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北约的噩梦,苏联解体后自毁成废墟,仍让西方后怕不已

审度 2021-12-29 13:38:43

俄国向来是个敢想敢做的国家,尤其是在苏联时代,特殊的体制将国家的执行力推向了巅峰,也因此诞生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计划和工程,其中代号为“825-GTS设施”的绝密工事就是个典型。

苏联高层对于这个工程的想法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虽然当时已经掌握了核武器,但掌权者们心里仍不踏实。按照俄国人的逻辑,“一切恐惧源自于火力不足”,虽然如今我们打破了美国人的核垄断,但美国人的射程远远领先;倘若先按下核按钮的是对方,那么我们家里堆再多核弹头,恐怕也只是一批废铜烂铁罢了。如何保证国家的大脑在瘫痪的情况下,苏军仍能对西方国家作出惩戒呢?方法很简单,只要把最狠的一张“王牌”藏好就行了。

为此,他们在北约的严密监控下,悄无声息地挖空了一座山。825-GTS设施,也就是巴拉克拉瓦基地就这样诞生了。

虽然是一处偏向于防御的要塞,巴拉克拉瓦港依旧处处透着苏联人极致的暴力美学。首先,这座要塞够大,它能同时容纳至少3000名官兵长期生活。工事中配有军事指挥所、武器弹药仓库、宿舍、医院、澡堂、餐厅等各种设施,这些设施按照功能被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立的排水和通风系统。即便是工事受到入侵,一个部分的损毁完全不会影响其他部分的功能。另外,工事可以同时对7艘潜艇进行维修作业。

其次,巴拉克拉瓦港是货真价实的“皮糙肉厚”,它依托坚固的岩体,本身就很难撼动,工事内层又被混凝土整体覆盖,其中最厚处达56米,相当于20层普通住宅楼的高度。搞死搞残了8万多日本人的“胖子”大概有2万吨的当量,而巴拉克拉瓦港却可以承受10万吨级核武器的直接打击。即便周围地区都沦陷了,港内的官兵只要把大门一关,外边的敌人便几乎束手无策,而依靠其中储存的物资,守军足以支撑3年。

这么一座性能堪称可怕的王牌,它的修建工作自然是绝密的。为了不让这个工程引起外界注意,苏军高层选择了最低调的施工手段。他们从黑海沿岸克里米亚半岛的陶罗斯山一侧一处陡峭的岩壁开始挖起,谨慎地将碎石一点一点运走。每当配合施工的船只抵达之前,相关部门便会让百姓全部待在室内并将窗帘拉上。一来苏联人的保密工作做得确实到位,二来西方国家恐怕也想不到对方会把整座山挖空来修建秘密基地,总而言之,虽然这块区域一直处于北约的严密监视之下,825-GTS设施却从未被察觉分毫。

这座“山中城市”在当时意味着什么呢?要知道,那可是20世纪50年代,人类的建筑工艺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按照当下的标准,借助各种先进的施工设备,人们要在山体上开凿一条普通隧道,每1米的造价至少也要十二三万。苏联人可是挖空了一整座山,其昂贵的成本可见一斑。

直到1961年,巴拉克拉瓦港正式落成并被投入使用,围绕着它的一场精彩博弈也就此拉开序幕。

最初一段时间里,对此毫不知情的北约以为自己见了鬼。某天,北约卫星在黑海沿岸拍摄到了集结在一起的十余艘苏联潜艇和军舰,如此规模的水面力量令前者倍感紧张,但过了一段时间再看,却意外发现苏军潜艇似乎“蒸发”了一部分。北约松了口气,以为这次集结不过是苏联海军的某场演习,谁知又过了一夜,不但先前消失的那几艘潜艇再次出现,苏联人不知从哪儿又弄来了几艘。惶恐的北约军事专家甚至一度开始重新审视苏联人的军事技术,他们既不愿意相信对手拥有性能如此卓越的潜艇,又实在捉摸不透对手是如何做到的。

