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唐明宗李嗣源驾崩,根据唐明宗的遗诏,皇位将交给第五子李从厚。
但身为李嗣源养子的李从珂却对父亲的偏袒异常不满,打算起兵夺了老弟的皇位。
当然这种叛乱在五代乱世里屡见不鲜,就连藩镇们也在观望。
按理说李从珂的实力根本不足以抵抗朝廷的大军,但前来平叛的朝廷大军很多都是早年跟随他征战的老将。
大军围城,李从珂却在城头又是哭又是脱衣秀伤疤的,引起老将们的同情心,顺利获得了军心。
而后李从珂趁热打铁,声称只要攻入洛阳,大家都有赏,一下子激起了大家的热情。
在财富和从龙之功的诱惑下,李从厚不敌,趁乱逃出洛阳,投奔自己的姐夫河东节度使石敬瑭。
石敬瑭
还没到河东,双方就在卫州相遇,李从厚毕竟还是君主,立即要求石敬瑭相助,赶走李从珂。
但石敬瑭却说要和卫州刺史王弘贽商量,王弘贽认为现在的李从厚既将相侍卫,也无府库法物,毫无胜算。
石敬瑭也认为如此,然后将这些理由告诉了李从厚。
虎落平阳被犬欺,跟随李从厚出逃的手下认为这是石敬瑭故意不想帮助李从厚,双方爆发了激烈的争执,混乱中,牙内指挥使刘知远杀死了李从厚的全部随从,独留李从厚一人。
至于石敬瑭呢?他直奔洛阳而去。
敬瑭牙内指挥使刘知远引兵入,尽杀帝左右及从骑,独置帝而去。敬瑭遂趣洛阳——《资治通鉴》
说实话,石敬瑭是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也深受李嗣源的大恩,更是后唐的臣子,现在君主李从厚落难,石敬瑭占据兵强马壮的河东,却要找一位刺史商议,未免有点可笑,甚至还派人杀死李从厚的手下,这是一位臣子该做的事情?
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石敬瑭就有了不臣之心。
况且石敬瑭还撇开李从厚直奔洛阳,然而此时的李从珂也带着大军直奔洛阳登基,石敬瑭如此急切切也去,难道是赶着拥立新帝还是另有所图?
去朝拜新天子还是另有所图?
可惜石敬瑭还是晚了一步,李从珂率先在洛阳称帝,石敬瑭这下子就有点尴尬了。
好在此时唐明宗驾崩不过四个月,还未下葬,石敬瑭正好打着祭祀先帝的旗号外加支持李从珂登位,这才将自己前往洛阳的动机搪塞了过去。
但祭拜也祭拜了,石敬瑭开始考虑如何脱身了,因为自己不干净,石敬瑭深怕李从珂会软禁他夺了他的兵权。
于是石敬瑭开始走岳母曹太后的路子,声称自己患了重病,需要回河东休养。
毕竟一个女婿半个儿,加上石敬瑭对待曹太后如亲生母亲一样,李从珂听从曹太后之言,就将石敬瑭放回了河东。
可以说日后石敬瑭反叛,李从珂也是要负一半的责任的。
后唐初期疆域
毕竟石敬瑭紧跟李从珂的脚步到达洛阳,如果早一点,难保不会发生什么事,任谁都看出石敬瑭有异心了,但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从珂还是放他回去了。
可见石敬瑭说因为李从珂猜忌要杀了自己而不得不反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毕竟他本身就不干净。
那么李从珂到底猜不猜忌石敬瑭呢?肯定有,但绝对不会要了石敬瑭的性命。
毕竟石敬瑭在洛阳的时候,李从珂剥夺石敬瑭兵权的机会不要太多,腹黑一点,直接软禁起来也没问题,但他并没有做,还是让他回了河东。
当然为了避免石敬瑭威胁皇权,李从珂打算给石敬瑭“搬个家”,让他去别的地方担任节度使,即移镇,给对方一个体面。
当然这也是五代时期的一个常用的路子,让这些功臣们离开老巢,避免他们因盘踞太久而割据一方,以此来缓和君臣之间紧绷的矛盾。
比如唐明宗时期,李从曮移镇,离开李氏经营几十年的凤翔,而后唐明宗也没杀了他,反而高官厚禄了几十年,在各地藩镇担任节度使,到了李从珂时期,甚至还再任凤翔节度使,最终寿终正寝。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典型的代表赵在礼,赵在礼可是参与裹挟李嗣源叛乱的主要人员之一,因而李嗣源称帝后深感不安,深怕李嗣源报复自己。
然后自己上书请求挪地方,李嗣源乐见其成,让他前往沧州,此后对他依旧信任有加,甚至给予兵权征讨其他藩镇,可见移镇算不得什么大事。
所以李从珂要求石敬瑭担任天平节度使并不是一个过分的提议,况且这还是石敬瑭自己提出来的。
毕竟石敬瑭河东节度使所在的太原,本身就是后唐的龙兴之地,其政治地位远超其他州郡,这样的藩镇在李存勖和李嗣源时期,都是交由皇族至亲出镇。
太原本身就是后唐的龙兴之地
