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就是自闭症?社交能力不足是关键,父母怎么做很重要

亲子的时光 2019-04-03 11:41:01

三岁的敏敏一过完春节就被送进了幼儿园,跟大多数家长不同,在孩子去了两个月后,敏敏妈妈仍然非常焦虑。

虽然将孩子送去了幼儿园,但是敏敏一直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玩,每次去接孩子,总是看见孩子一个人坐在那里默默的摆弄着玩具,而其他的孩子则三五成群地在一起嬉笑玩闹。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敏敏妈妈觉得很焦虑,尤其是在有些家长跟她说“你们家敏敏有点内向啊”的时候,更是觉得面子上挂不住。

不过,老师倒是很淡定,每次总是安慰敏敏妈妈说“不着急,孩子可能比较内向,还没有太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过一段时间会变好的”。虽然老师的话让人听了会有些许安慰,但敏敏妈妈却时常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得了“自闭症”。

当下的社会环境下,这样一种观念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反思

当孩子出现某种心理异常或行为异常的时候,人们不再有耐心去思考孩子的个性差异或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而是习惯于直接将孩子的行为定性为某些疾病。

比如,有些孩子活泼好动、时刻都停不下来,就给孩子戴上多动症的帽子。有的孩子两岁多了,迟迟不愿意开口说话,就认为孩子得了语迟症。孩子的动作不协调、平衡感差,就是感觉统合失调症......,诸如此类的各种疾病。

其实,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仔细的想一想,在我们小时候,有以上这些疾病的名词吗?孩子多动或不说话对我们的父辈来说,完全不是问题更不是疾病,在父辈的眼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每个孩子都是普通孩子中的一员,他们只需要“静待花开”。现代父母的焦虑可以理解,但过早地不分青红皂白地下结论孩子得了某种病症是家长必须要走出的误区。

如果,过早的对孩子的行为、性情下定论,很可能影响到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孩子的成长环境,家长的过度保护,周围群体的异样眼光,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因此,给孩子打标签的行为,一定要慎重。

那么,孩子“不合群”、“不愿意跟小朋友互动”、“不爱说话”的表象下面,有哪些背后的的原因呢?

一、孩子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比较慢,性格内向

有些孩子天性内向、谨慎,说话少,对于团队的活动和互动保持观望的态度,不会主动参与进去,尤其是幼儿园不同于家里,环境陌生,没有熟悉的人,孩子更不容易放开。此外在家里有爸爸妈妈围着自己转,跟自己互动,在幼儿园,老师需要照顾很多孩子,不可能抽出太多的时间陪着一个孩子或者带着这个孩子互动、游戏,这种时候,如果孩子不吵不闹不添乱,老师可能就把孩子晾在一边了。

二、替孩子做太多的事,孩子的独立性缺乏

每天早上,五岁的小迪都要坐在床上,无助地等着妈妈帮她穿衣服。纽扣让她头疼,她也分不清衣服的前后,更别说绑鞋带了。每天早上,妈妈都不停地催促小迪,“快点快点,赶不上校车了”,但最后总是帮忙给孩子穿好。这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足,上厕所不能自理,吃饭需要喂,在幼儿园中不管是玩游戏、做手工、玩积木、做运动,做的都不如同龄的孩子那么好,独立性较差。

三、家长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勇气

曾经在朋友家里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三岁的豆豆想帮妈妈摆晚餐餐桌,他拿起一个玻璃樽想给大家倒酸奶,孩子的妈妈立马抢过来,和蔼地说:“宝贝,别动这个,你还不够大,我来倒酸奶,你可以摆餐巾纸。豆豆非常沮丧地走开,餐巾纸也不愿意帮忙拿了。

对于孩子尝试挑战的勇气,有些家长会因为各种原因进行阻止,这样的做法,会严重的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导致孩子自我怀疑,失去勇气,不愿意挑战。

四、语言能力发育稍晚,表达能力不足

有的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比较缓慢,开口晚,说话少,词汇量不够,语言表达存在反应慢、沟通不顺畅的问题,在幼儿园的小环境中,孩子们在一起往往是你一句我一句的说个不停,如果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跟不上互动的节奏,也容易被其他孩子冷落。

“不合群”的潜在风险会导致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足

社交能力,也叫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用来驾驭生活、融入社会圈子、成就自我的重要能力。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受到冷落,缺乏关爱、交流、互动和稳定的友情的话,那么这个孩子的社交能力就很难获得长足的发展。

社交能力的不足,容易给孩子的发展埋下各种隐患,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不得不面对更残酷的挑战。

一、自信心不足

小林是我曾经招聘过的一个应届毕业生,在面试的过程中,她表现出了足够扎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却一直会问我对她面试表现的态度,体现出了明显的不自信,在后来将她招聘到我团队,一起共事的过程中我才慢慢了解到,小林小时候是一个典型的“不合群”的孩子,被打上这种标签后,自我认知发生了变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内向的人,在后来的求学生涯中,一直不愿意跟别人结交朋友,也没有谈过恋爱,总是认为自己不够优秀。

