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在21世纪的今天,心脏停止跳动是否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对于王十七来说,答案是否定的,他的生命因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重新焕发光彩。
然而每8小时一次的“充电”生活,是否真的如他所说,“有生命在,麻烦算什么”?这颗200克的人工心脏不仅拯救了他濒临崩溃的身体,也彻底改变了他的日常生活节奏。
从25岁那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到如今靠机器运转生命的每一天,王十七的经历是一部关于科技与生命抗争的真实纪录,在无数次濒临死亡后,他如何逆转命运,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命运的转折与人工心脏的诞生2005年的秋天,沈阳一所中学的操场上,学生们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运动会。
那天的气氛格外热烈,25岁的数学老师王十七站在跑道旁,一边维持秩序,一边为参赛的学生们加油鼓劲。
这个身高一米九的年轻老师平时爱运动,篮球和滑雪样样在行,是学生们眼中最酷的老师,可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人,会在瞬间被命运击垮。
在运动会的一场小冲突中,他上前拉架,却突然感到头晕目眩,紧接着眼前一黑,直挺挺倒了下去。
学生和老师赶忙将他送往医院,然而那次昏迷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医生给出的诊断是“扩张型心肌病”。
这种被称为“心脏病中的癌症”的疾病会逐渐削弱心脏的泵血功能,而且无法逆转,医生告诉他的家人,唯一的希望是进行心脏移植手术。
然而在当时,这不仅意味着高昂的费用,还需要等待合适的供体,这个消息让年轻的王十七无力接受,原本健康的身体像是被突然按下了暂停键。
从那以后,病痛成为生活的常态,他的心脏无法正常供血,呼吸变得异常困难,腹部因为肝脏衰竭而肿胀得像气球。
王十七将这种状态比作长跑中最难熬的阶段:已经耗尽了所有的力气,却看不到终点在哪里。
家人陪着他辗转各地求医,他试图通过药物延缓病情的恶化,但身体却不断亮起红灯,在治疗的十几年里,他多次被送入重症病房,医院甚至发出了五次病危通知书。
更让人绝望的是,移植手术并非万无一失,他的病友中,有人接受了肾移植手术后,因排异反应而在短短几个月内离世。
排异带来的痛苦和死亡的阴影,让他对移植心脏充满了恐惧,对他来说,等待供体的漫长过程既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难以承受的心理折磨。
就在他几乎要放弃希望时,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2019年,医生告诉他一项全新的医疗技术即将上市——由中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
这种鸡蛋大小、重量不到200克的装置,能够代替部分心脏功能,并显著降低血液损伤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与传统的机械式人工心脏相比,这种设备不仅性能更优越,价格也更加亲民,对像王十七这样的普通患者来说,这项技术无疑是生命的曙光。
2019年春天,他接受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八个小时的手术过程充满未知的风险,母亲在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待。
当王十七从麻醉中醒来,感受到久违的顺畅呼吸时,他第一次对未来重新燃起了希望。
然而人工心脏虽然拯救了他的生命,也为他设置了全新的规则,每隔8小时需要更换一次电池,无法接触强磁场,洗澡变成了一项“技术活”……这颗小小的装置如何改变了他的一切?
机械心脏与重塑生活的勇气人工心脏的植入成功挽救了王十七的生命,却也彻底重塑了他的生活节奏,这颗依赖电池供能的心脏像一座桥梁,连接着生与死,但它对电源的依赖也让他的每一天如同与时间赛跑。
术后,医生告诉他,每块电池的续航时间只有8个小时,这意味着王十七的生活被严格分割成“三个8小时”。
他随身携带的背包里装着两块电池,电线一端连着体外电池,一端延伸到体内的人工心脏,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电量耗尽,危及生命。
这个“8小时循环”带来的最直接变化,是王十七的时间观念被重新塑造,他逐渐形成了生物钟,即使没有闹钟提醒,他的身体也能准确感知到电池是否需要更换。
每次出门,他都要提前规划好路线,确保沿途有安全的地方可以换电池,为了防止突发状况,他在家中备了数块备用电池,还特意安装了太阳能充电板,保证即使停电也能及时补充能量。
他的生活变得异常谨慎,但他并不抱怨,反而把这一切视为生命延续的代价。
