叫做尹实,这位尹将军在历史上记载不多,但是高从诲也没在尹实的手上赚到什么便宜,反而被尹实杀得大败。

除此之外,高从诲在历史上也就没有什么别的活动了。

宋朝的司马光,评价高从诲是个性格开明,懂得礼贤下士的人,而清朝文人吴任臣,也就是写《十国春秋》那位,他对高从诲的看法是,他认为高从诲是个聪明人,权术过人。

五十八岁,高从诲生了一场病,就去世了。

其实这个人,在五代十国时期很不值得一提,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役,有也是败仗,也没有什么妙趣横生的奇闻轶事,他执政荆南时所执行的一些政策和决定,也并没有对当前那个时代产生过什么巨大的影响,如果他不是荆南的君王之一,其实这样的人,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话又说回来,在这个皇帝质量良莠不齐,中等偏下的时代里,高从诲不好色,不荒淫,不奢靡,不残杀大臣,不迫害百姓,不横征暴敛,他就已经做的足够好了。

(荆南城池 想象图)

他父亲高季兴拼搏一生,不过留给他一个小小的荆襄之地,他没有先决条件,也没有更好的基础能让他成就更大的事业,所以,他只不过是做好了他自己。

至于荆南的未来,那不是人能所预料到的,只好交给上天,来决定了。

运亨日自亨,日升运未升

何日别尘嚣,静栖碧霞峰。

公元948年,高从诲病逝,传子高保融。

高保融执政荆南的时候,五代十国已经步入了后期,荆南本来就地褊民鲜,你前中期的时候没有发挥好,没有扩张领地,没有扩大规模,那你到了中后期,那就更乏力了,别说逐鹿中原,就算是自保都会成问题。

所以,高保融在位的时候,他基本上就是把姿态降下来,整天跟在后周老大哥的屁股后边混,周世宗柴荣攻打南唐,荆南派兵帮助,而且不仅是名义上的帮助,不是那种喊喊话似的摇旗呐喊,而是真的协助出兵去攻打南唐了。

当然了,这味道还是熟悉的味道,荆南大军倾巢而出帮助后周攻打南唐,结果被南唐打了个找不着北,惨败而归。

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荆南在军事实力这一块,它的确是不太行,基本上是一碰就碎。

而且,高保融这个人,较之于他父亲高从诲,能力则更为不济,他性格软弱,思想迂腐,也没有什么治国的才能,在位的时候大部分情况下只是正常的上班打卡,下班打卡,军国大事他也很少亲自处理,而都交给了自己的弟弟高保勖。

后来赵匡胤代后周建立北宋,高保融更加惶恐,事大政策在荆南君王心中已经成了一种惯性,所以他更是在一年之内三次派人到北宋去朝贡,其目的不言而喻,那就是跟着大哥混,希望大哥庇佑,通过这种方式来换取境内的和平。

(南平贞懿王高保融 形象)

和平当然不是求来的,换来的,没有实力,就没有外交,可是您别说,高氏君王这样的事大行为,还真的给荆南换来了暂时的和平。

那时的荆南,虽然军事实力不济,但是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却非常的不错,境内的战事也比较少。

因为高氏君王们事大,无论事大于后周也好,还是事大于北宋也好,那么后周和北宋就都只会把荆南当做一个已经归顺,称臣的藩镇来看待,而且对于五代中原政权来说,荆南也是他们攻打南唐和后蜀的一个后方军事基地,这也就是荆南能在这样艰难的境地中继续生存的原因。

公元960年,碌碌无为但却没怎么干过坏事儿的高保融也死了,本来他是要把位子传给儿子高继冲的,但是考虑到高继冲的年龄太小,就算是立了高继冲做国君,那么也难免会涉及到让弟弟高保勖来辅政。

毕竟不是大一统时代,毕竟不是统一的王朝,而是割据势力,权力紧张,政治高压,万一自己死了,高继冲年幼,弟弟高保勖起了歹心,发动政变兵变,杀害高继冲,窃据君主之位该怎么办呢?