直到李嗣源后期,契丹南下,给后唐边疆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李嗣源需要一个能力说得过去且信得过人镇守,石敬瑭这才有机会担任河东节度使。
而且在五代那种乱世下,皇权怎么会愿意让节度使长期镇守在一个地方,李从珂也是如此,自然也就同意了石敬瑭移镇的提议。
但没想到石敬瑭是假意移镇的,得知自己世镇太原当土皇帝的美梦破灭后,当即决定造反。
但令他意外的是,除了刘知远和桑维翰等人支持外,其余人都不看好。
或许李从珂真的从来没有加害石敬瑭的想法,毕竟真的要害石敬瑭,石敬瑭妻儿老小可都在洛阳,只要一纸诏书就可以让他回洛阳省亲,但李从珂从来没干这种缺德事,反而放了石敬瑭老婆晋国长公主回去。
石敬瑭尽收其货之在洛阳及诸道者归晋阳,托言以助军费,人皆知其有异志。唐主夜与近臣从容语曰:“石郎于朕至亲,无可疑者,但流言不息,万一失欢,何以解之?”——《资治通鉴.后晋纪一》
到了这个时候,李从珂依旧不相信石敬瑭会反。
清泰三年(936年)五月初十日,石敬瑭叛唐自立,李从珂命张敬达领兵攻打太原。
石敬瑭原以为反旗一举,四方会响应自己,没想到自己却被困住,随着战局的胶着,石敬瑭面临粮草匮乏的危机。
一代雄主耶律德光
生死存亡之际,石敬瑭打算寻求外援,这个外援就是契丹人,派心腹桑维翰拜见耶律德光,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且每年进贡,以儿国自称。
耶律德光正愁没有南下的机会,当即答应,将后唐平叛大军围困在晋安寨。
为了解围,李从珂派了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前去救援,一下子给了石敬瑭很大的压力。
倒不是赵德钧战斗力爆表,而是赵德钧也想学石敬瑭找契丹人当靠山。
不过赵德钧倒是比石敬瑭好一点,一不称臣、二不认爹、三不割地,只送给耶律德光一些金银,双方约为兄弟之国,至于石敬瑭怎么办?既然成为耶律德光干儿子,那就让他永镇河东吧!
赵德钧条件相对于石敬瑭来说,差的不止一点半点,但就是这样的条件,耶律德光居然也准备同意。
至于原因嘛,一来卢龙军可比石敬瑭的河东军强上一些,二来契丹已经深入中原腹地,第一次来总归有点忐忑,怕被赵德钧断了后路,因而打算答应赵德钧。
另一边石敬瑭得到消息后,怕耶律德光抛弃自己,自己辛苦半天最后啥也捞不到,于是又派人前去游说耶律德光。
为了表示诚心,使者在耶律德光大帐外跪下苦苦哀求一整天,加上石敬瑭的条件过于优厚,很难不答应。
就这样赵德钧称帝美梦破灭了。
当然更惨的还是李从珂,救援的赵德钧停滞不前,晋安寨缺少粮草下杀了主将投降了契丹,契丹回头又攻打赵德钧,赵德钧不敌投降了石敬瑭,李从珂事实上已经败亡了。
晋安寨之败,李从珂事实上已经败亡了
说实话,本来石敬瑭可以不认爹、不割让土地的,但石敬瑭却铁了心认贼作父,甘愿当人家儿子,他所做的这一切,也只是为了皇位而已,这一点,刘知远看的很明白:
刘知远谏曰:“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敬瑭不从——《资治通鉴》
而得了江山之后,石敬瑭也真的视契丹为父,深怕“父亲”不高兴:
契丹攻云州,半岁不能下。吴峦遣使间道奉表求救,帝为之致书契丹主请之,契丹主乃命翟璋解围去。帝召峦归,以为武宁节度副使
这是耶律德光北还时候的事,云州是燕云十六州之一,石敬瑭割让十六州,不代表其他州愿意归契丹,比如云州官员吴峦就不同意。
吴峦带领云州百姓抵抗半年之久,契丹久攻不下,就把这件事交给石敬瑭处理。
石敬瑭也很简单,直接将吴峦召回,云州就此落入契丹手上。
有人说了,燕云十六州本身并不是石敬瑭的,他给契丹许诺是空头支票。
燕云十六州,至此归契丹
然而燕云部分地区比如云州和应州都是被石敬瑭控制的,这些都直接被石敬瑭送了,这么推测下来,要是整个燕云都在手,他卖起来也丝毫不会心痛。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石敬瑭成功进入汴州,随后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
但石敬瑭是造反自立的,不服的人大有人在,尤其是不齿石敬瑭的为人,纷纷与他离心离德,甚至叛乱。
比如魏博节度使范延光、安远节度使李金全、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和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先后造反。
