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彩的心灵花园:以茶养志以茶会友静思读书

葡萄说社会 2024-12-09 19:42:55

在日常生活中,进入冬月大雪时节,书房床头枕边常常去读诗书,潜心静思一些问题,品味人生情味,有着闲趣的悠然,笔触清淡有味,读来读去,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读来让人留恋不舍,“枕上诗书闲处好”,“好”与“闲”便是精华所在。用等待一朵花开的时间,来感悟生命活着的意义,那一瞬间的心境美好,那一怀心情一扇老窗下,听风,煮茶,读书,赏花,浮华三千,只做自己,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心清气爽,淡若清风,自在安宁中是一颗纯净的心。人生如一杯淡茶,亭台院落,岁月宁静,顾自细品。人生繁琐都如云烟,一口馨香便是此刻,江湖分说留与江湖去。人常说一壶不满,半壶晃荡,称自己笨的人一定不笨,说自己强的人不一定强。茶自谦卑,且不张扬。人生当如茶一般,沸水若来,浓淡自洽,我是怎样仍是怎样。

若是睡前,枕边有书,随手翻阅,让自己在入梦前与文字做一个片刻温存,在文字中流连,看字句行云流水,感岁月无痕清幽。有了茶,便多了一份雅致,多了一份时间感知的味道。人之爱茶,是一场修行,一盏茶或浓或淡,或并非茶的本色,而是爱茶之人滴滴晕染出的内心世界。有茶之处,便亦有道。当茶香飘来,让我们停下脚步,回归内心若是此刻,窗外有雨,那更是应景,手拿书卷,临窗听雨,雨在诗中,诗在雨中,契合成梦的温柔。

我们行走尘世间,途经的每一寸光阴便是最静好的日常,朝花夕拾,日出暮落,时光无尘,岁月干净,在闲中品味,更能得其真味 。

随着忙碌生活,无时无刻不让我们怀想“闲”的意境,等闲岁月里,我们需要放松自己 ,给自己的身心放一个假,让心灵与自我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与季节风景来个心情上的约会。

读书是乐趣,打开一本书,其中有着无穷的风景,可在其中感悟内心世界,若不能一字一句地读,怕是不得其中味,更是浪费时间。若不能仔细揣摩作者的心情,也就得不到其中的真意。

闲也是一种乐趣。“枕上诗书闲处好”,读书与闲都是好,闲下来才有心情读书,读书的时候心境也一定是闲逸的,气定神闲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片茶叶,之所以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繁茂生长,并且最终成为“爆款”,与其承载的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功能息息相关。唐代诗人顾况曾作《茶赋》,对茶叶的应用场景进行了精辟概括:“至如玳筵,展瑶席,凝藻思,间灵液,赐名臣,留上客,谷莺啭,泛浓华,漱芳津,出恒品,先众珍,君门九重,圣寿万春,此茶上达于天子也。”从民间盛行的斗茶之风发展到专业品茶社团,茶文化最终成为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的心灵花园:以茶养志 以茶会友 静思读书:

 以茶养志。在中华文明中,茶被赋予含蓄内敛的气质,寄托了人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追求。如果说大口喝酒折射出中国人热情豪迈的一面,那么小口饮茶则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内敛、君子如玉的另一面。于个人而言,可将饮茶作为修身养性的特殊方式,通过长期饮茶,陶冶自己的情操,养成与世无争、文静儒雅、旷达潇洒的君子之风;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提倡茶饮则起着社会教化的作用,对塑造、规范民族性格,营造良好民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茶会友。中国人热情好客,茶又是高洁之品。客来敬茶,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待客之道。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便将“客坐设茶”作为普遍的待客之礼,到唐朝,以茶待客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俗。《红楼梦》中但凡有亲戚朋友往来走动,即便是在自己府中互相串门,都会有献茶招待的描写。白居易在病中收到好友寄的新茶,身心愉悦,在诗中说:“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道出了一包茶叶所蕴含的深厚情谊。

茶叙外交。以茶为媒,“茶叙外交”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据史书记载,中国茶种最早向外传播是在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日本高僧最澄法师由唐朝归国时带去茶树种子。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访华,周恩来总理便选择了西湖龙井作为国礼,表达了对此次中美关系破冰之旅的重视。进入新时代以来,“以茶叙事”频频出现于APEC 峰会、G20 峰会、金砖峰会等重大国际多边场合。