二、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社交活动的过程,就是一个表达自我观点、跟他们互动的过程,一旦这种活动参与过少,缺少足够的训练机会,那么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我有一个表叔家的堂弟,当年大学毕业的时候因为求职找工作,在我家住过一段时间,在跟他聊的过程中,能够感觉到他是有才华和想法的,但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说话坑坑巴巴,有时候甚至将脸都给憋红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表弟从小就是一个不爱多说话的人,宁可抱着一本书,也不愿意跟同学、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性格。

三、容易封闭自我、自暴自弃

社交能力不足的人,因为缺乏自信心、沟通表达能力欠缺,往往会认为自己难以容易群体,进而不愿意去做尝试,逐渐变得自我封闭。经常看到一些新闻,不少孩子、成年人,宁可整体自己关在家里打游戏或者什么事情都不做,也不愿意出门去运动。

菲律宾大学临床儿童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兰丹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要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可见,社交能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有这么一个说法,“一个人的成功,三分靠天分,七分靠人脉社交”,在当下这个社会环境下,这样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父母可以怎么做,来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一、接纳孩子的内向性格,为孩子创造外部沟通环境

正如著名文学家纳博科夫所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两种力量的斗争:对独处的渴望和走出去的冲动。内向,即对自己内心活跃的思考和幻想的兴趣;以及外向,对外面的人和可见之物的兴趣。只不过,内向的人,转向内心的力量更为强大而已。

内向型的孩子,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尤其是孩子扎堆的地方玩,让孩子适应这种环境,也可以邀请同班孩子和家长来家里玩,经常聚会,跟几个孩子家庭建立比较固定的交往和友情,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孩子建立一种比较稳定的社交圈,逐步放开自己。

如果父母实在不能平静接受孩子的内向性格,也可以在平时跟孩子多说话,鼓励孩子表达出来,去参加一些口才训练的兴趣班,总之要多创造机会给孩子说,平时在家里,父母要少让孩子玩手机、看电视,多聊天、说话,带出去跟小区里的同龄孩子一起玩。

二、花时间训练孩子的技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两岁半的元宝看见家里的鞋柜上有酸奶,他让妈妈帮助拿,妈妈告诉他在炒菜,不能离开,元宝气嘟嘟地,拿了个长棍子自己去够,可是依然拿不到,妈妈提醒他,元宝可以借一个万能的东西,弥补身高不够的情况,元宝马上兴高采烈地去推餐椅,爬上去拿到了酸奶。

孩子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具体明确的训练,孩子通过训练学习穿衣服、绑鞋带、吃饭、洗澡,过马路,再大一点还要通过训练学习做家务,做饭。这些不是一两次的训练,花时间训练孩子的技能,应该成为家庭生活的一个常规内容。

三、避免过度保护,培养孩子面对问题的勇气

我们做不到一辈子保护孩子,我们也不想这样做。

在“为他们好”的借口下,我们这样的态度造成孩子停留在无助和依赖的状态中,在我们和孩子的眼中,我们表现出的是,只有大有才具有权威和能力去保护孩子。过度保护最终会导致孩子会对自己完全气馁,绝望放弃,期望自己被保护,无法面对任何困难。

”妈妈,弟弟把我的作业本撕了一个口!”,我家大宝看到元宝撕了自己的作业,暴怒地尖叫起来。明显,姐姐是想让妈妈做点什么,惩罚弟弟。 但妈妈却平静地说,“你想个办法呗,看能做点什么,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姐姐虽然也有不公平的想法,但她自己平静下来说“,以后我把本子放高一点,让弟弟拿不到,哼!”,“姐姐太聪明了,一下子就想到解决办法了”妈妈这么夸她。

让孩子去经历、去成长,从他们出生的第一天开始,慢慢引导,将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问题解决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都交还给孩子。

四、顺应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

孩子开口说话,对舌尖音的掌握是最慢的,比如会把"河流"说成“河牛”,类似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这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总是跌跌撞撞,无须对孩子进行专门的训练,孩子大了走路自然稳当了。如果家长把孩子学说话的这种正常过程理解为孩子不会说话,着急去训练孩子,很可能会适得其反,阻碍了孩子语言发育。

自然是我们永恒的老师,会让我们变得单纯,缓解我们的焦虑。

说在最后的话: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或许孩子的性情偏内向,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到孩子成就优秀的人生,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需要关切孩子内心的诉求,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人为的给孩子打上各种标签,剪掉孩子的翅膀,相信孩子,一定能够做到更好。

我是元宝爸爸,教育实践家,多平台原创作者,分享专业的育儿、教育知识!欢迎关注我,留言咨询或讨论。本文系原创,抄袭必究!
0 阅读:47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