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四医院心血管内科:手术无门?他们用“GPS”给心脏搭条生路

紫蓝评健康 2024-09-24 08:57:15

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是谁? 心血管疾病。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公布,目前我国的心血管病患者大约有3.3亿。

在这 3.3 亿的患者当中,众多患者的疾病类型纷繁错杂,有的能及时得到救治,有的却多年求医无门。

对于80岁的李先生(化名)来说,他很幸运能用一次“来之不易”的手术和治疗,换来了一辈子的心安。而他也因此发现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里面的这个“宝藏团队”——心血管内科。该科室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指导科室、华西胸痛中心网络科室、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四川省心衰中心建设单位、四川省房颤中心建设单位... ...来头不小,“名头”也不少。而这个团队的领头羊,霍畅主任,现任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心电图医师分会委员、成都市心血管专委会委员;杨勇副主任,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博士,从事心血管内科工作10余年。他们一起把省四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发展从0做到了1。

“我想恢复正常生活,想疯了”

最近,李先生很不对劲,周围的人都说他想做手术,想疯了。

由于患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李先生的日常生活可谓是“令人窒息”,这里的“窒息”可是真的窒息,作为一种遗传性的心肌病,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心脏的一个部分(左心室流出道)的心肌变得异常厚实,就好比一条河流的河道原本宽广顺畅,水流可以自由地流动。但如果河道的某个部分开始积累沙子和泥土,变得狭窄,水流就会在那个狭窄的地方变得急促和有力,流出道重度狭窄时会阻挡血流向外流出,引起心肌和全身缺血。

而这种疾病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劳力性呼吸困难和乏力,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危及生命!

李先生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他曾两次前往医院,希望医生能够为他开展手术。可是由于李先生的发病情况实在“怪异”——坐着、躺着时就不会出现问题,一旦开始运动,就会发生左室流出道梗阻。而这也就导致了,在手术台上,李先生的测压(一种手术指征标准)不够,不能开展手术。

一次不行就两次,结果第二次还是不行,就当李先生打算认命,余生就在椅子和床上度过时,他的焦虑,最终是被四川大学华西春熙医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霍畅主任和杨勇博士所带领的团队“狠狠共情”了。

“GPS”定位,给心脏搭条“新生路”

要帮助李先生这样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解决问题,就必须采用一种高难度的手术形式——

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先通过超声心动图来精确测量室间隔的厚度和血流情况,随后小心翼翼地引导一条细长的导管,穿过血管的曲折,直达心脏的核心。在心脏的增厚室间隔处,精确地注射少量无水乙醇,像雕刻师一样,一点点地去除多余的“肌肉”,让阻塞的心脏重新畅通无阻。

但由于李先生的状况特殊,并且出现问题的时间已经很长,原来的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很难准确锁定位置,最大程度地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于是,霍畅主任和杨勇博士带领团队决定“难上加难”——在使用室间隔化学消融术的基础上,用 “GPS 定位”,精准直击患处!

他们与超声科的医生展开了手术合作,借助声学显影剂来确定肥厚的间隔,就像 GPS 一样,准确的定位室间隔肥厚部分及其滋养血管,穿刺桡动脉将球囊导管送至肥厚心肌的供血血管,在供血血管内缓慢注射无水乙醇,从而使肥厚心肌部分坏死、变薄、收缩力减弱,流出道梗阻减轻,达到治疗目的。

多了一步 GPS 导航,难度可就上升了不少,不仅需要科室之间的MDT合作“亲密无间”,更对医生本身的手法提出了更多要求。心脏旁的“精细活儿”,稍有不慎就“血流不止”。

虽然对医生来说是“加法”,但对于病人来说可就是大大的“减法”,传统的手术不仅可能会导致20%的人需要安装起搏器,如果心脏已经坏死,心肌传导系统还可能会受到影响。而李先生在手术之后,不仅可以到处遛遛弯,也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

深藏不漏的科室,身怀绝技的一群人

“我觉得省四医院心血管内科就是一个深藏不漏的‘宝藏科室’,而里面的医生各个都身怀绝技。”李先生感叹道。

在这些”深藏不漏“和”“身怀绝技”的背后,则是霍畅主任和杨勇博士带领团队不断精益求精,一步一个脚印的结果。从2018年到如今,省四医院心血管内科血管介入的发展可谓是从0到1。

由于过去对于血管介入的研究有限,在决定深入这个领域之后,他们带领团队,从诊断到治疗,一点点扣细节,一次次想对策,不放过有关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方面的每一项前沿进展。不仅是在医院的工作时间,周末脱下“白大褂”。医生们也会带着书和笔记本,变身“空中飞人”,到处旁听学术会议,学习心血管领域的重要研究和新进展,并带着笔记回来和科室医生们分享。

“医学进步的最终呈现,是患者走出了医院,获得了更长久,更美满的生活。”杨勇博士说到,“人的一生有25亿次心跳,我们希望患者余生的每一次都能是健康的。”

四川名医编辑:汪俊臣

1 阅读: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