在古代,种茶、烹茶、品茶往往与清风、明月、秋雨、冬雪、松、梅、竹、菊等清雅意境相结合。在人们心中,茶不仅仅是物的内涵,更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的象征。

闲,不只是看书、听雨,闲时做什么都是有趣的。翻翻书,听听音乐,品茶听雨,不是为了那些字里行间的忧愁,而是善感人间烟火里的深情,当繁华落尽之时,秋风拂过,墨痕未染,心韵悠长。滋润心灵里的一亩花田,墨香三分,氤氲出世界五彩缤纷。

时光荏苒,素净的光阴在身边,缓缓流逝着春夏秋冬,生活依旧美好,简约怡然,白天匆匆忙忙,夜晚心音回荡,能够让自己释怀的,是一份闲情逸趣,坐看云起的心境。

在这个秋天来临的时候,让我们生活中多一些闲,人生多一些美好的诗行,晨起暮落间,脚步轻缓,心音漫舞,静心时光里,可欣赏大美山河;岁月静好,可感悟有人间至爱。

我喜欢李涉的那一句:“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竹林清幽,禅院深深,半日之闲一个“偷”便显得格外令人心动。

现代生活,远比古人的生活繁杂,节奏也快许多、匆忙之间,若是也能从窘迫的年月里,偷得一点“闲”,便也是一种奢侈了。

时间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谁的时间都是宝贵的,就如同生命。“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有没有成本,就看效果;时间有没有价值,就要看对自己的用处。

或许,时间是一个虚无的概念,但是在生活中却一点也不可浪费,即使有点闲,这也是生命中最珍贵的时光,不可忽视。

肯花时间陪你的人,是爱你的;肯浪费自己的时间,听你诉说的是知己;肯花时间读书听雨的人,那一定是一个生活的宠儿。

肯把自己交付给闲暇时间,又会享受心境平和的人,是心怀美好的,是懂得时间价值的人。

萧伯纳说:“真正的闲暇,是为所欲为的自由,可不是一事不傲,无聊偷懒。”

时间里的闲对于生命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总有一些关于生命的美好,是值得你停下脚步,花一些时间拥有,也是值得用心聆听的。

林语堂说:“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夏末秋初之时,手捧一杯热茶,望着窗外云卷云舒,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也是贴心,若是好心情是从闲中得来的,那也没什么不好。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闲,是有代价的,是心安理得的,是付出之后的奖赏与回报,不是懒,也不是无事可做。

就如阿格农所说:“闲暇是霓裳,不宜常穿用。”

“偷得浮生半日闲”,古人早就知偷闲的难得。偷闲与现代人来说,也许需要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能体会,让生活慢下了,让心情缓下来,只如此样,才知烟火滋味,只有内心平静,安然得闲的那一刻,才发觉自己过得像个人了。围一方天地,生一炉烟火,孩子家长汇聚一堂,大家围炉而坐,首先围绕自己所读书目的精彩内容,或静心聆听,或踊跃交流,谈笑风生,气氛温馨和谐。阅读会后,志愿者讲解起五谷杂粮作画,小朋友们童心童趣,在画纸上描绘着、用五谷杂粮填充着,一幅幅颜色丰富、层次分明的的粮食贴画就诞生啦。孩子们的脸上个个洋溢着成功的快乐!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古人非常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寒冬之夜,大雪纷飞,围炉煮茶,真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唐宋时期就很时尚。白居易《晚起》云:“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描绘的正是冬日煮茶的情调。古人煮茶很讲究,要备炉、烧炭,看顾着釜中的水微微沸出声音,再投入茶叶。唐朝“茶仙”陆羽《茶经》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就是说煮茶“三沸”恰到好处,煮过了,茶味就不佳了。

苏轼是煮茶的行家。宋神宗元丰四年(1018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已两年了。是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深夜,大雪初晴,睡梦中的苏轼用雪水烹煮最名贵的北苑贡茶“小龙团”,且有美人端茶歌舞,好不惬意,于是他兴致勃发,饮茶吟诗。然醒来后竟是南柯一梦。

他立即把所记梦中残句续为两首回文诗,其一云:“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用活火煎茶,用新杯品饮,才能品出茶的味道。苏轼人生多舛,仕途曲折,但他生性豁达,即使被贬到荒蛮之地儋州仍然与茶为友。他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春的《汲江煎茶》曰:“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诗人借景抒情,以茶聊以慰藉思乡之情。

