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去年
上海已拥有8530家咖啡馆位列全球第一
有作家把咖啡称为“上海人血液里的氧”
上海人真的那么喜爱喝咖啡吗?
上海人喝咖啡时,到底在追求什么?
▼
咖啡传入上海的历史
其实上海人喝咖啡的历史由来已久
自上海开埠以来
西方的生活方式通过各种途径输入上海
咖啡作为舶来品之一也进入了这座城市
1853年,英国人劳惠霖在老德记药店售卖咖啡
这是上海最早售卖咖啡的场所
△ 图源:上海发布
十九世纪60年代,随着外国人在上海
创办的饭店、俱乐部等场所的增多
咖啡也逐渐普及开来
1875年11月的《申报》中
首次将“COFFEE”译为“咖啡”
当时的咖啡往往是西餐厅的一部分
直到1886年,第一家独立营业的咖啡馆
“虹口咖啡馆”出现了,主要对航海人员开放
△ 电影《花样年华》剧照
随着时间的推移
咖啡馆不再仅限于为外侨服务
而是逐渐融入上海本地人的生活
上海市民开始接受咖啡这种西式饮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上海营业性的咖啡馆大量出现
公啡、上海、沙利文、卡尔顿、惠而康、DD’S
都是当时上海著名的咖啡馆
这些咖啡馆大多位于租界,装修西式风格
△ 沙利文咖啡馆,图源:上海发布
鲁迅、丁玲、夏衍等文化名人
经常去咖啡馆进行文学交流
咖啡馆成为了当时文化人聚集的场所
也是当时富人休闲娱乐、聚会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特殊年代
咖啡馆还是中共地下党“接头”的地点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中也扮演了特殊角色
▼
从咖啡茶到速溶咖啡
解放后,小型咖啡馆在上海滩与日俱增
单是从南京路外滩至静安寺
就有咖啡馆30余家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
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上的“德胜咖啡行”
这也是上海咖啡厂的前身
1959年,更名为国营“上海咖啡厂”
除了知名的红色罐头“上海牌”咖啡
这里还生产风靡一时的麦乳精、菊花晶等饮品
△ 图源:上海发布
六十年代,上海咖啡厂
生产了一种低成本的“咖啡茶”
其实就是咖啡豆磨成粉,和糖粉压成方糖块
放一块进热水里调一调就能喝
改革开放后,咖啡在上海的发展
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八十年代,雀巢咖啡进军上海
一开始只在高级宾馆销售
后来速溶咖啡渐渐走入了普通上海人家
“咖啡+伴侣”的两瓶礼盒装成为了
那个年代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的体面礼物
▼
说到上海最老牌的咖啡馆之一
南京东路上的“东海咖啡馆”
绝对是一代时髦青年劈情操的地方
1934年由犹太商人创立
1988年改名为“东海咖啡馆”
以工薪阶层为消费对象
一杯清咖、奶咖,或者冰淇淋咖啡
再来一份海派西餐
是很多老上海人难忘的记忆
△ 图源:解放日报
东海咖啡馆在2007年暂停营业
这让许多老顾客感到惋惜
2019年重新开张,从南京东路搬到了滇池路
安静的老街和复古的装修风格
似乎更符合如今东海咖啡馆的气质
▼
咖啡,不只是喝咖啡
咖啡一直被认为具有
提神醒脑、改善心血管功能等益处
是上海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然如今大多数人喝咖啡
并不仅仅是为了“利尿”、“提神”
不同消费人群对咖啡有着不同的需求
对于年轻人上班族来说
早上的一杯咖啡是用来“续命”的
他们往往会计算好时间和路线
提前在小程序下单,在单位附近的咖啡店自取
一手咖啡、一手笔记本电脑,准时打卡上班
下午的咖啡店里往往中老年人居多
他们会约上好友一起下午茶唠唠家常
除了咖啡本身,咖啡馆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交场景
无论是朋友聚会、商务洽谈还是情侣约会
咖啡馆都是不错的选择
人们可以在这里阅读、写作、聊天、谈生意
承载了上海城市生活的多种社会功能
▼
从租界里的咖啡馆到国营咖啡馆
再到如今国内外各大咖啡品牌进入上海市场
咖啡已经不局限于“小资”“中产”这些标签
转而成为了一种审美品味和社交方式
虽然网上有人戏言上海为“咖啡市”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咖啡已经成为了“上海精致生活”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