尤其是安重荣,说出了历史上著名的狠话“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着为之耳。”
这句话道出了五代的本质,更悟透了五代的生存法则。
而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石敬瑭一边平叛,一边选择姑息藩镇,虽然造成地方藩镇势大的后果,但避免后晋王朝在开国之初就重蹈后唐的覆辙。
天福三年(938年),稍微稳固局势后的石敬瑭就迫不及待向契丹献上幽云十六州的地图户籍,相当于从法理上彻底放弃了幽云之地,可见石敬瑭是彻彻底底愿意当契丹人的儿皇帝。
当然这也是他被骂了一千年的原因,毕竟石敬瑭先认贼作父,明明比耶律德光大十岁,却甘愿认人家做爹,实在是太丢人了,而后又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坑了后世王朝几百年。
宋朝是实打实的受了石敬瑭割让燕云之苦的
尤其是宋朝,要说后世骂石敬瑭最狠的,宋朝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毕竟宋朝是实打实的受了石敬瑭割让燕云之苦的,言燕云必谈及石敬瑭,谈及石敬瑭又会说其卖主求荣之事。
后世王朝则将石敬瑭视为反面教材而已,让子孙谨记而已。
至此,石敬瑭被钉在耻辱柱上一千年,至今也洗不白,也没人敢洗。
天福七年(942年),游牧在雁门关之北的吐谷浑部不齿石敬瑭割土侍父之耻,拒绝向契丹称臣,投奔河东节度使刘知远。
契丹人得知后,立即派人责骂石敬瑭一番,问他怎么办事的。
石敬瑭能怎么办?一方面刘知远手握重兵,亦如自己当年一样,丝毫不敢得罪,另一方面契丹就是自己的“父皇帝”,更不敢得罪。
他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最终忧郁成疾,于当年六月驾崩,在位仅七年。
在这七年里,石敬瑭几乎就是铁了心要当契丹人的孝顺儿子,虽然唐末五代一群人也想认敌人当“亲戚”,但如此下血本的,唯有石敬瑭一人。
毕竟燕云十六州并不属于石敬瑭一人的,但却属于中原人的。
从中晚唐时期到五代初期,只要守卫燕云,都在死命守卫燕云十六州,无数将士在战场上厮杀,就算一直和朝廷不对付的河朔三镇,也宁愿和契丹血战,也不愿意丢了黄河以北这道最重要的防线。
但石敬瑭就是送给了契丹,让几代人的努力灰飞烟灭,也让契丹轻轻松松获得易守难攻的燕云十六州。
难以理解为什么有人替石敬瑭翻案,甚至有说他是五代第一仁君,他配吗?
石敬瑭本身就是造反起家,而造反初期准备不足心又太急,只能不计成本使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满足了契丹欲望,引入北方强敌进入中原,手段之卑劣,实在是刷新了开国君主的下限。
燕云之地
这么一个毫无底线的皇帝,怎么不会被后世戳脊梁骨。
当然石敬瑭建立的后晋也没落到好,石敬瑭一生育有七个儿子,但大都早夭,去世前只有幼子石重睿一人。
当然石敬瑭还可以选择侄子石重贵,但对于石敬瑭来说,江山还是留给儿子的好,临死前向宰相冯道托孤,希望他能扶持石重睿登基。
结果石敬瑭刚驾崩,冯道却以主少国疑为由议定长君,直接拥立石重贵为帝。
好在石重贵对亲叔叔靠谱,登基后尊亲爹石敬儒为皇伯父,从根上和自己亲爹划清了界限,自认是石敬瑭子嗣。
然而石重贵虽然自认为石敬瑭一脉,但却不认可石敬瑭所作所为,对叔父如此谄媚契丹很不齿,上位之后就多次挑衅契丹,折腾四年后亡国,后晋就这样二世而亡,成为五代国祚倒数第二短的王朝。
至于第一短命的,自然是石敬瑭“好部下”刘知远建立的后汉了。
人家石敬瑭不是汉人,相反 和汉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他祖上是西域昭武九国中的石国王室。因为以富有著称西域,被汉人屡屡敲诈勒索。后来被汉人吸干血液,倒地而亡[笑着哭]
中国历史上能称为英雄的就两位,一个戚继光,一个左宗棠,其他人都差点意思,别被假历史蒙蔽双眼。比如项羽乌江自刎。这逻辑就不通。虽然历史是这么写的,你琢磨琢磨就明白了,他肯定是回不去了。肯定有人想杀他。。回去这是死,说不定整个族都得死,所以他自己不得不说死别忘了项羽可不是皇帝。还有个楚王呢。他可没朱元璋那么幸运。看看岳飞他 俩应该差不多。那些盖气事都是呵呵。。。。
乱世之中唯死中活,更何况他是沙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