古人认为,雪,凝天地之灵气,无瑕至纯,是煮茶的上品之水,以柴薪烧化雪水烹茶,其味更清冽,更具穿透力。陆游的《雪后煎茶》诗云:“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诗人逸兴遄飞,一边欣赏雪景,一边烹雪煎茶,抛却尘虑,品茶观景,不枉世间潇洒走一回,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浪漫情怀。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淡泊名利,在冬日雪后的寒夜,无童仆,自烹茶,自扫雪,燃灯一盏,以书卷为伴。“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那种旷达闲适、自得其乐的生活溢于言表。清代剧作家李渔,性情儒雅,无意仕进,喜爱雪水茶。他有《煮雪》诗描述了煮雪烹茶的体验:“鹅毛小帚掠干泉,撮入银铛夹冻煎。天性自寒难得热,本来无染莫教煎。比初虽减三分白,过后应输一味鲜。更喜轻烟浮竹杪,鹤飞不避似相怜。”

若用花瓣之上的雪,或者是未落地之雪用来煮茶,最为美妙。清代学者震钧尤喜欢饮茶,他在《茶说》中说:“雪水味清,然有土气,以洁瓮储之,经年始可饮。”《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妙玉煮茶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在玄墓蟠香寺收梅花上雪,装在鬼脸青的花瓮里,埋在地下5年,还须有黛玉这般清雅妙人,方可开封取雪煮茶。宝玉细细品过后,自觉清茶有味,还有淡淡花香,便赞赏不绝。宝玉则是品茶高手,作出《冬夜即事》云:“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围炉煮茶”之所以能在现代人中流行,这与人们追求传统文化、返璞归真有关。在古色古香的氛围里,用传统的茶具、燃料,烹煮中式茶饮,再搭配柿子、红薯、砂糖橘、花生等天然零食,忘却忧愁烦恼,“偷得浮生半日闲”,聊天叙旧,未必不是现代生活中的一桩雅事。

寒冬时节,三五好友,围炉煮茶。远离喧嚣,与好友共品,寻找内心中的宁静与力量。对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人而言,近些年兴起的“围炉煮茶”无疑是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一种遥远的致意。茶艺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青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艺并非是空谈的玄学概念,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茶是和平的饮料,只要心存恭敬,心中宁静,就可以泡出一壶自己喜欢的茶来。就个人而言,饮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扩展艺术领域,这也是“茶”能载“艺”的主要原因。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现代人的生活忙碌而 紧张,更需要茶艺来缓和情绪,使精神松弛,心灵更为澄明。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性格。“围炉煮茶”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人间烟火气”的追寻,体现了浸透在国人骨子里的中式情怀。

茶,为何如此令人着迷? 在我国,茶是一种日常饮品,又不仅仅是一种饮品。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传说“神农尝百草,得茶而解之”。最初,茶叶是作为药物而存在的,后被引入到膳食中。至唐代,中国的茶业发展迎来巨大转折点。唐代史书上首次出现“茶”字的记载,陆羽作《茶经》,于是出现了茶学;茶开始收税,于是建立了茶政;茶开始销边,于是开始有茶的生产和贸易。

在唐代,饮茶已经较为普遍。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左拾遗李钰奏:“茶味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既祛渴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且。”这说明,至唐穆宗时期,茶已与米、盐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了。到宋代,饮茶之风更甚,以茶设宴在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阶层成了流行风尚。《梦梁录》中记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

  宋 刘松年 撵茶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茶产量极大,名茶更是层出不穷。北宋文豪黄庭坚就曾亲自为家乡的双井茶代言:“山谷家乡双井茶,一啜犹须三日夸。暖水春晖润畦雨,新枝旧柯竞抽芽。”黄庭坚不仅自己写诗夸,还借助“朋友圈”的力量推广双井茶。他把双井茶送给苏轼,并赋诗“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极尽赞美之词。苏轼也没有辜负黄庭坚对双井茶的厚爱之情,还特地回了黄庭坚一首诗,称赞双井茶是“江南无双种奇茗”。欧阳修、司马光等文人对双井茶也是极为推崇,正是因为这些大文豪的推崇,双井茶才能名扬天下。

