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河后有兵,周总理焦急万分,毛主席却淡定说道:别慌,拿烟来

伯虎吖 2025-01-04 16:08:00

面对敌人大部队的围追堵截,红军战士几乎已经被逼到了绝境。在这种前有河后有兵的绝境之下,毛主席却十分淡定,并表示:别慌,拿烟来!

明明已是绝境,为何毛主席还能表现得如此淡定,甚至还有心思来上一支烟?

前有河后有兵,绝境?

1947年6月,自从国民党得知了我军的行踪之后,当即决定派遣大军对我军进行阻击。面对胡宗南调集的大部队,我军只能一边撤退一边尝试反击,但奈何两军之间的人数差距实在是太大,最终我军也是被逼到了黄河边。

前面是汹涌的黄河,后面是虎视眈眈的敌人,在这种情况之下,可以说是已经走到了绝境。如果选择强行渡河的话,绝对会遭到国民党军队的阻击,但要是不渡河,正面对抗胜率更是渺茫。

不仅如此,经过长时间的交战,我军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伤亡,在带着伤员的状态之下,最好还是避免和敌人的正面对抗。面对如此绝境,决定权就交到了毛主席的手上。

作为曾经在多次战斗中成功带领红军突破重围的伟人,将士们也都相信哪怕是在这种绝境之下毛主席也能够找到一条带领红军顺利撤退的道路。

胡宗南给红军的喘息时间并不算是很多,之前红军能够甩开胡宗南完全就是靠着地理优势加上毛主席的优秀指挥,如果继续拖下去的话,用不了多久胡宗南估计就能够追上来。

一旦被胡宗南追上,那么等待着红军的将会是一场极其艰难的决战。

在这关键节点上,周总理便将目光锁定在了毛主席的身上。此时的毛主席正端坐在岸边,看着面前汹涌的波涛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震耳欲聋的波涛声和身后红军的讨论声都被毛主席抛在脑后,这将会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抉择,对于毛主席的这一行为,周总理等人也并没有选择去打扰他。

一支烟,一个计

“别慌,拿烟来。”

过了几分钟之后,毛主席才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周总理是知道毛主席喜欢抽烟的,于是,不等其他人再说些什么,周总理便将一支点燃的香烟递给了毛主席。

在氤氲的烟雾之中,毛主席再度抬头看向了面前奔腾不息的黄河。强渡黄河,不可!回头正面交战,不利!

想要突围,就需要将二者之间做出权衡,从而达到稳定军队士气,并迷惑敌人的结果。于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毛主席便将手中已经不知在什么时候抽尽的烟蒂一丢,目光也随之变得坚定了起来。

既然强渡黄河不行,那就从黄河的支流入手。而葭芦河就是此时最好的选择,作为黄河的支流,葭芦河的地势可以说是跟黄河的宽阔完全不同,狭窄的河道加上能够通往隐秘渡口的山间小道可以说是相当完美的伏击地点。

在葭芦河的地理优势之下,毛主席便制定了声东击西的打法。先派出一支小队前往黄河上游制造渡河假象吸引胡宗南的大军,而真正的主力则通过隐秘的小道进入渡口进行撤退。

在毛主席的指挥之下,负责吸引胡宗南主力的小队很快便来到了黄河上游。为了能够给主力的撤退留下更多时间,那支小队便点燃火把制造浓烟,以此来营造出一种部队大规模渡河的情景。

看到浓烟的同时,胡宗南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阻止红军渡河,胡宗南当即便带领大部队前往黄河上游进行阻截,趁着这个机会,毛主席和周总理便指挥着主力通过不容易被注意到的乡间小道前往渡口准备撤离。

当胡宗南部队中的前锋来到黄河上游渡口之后,却并没有看到任何大规模渡河的迹象,甚至就连渡船都只有寥寥几艘。

不过就算胡宗南这时候发现自己被骗了也已经晚了,在他组织部队前往黄河上游的这段时间里,毛主席所带领的主力部队已经走在了撤退的道路上。

诱导敌人,成功反攻

但胡宗南绝对不会轻易善罢甘休,他不相信毛主席的队伍能够在短时间内轻易撤退。于是,他便再次带领队伍开始对周围进行了搜索。

而毛主席在之前制定战略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这一点,大部队的撤离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轻易完成的,为了防止被胡宗南发现之后对主力进行阻截,毛主席还专门派出了几支擅长游击的小队分散在周围对胡宗南的部队进行阻截。

靠着葭芦河的地理优势,原本就擅长游击战的红军战士更是发挥出了极大的优势。当胡宗南的队伍到达红军的攻击范围内之后,毛主席便指挥着红军战士对胡宗南的军队发起了进攻。

听到枪响的瞬间,胡宗南的队伍一时间甚至都没能够反应过来。仓促之下,他们也只能尝试着进行反击,但是在地理优势之下,他们的反击并没有起到什么太大的效果。

不仅如此,红军战士的目的并不是将胡宗南的队伍覆灭,而是给大部队的撤离争取到足够多的时间。在战斗过程中,毛主席有时还会指挥着战士们向着渡口反方向前进来引导敌人进行转移,多次之下,更是给大部队的转移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在这次游击战之下,虽然没能给敌人造成多少伤害,但是却争取了不少时间。等渡船都准备得差不多了之后,毛主席便带着战士们直接进行撤退。

此时渡船都已经准备好了,大部队和胡宗南的军队之间也留出了相当远的一段距离,在这种情况之下,敌人就算是想要追上也不是什么容易事了。

毛主席的优秀指挥加上战略艺术成功让大部队顺利突出重围,而毛主席面对压力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临危不惧的态度,更是成为了无数红军战士的榜样。

参考资料

中红网——《东方红》故乡的思念——毛主席转战陕北在佳县

读书网——渡过葭芦河

1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