关键时刻,打破僵局的恰恰是活跃在附近地区的西方国家间谍。

苏联人的保密工作做得相当到位。为避免大规模驻军引起注意,负责警戒的并非苏联军队,而是克格勃。这儿不但有数百名特工几班倒地轮流值班,更有200名克格勃精英被专门抽调到此处,专门负责反间谍工作。只要有可疑人物出现在附近地区,不出五分钟,驻扎在附近的克格勃特种部队和苏联军队便会赶来。

另外,巴拉克拉瓦港足够隐蔽,建造者将基地的每个出入口都做了妥善的伪装,几乎天衣无缝,但基地庞大的排气系统和闸门开关声还是引起了间谍的注意。当然了,此时西方间谍根本无从窥伺其中的奥秘。但从苏联人的架势来看,北约的首脑们认定苏联潜艇的神出鬼没与此处有关,且平静的水面之下一定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他们极尽手段地想要获得答案,但间谍们连靠近秘密基地的可能性都没有。显然,问题已经被抛出,拖得越久,西方国家心里就越慌。苏联人牢牢占据着优势,直到北约无意间发现了对方一个极为微小的破绽。

试想,巴拉克拉瓦港里日常驻有千余守军,这些官兵每天吃喝的消耗就不是个小数目。正常情况下,他们的伙食应当由苏军后勤来保障,但相关部门嫌每天将食材运到秘密基地成本太高,况且船只频繁来往也不利于保密工作,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将官兵的吃喝问题“外包”给了附近小镇的镇民。

本身小镇规模不大,许多镇民也为生计发愁,苏军伙食的订单一来,顿时解决了相当一部分镇民的收入问题。他们开设的面包房等作坊为基地中的苏军官兵制作各种食物,由相关人员定期收购。不料,这样的安排被西方国家的间谍发现了,他们便假装成游客或是路人接近镇民,有意无意地向每家作坊打探食物产量。虽然这个过程中的误差不小,但正是基于这些数据,北约总算对巴拉克拉瓦港的规模有了个基本的把握,他们这才意识到,原来山体中居然隐藏着这样一个庞然大物。

另外,基于这一发现,西方间谍还掌握了其他一些情报。例如,当基地需要通风换气或是有潜艇进出时,只要通风口或是闸门一打开,工事中浓浓的复杂味道便会向外飘散开来;每当有行动,当地居民也会被要求待在屋里紧闭门窗,总而言之,经过长期的潜伏和耐心地观察,北约总算基本掌握了这座基地中苏军的活动规律。不过,西方国家费了这么多脑筋,打探来的情报也只能帮他们更好地监视基地中苏军的动向,除此之外几乎无任何价值;同样,由于冷战最终也没有热化,苏联人修建这座庞大要塞投入的巨资,相当于都打了水漂。

随着苏维埃联盟的土崩瓦解,这张昔日的“王牌”落到了乌克兰手里。不过,醉心于西方国家甜言蜜语的乌克兰当局选择“自弃武功”,撤走了要塞中的驻军,拆走了绝大多数有价值的东西,并将其中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尽数拆毁。随后,这座“空城”成了探宝者的天堂,人们甚至大费周章地从墙上抠下电路板,只为提炼出上面微量的银等贵金属。总而言之,在人们一轮又一轮的“洗劫”中,“825-GTS设施”最后的一点光辉也彻底熄灭了。

那么,当年被它搞得提心吊胆的西方国家,在目睹了它的真容后又是如何评价的呢?后来,俄罗斯当局将巴拉克拉瓦港改造成了一座军事博物馆并将其重新开放。不少欧美游客不远千里,只为看看当年被媒体鼓吹为“洪水猛兽”的巴拉克拉瓦基地究竟有多可怕。虽然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在亲眼目睹了它的规模后,不少人依旧不禁直言:原来当年我们竟然直面着这样一个可怕的敌人!

4 阅读:2837
评论列表
  • 2022-01-23 19:18

    到底是乌克兰还是俄罗斯?

  • 2022-01-23 10:16

    打倒美帝!打倒苏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