宋代是“茶馆”模式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茶馆行业繁荣兴盛。在茶馆,不仅悬挂着名人字画供茶客欣赏,还有茶歌、茶舞供客人消遣,甚至有茶博士精湛的茶艺为客人服务,各种名品还会随着季节变化增减品种。此后明清时期茶馆文化不断完善发展,茶馆文化逐渐走向市民化。时下流行的“围炉煮茶”看似是“新晋网红”,实则是传统茶文化的回归与延续。

  明 王问 煮茶图 卷(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嗜茶好饮,认为茶禀天地之灵气,得造化之精华,斗室静几,开卷品茗,怡情养性。唐代诗僧皎然酷爱饮茶,他常常在夜间与朋友聚会饮茶,他在诗中说:“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在一个没有月色的夜晚,珠帘高卷,琴声悠扬,墙的东面有隐者居住,淇水之上有隐逸的高僧轻舟划来,文士们传花饮茶,吟诗作赋,风流际会,待拂晓时分才兴尽而归,把饮茶的氛围感拉满。

秦观在《满庭芳·茶词》中则为我们描述了一场在茶馆中的聚会:“雅燕飞觞,清谈挥座,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似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淘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这首词开场即点明了这是一场高雅的宴会,群贤们频频举杯,“清谈挥麈”,颇有魏晋名士遗风。 如今,三五好友围炉而坐,炉子上沸腾着茶水,炉边的橘子、板栗、棉花糖冒着热气,旁边桌子上摆几盘精致小点。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一边品茶、一边闲话。是不是和古代文人墨客鼓瑟吹笙、吟诗作赋的场景,颇为相似?

围炉煮茶 图源|河源日报

  “围炉煮茶”是一种现代人闹中取静的社交方式,他们通过这种有仪式感的社交活动,共享知识、分享情感、协商合作。看着一壶茶慢慢沸腾,茶香四溢,人们不仅找到了秋冬的仪式感,更是在品茗论道中获得各自情感上的满足。

 饮茶是件与幸福相关的事,不必拘泥于形式,也不必非得呼朋唤友,一个人也可以觅得独饮的快乐。正如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的那样:“众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对于李清照而言,只要有书可读,有茶可饮,即使过着这样平淡、简单的日子她也心甘情愿。

已至大雪时节,正是“围炉煮茶”的好时候。不妨喊上朋友圈里的“刘十九”和“亦未寝”的张怀民,共赴一场热烈的、欢快的与茶有关的约会吧!

古往今来,中国“茶”崇尚简质恬淡,蕴含着内敛、宁静、朴素的理念,被世人赋予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洗胸之积滞,致清和之精气”, 茶不只是一片散发芳香的树叶,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的载体,通过它,我们感受着传统文化的古朴雄浑,感悟着“以茶可行道”的国饮之精华。茶艺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青山出好茶,清泉泡好茶,茶艺并非是空谈的玄学概念,而是生活内涵改善的实质性体现。茶是和平的饮料,只要心存恭敬,心中宁静,就可以泡出一壶自己喜欢的茶来。就个人而言,饮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质,扩展艺术领域,这也是“茶”能载“艺”的主要原因。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现代人的生活忙碌而 紧张,更需要茶艺来缓和情绪,使精神松弛,心灵更为澄明。

茶本无道,道在人心。茶之道,是人在万物生灵中面对自然的人生态度。茶道是有生命的,这份生命力源自茶的包容之美、平和之美、恬淡之美、朴素自然之美,是令人喜悦之美。茶之所以美好,皆因品茶人愿将自己的内心交付于茶与水的滋润交融之中,以心灵感受生命的纷繁与美好。而茶道中的艺也并不只是简单的沏泡和品鉴,而是在整个茶事过程中对所有茶品、器物、仪式和人的崇敬,是人与人、人与器、人与万事万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是映衬在茶艺中的为人之道。对泡茶方式的选择、对茶汤的要求、对茶具的欣赏,以及品茶的感受都是茶艺的组成部分。艺是通往道的一种途径。

陆羽的《茶经》里提到:“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这里的“艺”是指种植。宋代陈师道《茶经序》讲到“夫茶之为艺下矣”,这里的“艺”是烹茶、饮茶之意。1930年安徽人傅洪编印过一本《茶艺文录》,首次出现了“茶艺”这个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