既然有概率发生这样的事情,那还不如直接就让高保勖来接班,所以高保融就放弃了传子的想法,而是直接把荆南留给了高保勖。

高保勖这个人,史书上说他颇有治国之才,是整体较为平庸中的荆南高氏王族中表现比较亮眼的一位,辅佐哥哥高保融的时候,他也是精明强干,展示出了一个合格统治者应该展示出的能力和品德,但是奇怪了,等到高保融把位子传给高保勖,高保勖执政荆南之后,他却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军务不管了,政事不处理了,而是白天在宫里淫乐,有时候还从民间征召妓女入宫,晚上则通宵达旦的办派对,搞宴会,做长夜之欢,高氏皇帝们攒了一辈子的钱,也让高保勖一股脑都花的差不多了,因为这位老兄还大兴土木,没事就修个亭子盖个楼,人力物力让他祸祸完了。

那么这个时候,荆南的老臣孙光宪,他就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劝谏高保勖不能这么整,高保勖对孙光宪倒是很客气,说好好好,听你的,可他把孙光宪好言好语的打发走之后,照旧我行我素。

作为一个足够聪明,足够理性,并且展示出了一定才干的割据势力统治者,他人生前后反差如此之大的原因,大概只有一个,那就是高保勖已经可以明确的感知到荆南的未来是如何的,要么投降北宋,成为北宋的一部分,要么就是挫骨扬灰,被北宋消灭。

在古代传统社会,一个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建立功业,成就功名,他唯一的道路,就是政治。

做大臣,做武将,乃至于做君王,做皇帝,都和政治密不可分。

而在高保勖的视角中,政治已经不能改变他个人的命运,他荆南君王的身份也无力和天下一统的大趋势对抗。

所以,在这种消极的思想下,高保勖自然而然就会把毕生的目标定为体验快乐,享受人生,因为他知道,上天留给他在这个世界上体验世界之美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荆南节度使高保勖 形象)

呜呼亡王,忍为此心?

敢正亡王,永为世箴!

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高保勖叫来自己的近臣梁延嗣,问梁延嗣应该把位子传给谁。

其实高保勖当时的想法,要么是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兄弟,也来个兄终弟及,要么就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但是梁延嗣的一句话,改变了高保勖的想法,梁延嗣说:

难道您不想想当初先王没有把位子传给儿子而传给您的事情了么?那时先王的幼子(指高继冲)年幼,可如今他已经长大了。

高保勖听完之后沉默不语,半天说了一句话:

子言是也。

所以,死前,高保勖把位子送到了侄子高继冲的手上,荆南之主在这一刻,达成了某种角度上的和谐传承。

因为在荆南诸子中最聪明,最能干,高保勖小的时候,就十分受父亲高从诲的喜爱,高从诲因国事操劳,或者因为发动战争失败而发怒的时候,别人都劝不好,可是只要一见到高保勖,高从诲就笑逐颜开,一扫阴霾,因此小时候的高保勖还有“万事休”的美名,意思就是他极为讨长辈的欢心,只要一见到他,长辈们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当初被叫做万事休的时候,高保勖不会想到自己有这一天,真是古来君王走到最后都寂寞,人生自此万事休了。

接下来出场的,是荆南的最后一代君王,高继冲。

这高继冲即位之后不久,宋太祖赵匡胤就要对南楚用兵,也就是马殷建立的政权。

当然,那个时候南楚马氏政权在凶残的内斗和频发的外患中早就被南唐给灭掉了,当时控制湖南的,是马氏朝廷中走出来的新锐将领周行逢,周行逢死后儿子周保权接任,可是周保权当时岁数比较小,只有十一,因此他父亲麾下的将领张文表就起兵叛乱了,周保权以个人的力量无法对抗张文表,于是就向北宋求援,希望宋太祖派兵帮助自己平乱。

谁知道,赵匡胤派的北宋军还没到湖南,湖南的内乱已经平定了,北宋军就没有去的必要了。

(南平末代君王高继冲 形象)

可向来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周保权对北宋的求援,让北宋得以出师有名,因为如果你不让我来,我来了,那我就有点故意讨伐,故意要消灭你的意思,可现在你们内乱,你主动让我来帮忙的,那我的这个行动就具有合理合法性。

所以,尽管湖南周氏的内乱已经平定,北宋军还是顺势而为,趁着这个机会,以襄助为名,直接就把湖南给拿下了。

而因为去湖南,北宋军走的是长江,是水路,因此就要路过高继冲的荆南,所以宋太祖顺道也把荆南给接管了。

高继冲当然听过假道伐虢的故事,赵匡胤说我要出兵帮助湖南周氏,得从你们荆南走,这明显是要顺手把荆南也平定了,可是对于高继冲来讲,他也无从反抗,因为反抗的意义只不过是让北宋军把和平接管荆南变成暴力拿下荆南,而前者和后者的区别,也许就能决定高继冲的生死,主动投降,还有善终,到汴梁也有富贵,也能了此余生,而被动反抗,说不准人头就要挂到荆州城下了。

何况,既然殊途同归,又何必引来兵祸,苦了百姓呢?

