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儿子今年15,读初中三年级,却闹着不去学校。
从他上学开始,我们就希望他能好好学习,为将来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因工作原因,孩子小时候一直是由爷爷奶奶带,后来因为怀二胎才回老家生活。
他一直都乖巧懂事,学习成绩好,自律性高。
初二的时候,周边同学都在补课,我也劝孩子补补课。
他不想补课,我说:万一你考不上重点高中,将来出来工作都找不到。
我们俩经常因为学习而变得剑拔弩张。
最终他拗不过我,开始补课,基本上每天都要去。
有一次结束了一对一的补课回家后,孩子在厕所里哭,说他很累想休息,不想补课了。
我极不情愿的问了老师的意见,老师说如果孩子累了就休息下吧。
所以我们降低了补课的密度,每周末去,中考最终如愿考上了他自己心仪的重点高中。
高一下学期期末,孩子因为突发肠胃病,没参加期末考试。
整个暑假,我都在监督他学习。
可他心里只想着玩,总想看手机,对我的管理非常反感。
开学后,我被叫家长,才知道他在学校交了模拟手机应付老师,自己在课堂上玩手机。
我们数落了他一顿,但效果微乎其微。
他开始“明目张胆的”晚上玩手机,早上没有精力学习,成绩持续下滑,不完成作业。
被老师点名后,面子薄,受不住,只好请假回家。
回家过后,我们一直在沟通,我们讲的这些他都懂,想学好,但是力不从心。
02
从那天开始,孩子就经常不去学校,隔三差五的请假。
待在家里,每天看手机,打游戏。
看着他情绪好的时候,我也试探的问起,打算什么时候上学。
可只要一提起,儿子就满脸烦躁,或者不说话,躲回房间。
眼看着时间一天天流逝,我急得不行,却又无计可施。
我真想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接下来的路又该怎么走?
也是被逼到了绝路上,我才开始去反思,去学习、去调整,慢慢发现,儿子厌学、抗拒学校,其实跟我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因为重视教育,对孩子要求很高,总觉得如果我们不管孩子了,他长大后就没有前途了。
于是每天早上喊孩子起床,晚上督促写作业,放学陪上补习班就成了父母的职责。
按照人本主义心理大师罗杰斯的理论:
每个人内在都有一种寻求自我实现的潜能,如果提供适当的环境,种子就会自动地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他也会在自己试错的过程中,找到自己和外界相处的边界和模式。
我们天天去管理,长期下来的结果就是孩子把这部分管理自己的功能“外包”给了父母,“我不需要管理自己,因为有人管理我”。
孩子的这部分潜能就被弱化了,就好像天生自带的小马达总是不去让他转,马达就生锈不转了一样。
就这样,儿子内心对学习和抗拒和抵触越来越多,又无处发泄,无法解决。
最终,他不堪重负,干脆破罐子破摔,不去上学了。
归根结底,是我一直采用的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方式,长期把孩子看成了一个没有情感和感受的机器,不由自主地、无意识地认为:
“我一发布命令,机器人就启动,完全按指令去做。机器人不做我就生气,为什么不听命令”。
想要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就要双管齐下,先无条件加纳孩子无力的状态;再给孩子赋能,引导孩子重新塑造学习自信。
03
1、接纳孩子不去上学,接纳他昼夜颠倒玩手机,即使这很难
当孩子不去上学时,刚开始我很难接纳孩子从一个优秀的孩子,变成一个上不了学的孩子,从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变成退缩没有力量的孩子;接纳不了孩子从一个已知的轨道上脱离了下来,变成了未知。
我认识到,厌学的孩子,都是因为遇到困难应对不了、承受不了,“被迫”厌学的。
不去上学孩子心里其实也很矛盾和很纠结,承受着心理压力。
只不过上学的心理压力超过了不去上学的心理压力。
在孩子不去上学之前,已经在压力和困难中苦苦挣扎煎熬了很长时间了,他们也努力过,是真的努力不动了,想坚持也坚持不下来,也逼不动自己了。
躺平在家后,手机也是暂时能让孩子感到开心和放松的工具,有可能是唯一的方式。
孩子并不是心安理得地躺平,也不是真的一点不在乎他的学业和前途。
只是他当下遇到困难了,没有力量也没有能量去面对,只有暂时逃避到家里、逃到手机里。
当我真正理解接纳了,才有力量去思考怎么做才能真正帮到孩子。
调整自己的认知是基础,知道和做到之间还差着训练。
在群里,我每天都发心理养育日志,记录和孩子的互动沟通情况,给孩子补充安全感、成就感、价值感等心理营养,排泄负面情绪。
老师手把手的逐句帮我分析,了解孩子每一句话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意图是什么,并给出沟通技巧。
儿子很快注意到了我的变化。
我不再催他去上学,不再指责他不懂事、不上进、没担当、脾气不好、太脆弱、不坚强。
如果他向我释放攻击性,甚至说很难听的话,我能从容表达:
你这样骂我,我会感到很不舒服,我希望我们彼此能够以尊重的态度进行沟通,你心里有什么不满,你可以好好说,我愿意听。
当我涵容了孩子的负面情绪,不回避,不反击,他反而能冷静下来诉说自己的困惑和苦恼。
2、通过不断地肯定和认可,帮孩子创造成就感
孩子对学习缺乏热情,可能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他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满足感。
我也曾常常抱怨和不满,认为他不够努力,不够自律,总是希望他能按照我的期望成长。
然而,这种长期的负面态度,让儿子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不断自我否定。
要帮助孩子重建自信,找回内在的动力,关键在于让他感受到成就感和价值感。
具体来说,就是发现并放大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对他展现出的特质给予肯定和鼓励。
虽然儿子没有去学校,但他的生活作息规律,按时吃饭,没有完全的封闭自己,这本身就是值得鼓励的。
我对他说:
"儿子,虽然你在家,但你的生活很有秩序,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儿子在游戏中会自己编写通关攻略,记录如何取得胜利。
当我偶然看到他的攻略时,我找到了肯定他的机会:
"你真是挺厉害,即使是不玩游戏的人,看了你的攻略也能轻松上手。"
儿子听到我的赞扬,不好意思地笑了,然后兴奋地与我分享他的经验。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的认可和赞赏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通过不断的肯定和鼓励,孩子不仅能够获得正面的反馈,还能逐渐形成对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
他们会慢慢意识到,除了学习成绩,他们在其他方面也能被看见和认可,不是只有成绩才能定义他们的价值。
在家了一段时间后,孩子慢慢恢复了活力,对自己多了些信心,对我们的态度也好了很多。
暑假即将结束,他最近开始忙活着准备自己开学的用品,和同学积极交流,准备去上学了。
经历了这次有惊无险的风波,我深深的体会:
总想着去劝说孩子、给孩子讲道理、提要求,在孩子身上使劲都是没有用的!
孩子是有独立的思想和感受的人,没有什么快捷的方式能让孩子“听话”、“思维扭转”。
父母可以从自身做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学习理解孩子、学习共情和支持孩子、学习和孩子建立信任的亲子关系、改善家庭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