与时间赛跑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挑战,更大的麻烦来自于电线的连接和人工心脏对外部环境的高敏感性。
由于电线穿过腹部,任何接触水的行为都变得格外危险,每次洗澡,他都像一名拆弹专家般小心翼翼:先在伤口处贴上纱布,再用防水膜仔细包裹电线,最后将装着电池的背包放进特制的防水袋,挂在远离水源的地方。
即便如此,他还是尽量缩短洗澡时间,以免意外发生, 电磁炉等强磁场设备更是他生活中的“禁区”。
人工心脏的运行会受到强磁场干扰,因此,他放弃了电磁炉烹饪,也不敢靠近大型音响、微波炉等设备。
他的饮食习惯被迫调整,外出聚餐时也尽量避免火锅等需要电磁炉的餐食,出行方面,飞机成了他难以触及的奢望。
由于人工心脏尚未完全通过航空安全性测试,铁路成为他唯一的远距离交通工具,三年来,他看着飞机从头顶飞过,却只能在心里默默期待有一天自己能再次体验飞行的乐趣。
尽管生活充满了不便,王十七却从未停止适应的步伐,为了维持身体健康,他开始用快走和骑行替代过去喜欢的篮球和滑雪运动。
每天快走5公里、两天一次骑行15公里成了他的新日常,他绕着沈阳浑河晚渡公园北岸骑行时,迎着微风,心中充满了久违的自由感。
虽然不能做更剧烈的运动,但他用这种方式维持了心肺功能,也逐渐适应了机械心脏带来的种种限制。
他不仅重塑了生活方式,也在心理上经历了一场蜕变,面对“机械心脏”带来的身体限制和种种挑战,他决定用幽默来缓解压力。
他尝试将自己的经历通过脱口秀的形式分享出去,在舞台上,他把自己对电池充电、洗澡防水、电磁炉禁忌等生活细节的处理讲述成一个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段子。
他调侃自己是“靠电流活着的人”,并打趣人工心脏的嗡嗡声,称它为“体内的小马达”。
通过脱口秀,他逐渐学会与自己的身体和生活达成和解,他发现,幽默不仅是自己的出口,也是一种力量。
他的故事吸引了无数观众,特别是那些和他一样在与病痛抗争的人,他的脱口秀不仅是笑声的载体,更成为一束光,照亮了无数陷入绝望的病友。
王十七并不满足于仅仅适应现状,他开始期待更多,期待人工心脏的技术进一步突破,为他的生活带来更多可能。
传递希望,拥抱未来人工心脏的植入不仅延续了王十七的生命,还将他推上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舞台——脱口秀,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表演的人来说,这样的转变似乎不可思议。
然而王十七深知,自己的经历并非孤立个例,许多和他一样的患者仍在与病痛搏斗,他希望用自己的故事,让那些挣扎在生命边缘的人看到一线希望。
第一次接触脱口秀,是在一次开放麦表演中,那时的王十七还在为病情焦虑,脱口秀只是他偶然走入的一家酒吧里的表演形式。
他坐在昏暗的角落里,看着台上的演员们用幽默调侃生活中的不易,发现笑声竟然有一种奇妙的治愈力量。
几年后,当他手术成功,他开始试着将自己的经历转化为段子,把那些看似艰难的生活细节包装成一幕幕令人发笑的桥段。
2022年,他登上了《脱口秀大会》的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人工心脏,他带着一个黑盒子,掀开衣服的一角,露出连接人工心脏的电线,用轻松的语气说道:“给大家看点好东西,中国第一颗国产人工心脏,”
台下的观众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尽管没有心跳,他仍然活得真实而精彩。
他笑着调侃:“别人担心手机没电,我担心命没电,”这样的幽默,让他的脱口秀既有力量,又带着生命的温度。
脱口秀不仅让他成为大众视野中的焦点,也让他与更多的病友建立了联系,他加入了病友互助群,与那些正经历病痛折磨的人交流。
与此同时,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让社会更多地了解人工心脏以及未来医疗技术的发展。
他在脱口秀节目中不断呼吁人们关注心衰患者的需求,推动对科技和生命延续的更多认知。
他的段子中提到了人工心脏带来的现实问题,例如电池续航的局限性和生活细节的不便,但他总是以轻松的语气结束,用积极的态度感染每一个人。
对于未来,王十七怀着无限期待,他希望,人工心脏的技术能够进一步突破,让患者生活得更加轻松。
他期待着有一天,电池能够延长续航时间,强磁场的限制能够解除,甚至人工心脏可以全面适应航空环境,让他重新回到飞机上,体验翱翔的自由。
他笑着说,如果人工心脏的寿命真的能够打破记录,自己愿意成为那个“青史留名”的人。
结语王十七的经历,展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他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机械心脏带来的不便,同时用幽默与希望感动了无数人。
他的故事,不仅见证了国产人工心脏的技术突破,更激励我们珍惜生命、勇敢面对挑战,科技可以延续生命。
参考文章红星新闻2022年11月3日《戴上国产人工心脏的“充电人生”:一天被划分为3个8小时 三年没坐飞机》的报道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