所以,高继冲是纳地归降了宋太祖,荆南宣告灭亡。

荆南,就这么五位君王,高季兴,高从诲,高保融,高保勖,高继冲。

虽然在五代十国中,荆南的领土一直是最小的,也动辄就被冠以“最弱政权”的名头,但在暴君频出的年代里,荆南除了高保勖即位之后荒淫无道之外,几乎没有什么那种让人望而生畏,让人悚惧的暴君,而且在那个兵变成风,篡权夺位,父子相残,叔侄相杀,亲族相斗的背景下,荆南五代君王的传承,都是和平演变而来的。

这个看起来不太起眼,没什么名气,没什么存在感,一天到晚只会攀附强权的荆南,却少有政变兵变,也没有什么手足相残,血溅宫廷的事情发生。

而且,荆南少战事,少灾害,少兵戈,百姓们的整体生活质量,也是比较好的。

从公元907年高季兴被委任为荆南节度使,一直到高继冲投降的公元963年,将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无数的政权死去,无数的枭雄倒下,无数的割据势力破灭,只有荆南,稳稳当当的走到了最后。

投降后的高继冲,后来被宋太祖安排到了江苏徐州做官,他在徐州多有善政,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高继冲死后,甚至还要求北宋朝廷将高继冲就地安葬...

关于荆南的灭亡,还有一件事情,其实值得一提。

(李景威 形象)

当年宋太祖向湖南派兵的时候,跟荆南说,说你放心吧,我指定不打你,我就从荆州城外经过,这当然只是客套话,谁都知道宋太祖此行必取荆南,所以高继冲手下一个叫做李景威的将领就劝谏高继冲,说主公啊,战场上的约定,那不能作数,宋军说他们不取荆州,那是他们说,咱们不能轻易相信,所以还是要关闭城门,全军戒严,做好防范,随时准备和宋军开战。

李景威说完,高继冲还没等发表意见,五朝老臣,那个文青出身的孙光宪立刻呵斥,说李景威没有远见,认为他是在负隅顽抗。

孙光宪说,天下早就该一统了,无论是之前的后周世宗柴荣,还是如今的宋太祖赵匡胤,他们都是被上天选中的人,他们的军队是王师,我们无法抵挡,只能顺天承命。

不知道末代皇帝高继冲最后决定投降北宋,有没有受到孙光宪的影响,但是得知荆南朝廷已经商定了要投降北宋之后,李景威兀自叹息,他说,我要守卫荆南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如今大势已去,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一语话罢,李景威杀身成仁。

当年在荆州城上发下宏愿,志在天下的高季兴,他是否想到,子孙们的身后之事,和荆南的最终结局呢?

无论如何,还有人为了他的基业而死。

高季兴当年来荆州的时候,荆州的状况很不好,房屋被烧毁,城墙已倒塌,居民流离失所,百姓妻离子散,举目望去,白骨烽烟,人民易子而食,田地荒芜,野兽出没,盗匪横行,几无一块净土。

高继冲离开荆襄时,城防齐整,街巷林立,农业发展,经济可观,秩序井然,百姓已经多年不识兵了,人口更是发展到了将近十五万户。

皇恩赐儒士,拜相礼仪庭。挂印作侯客,开堂揽群英。

长水迎归雁,绿野响春莺。离风吟铁笛,斜阳照玉楹。

柳岸孤云逸,桃源碧草清。笔墨舞龙凤,剑去斩蛟鲸。

百姓安得乐?天下换太平。若要留青史,便是此功名。

我踏上这片土地,我离开此处故乡,我默然不语,却曾经来过。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

《宋史·卷四百八十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

何灿浩.唐末五代的水军和水战.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

吴金夫.关于孙光宪的词及其生平的几个问题.韶关师专学报,1984

胡滨.五代时期南方九国“善和邻好”政策与史家评论.上海师范大学,2010

孙振涛.论五代巴蜀王朝对高氏荆南割据政权的影响.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20

4 阅读: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