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两年,网上流行一句话,叫“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这句话,因其貌似善良高尚而被很多人引用,以作为规劝别人委曲求全、息事宁人缓解家庭矛盾的有力信条。
但其实,这个“信条”带来的导向作用即不善良,也不高尚!
在解读这句话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话,大意是:一个社会如果人人只讲道德,不讲规则,最终会导致伪君子遍地;一个社会如果人人只讲规则,不讲道德,最终道德却反会步入正轨。
这段话据传是胡适所言。但是不是胡适所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说出了社会层面的一个善治本质。
我们怎么理解“胡适的”这段话呢?
在尊崇道德和遵守规则之间,前者要比后者难得多,它对个人有很高的自律和品格要求,因而是比后者多得多的人难以做到的。用绝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的道德高标来裁量人事,造成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要么承认自己道德“低下”接受指责,要么假装自己道德“高尚”趋利避害。以人的本能,谁会选择承认自己道德“低下”呢?所以,假装自己道德“高尚”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
而如果一个社会很讲规则,不苛求道德,那么,一个人再坏再没道德,规则也会约束他遵守起码的公德,日复一日,好道德的人自然会更好;而坏道德的人也会逐渐习惯于规则的约束而变成好道德的人。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如下:为大多数人较容易做到的“规则”是一个社会的底盘,“道德”是基于“底盘”之上的锦上添花。一个社会只要很讲规则——当然是指好的规则——,即使从不宣扬道德,这个社会也坏不到哪里去;而如果顺序搞反了,人人大谈道德,却不讲规则,一旦道德支撑不住,那就很难说坏的底线会在哪里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本质逻辑是相通的。“讲爱”和“讲理”的关系,也和“道德”与“规则”的关系一样:“讲爱”是层次很高的素养,真正做到它很不容易;而“讲理”则是常识,几乎人人都懂能做。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讲爱”是跑,是高标准;“讲理”是走,是普常规。如果一个人 “走”还没走稳,甚至还不会“走”,就直接叫他“跑”,那么,他会“跑”出啥糟糕样子,是可想而知的。
由此我们同样可以总结如下:“讲理”是一个家庭和睦的底盘,如果家庭成员人人讲理,即使不讲爱、甚至没有爱,这个家庭是糟糕不到哪里去的,因为有底盘支撑;而如果家庭成员个个喜欢把爱挂在嘴边,却从不讲理,那么,家庭关系隐患极大。如果“爱”被消磨到不支,甚至走到尽头,那么无理之下,亲情就会彻底崩盘。
就像有人一针见血指出的那样:你蛮不讲理,还想让人爱你,你以为你是谁?话虽有些极端,但其中的道理还是值得每个家庭深思的。
最后还须强调的是,本文并不鼓噪家庭中“讲爱”和“讲理”的尖锐对立,也不宣扬家庭事务的“公事公办”,更不拒绝提倡家庭成员的宽宏包容,而是旨在当一个家庭万一发生不可调和的纠纷和矛盾时——这种情况很大概率地存在于各个家庭,即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提供一种辨析化解的思路和方法。
祝愿所有的家庭都能理爱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