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陈炯明叛乱-军阀不可靠

鹏举谈历史 2024-10-16 20:37:07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英雄豪杰如星辰般璀璨,但也有一些人物如流星般转瞬即逝。孙中山与陈炯明的故事便是如此,曾经并肩作战的“好兄弟”,最终却因利益的纠葛,走向了决裂的深渊。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这位曾经的得力干将,竟然指使部下叶举炮轰孙中山的总统府,宣告与广州政府的决裂,犹如一颗炸弹在历史的舞台上引爆,直接导致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真是“树倒猢狲散”,昔日的合作伙伴,竟成了敌对阵营。

其实,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的矛盾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早有端倪。早在1920年孙中山返回广东之前,两人之间便发生过几次较大的摩擦。记得在1912年,广东都督换人之事上,孙中山接连举荐亲信胡汉民、汪精卫,却对陈炯明不信任,连个正式的职位都不给,真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料到这竟埋下了日后决裂的种子。

再往后,跟随孙中山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炯明一度逃亡南洋,甚至与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对抗,捏造事实诋毁孙中山,直到1917年护法之时才认错,归顺于孙中山。可见,风雨飘摇中,陈炯明心中的“忠诚”似乎不堪一击。

到了1920年,陈炯明收复广东,孙中山本希望他能成为北伐的助力,然而时过境迁,陈的野心膨胀,与孙中山的期望背道而驰。两人之间的分歧如同水火不容,愈演愈烈。

孙中山希望在广州建立一个正式的政府,以对抗军阀控制下的北京政府,而陈炯明则不希望在他的地方政府之上还存在一个中央政府,生怕自己的权力受到掣肘。正所谓“各有各的算盘”,两人之间的矛盾愈加明显。

陈炯明所主张的“联省自治”,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仿佛一剂良药,能够治愈当时中国的混乱。然而,孙中山的北伐计划却如一股洪流,意图统一全国,难免与陈的想法相悖。可以说,陈炯明的“粤人治粤”理论,正是他与孙中山决裂的温床。

虽然陈炯明因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威胁而不得不同意进攻广西,但当北伐的计划提上日程时,他却开始耍起了“两面派”的把戏。表面上对后方事务负责任,暗地里却停止北伐军的补给,令北伐军困于桂林数月,进退两难。陈炯明的做法可谓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实在令人咋舌。

在陈炯明的阻挠下,北伐军一度遭遇重重困难,甚至蒋介石等人曾建议孙中山趁机讨伐陈炯明,但孙中山却选择了回师梧州,稳定广东局面,真是“欲速则不达”。而此时,陈炯明却在暗中与湖南省长赵恒惕勾结,阻止北伐军借道,导致北伐军只得改道而归。

在陈炯明的重重阻挠下,孙中山的北伐计划如同“纸上谈兵”,难以实现。最终,陈炯明趁机密电叶举,迅速回师广州,图谋不轨。5月初,孙中山正准备督师北伐时,陈炯明命令叶举等部挺进广州,并暗中召集粤军将领开会,意图叛乱。

当孙中山回到广州后,陈炯明果然下达了对总统府的攻击命令,炮火轰鸣,声势浩大。孙中山因有人提前告知,侥幸逃到军舰上,依靠海军和北伐军的力量在海上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最终只能如同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时那样,离粤赴沪,图谋再起。

1924年以后,孙中山终于意识到,依靠旧式军阀的力量如同“饮鸩止渴”,终究不可长久。于是,他决心创办中国国民党的军事学校,培养自己的军事人才,以图自强。陈炯明的叛乱让孙中山明白,军阀不可靠,唯有自立自强,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千古兴亡,百年沧桑”,在这段历史中,孙中山与陈炯明的故事不仅是权力与野心的较量,更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唯有铭记教训,方能不再重蹈覆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