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修筑柳边条,是为了封禁东北发祥地吗?

左都御史有料 2024-12-24 17:44:44

顺治、康熙两朝,为了保护满族发祥地,在盛京和吉林修筑了柳边条。但是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清代修筑柳边条是封禁东北的标志。御史个人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客观的。清政府为何要修柳边条?柳边条到底有什么作用?就这两个问题,下面具体谈谈个人的看法。

第一,修筑柳边条有军事上的需要

明代在辽东地区修有边墙,以防备蒙古兀良哈和女真各部的侵扰。辽东边墙全长1960里,顺治初年,就是在辽东边墙的基础上修筑了柳边条,这也证明柳边条具有国防意义。

不同的是清代的柳边条不是为了防备蒙古,而是为了应对朝鲜。皇太极彻底压服朝鲜和消灭辽东沿海明军后,把主要精力用来进攻辽东走廊,试图入主中原。因此对鸭绿江流域采取了守势。

天聪七年,皇太极下令修筑碱场、揽盘、通远堡、岫岩四城;崇德三年,八旗兵又修筑了凤凰城,这五座城堡,成为清军守卫鸭绿江流域,防御朝鲜的前沿阵地。

皇太极征服朝鲜以后,将朝鲜世子作为人质扣在沈阳。顺治元年迁都北京之后,留在东北老家的八旗军队不到两千人,为了笼络朝鲜,才将朝鲜世子释放回国,以示友好。

朝鲜世子继位后,对清王朝深怀不满,一度想出兵东北。也就是说,当时清朝与朝鲜的关系表面上朝贡不断,实际上貌合神离,彼此之间也是心照不宣。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顺治初年才在辽东边墙的基础上,修筑了盛京柳边条,顺治朝的柳边条起自凤凰城,北至开原,折而西至山海关接边,周围1900余里,设边门17座,此为史料中所称的“老边”。

康熙九年至二十年,又修筑了吉林柳边条,东自吉林北界,西抵开原威远堡,长690余里,擦柳结绳,以定内外,吉林柳边条就是史料中所称的“新边”。

整个柳边条以山海关、开原威远堡、凤凰城和吉林法特哈边门,四点连线呈现出“人”字形。

“人”字的一撇,上端是法特哈边门,下端是山海关,其边外属于蒙古族居住区;“人”字一一捺上端也是法特哈边门,下端是凤凰城边门,其外侧就是广袤的长白山区。所以柳边条的修筑,也有将长白山地区严密保护的用意。

第二,与蒙古划定界限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其经济类型分为农耕、游牧和狩猎三种模式。从事农耕的汉族居住在东北南部的辽河区域;游牧的蒙古族居住在东北西部;狩猎的女真各部,主要居住在东北东部和黑龙江地区。

满族崛起后,与蒙古建立了同盟关系,明代修筑的辽东边墙失去了军事意义。但是在经济上层面上,清王朝还是与蒙古划定了界限,双方都不允许越边,因此柳边条的修筑就有“以界蒙古”的作用。

正是有了西部柳边条的存在,使得蒙古与满族、汉族之间有了一道界限,在维护民族团结,减少因生产活动引发的摩擦上,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第三,结柳为边,以界内外

康熙二十年新边修筑后,两条柳边条最终形成一个“人”字形。朝廷在划分盛京将军与吉林将军管辖区,以及盛京将军、吉林将军与蒙古东部各盟旗的行政区界,就利用柳边条作为分界线。

具体来说,以开原威远堡边门为中心,由此向西南至山海关,是盛京将军与蒙古各部落的分界线;由威远堡边门向东南至凤凰城边门,为盛京将军与吉林将军的分界线;由威远堡向东北至吉林法特哈边门,为吉林将军与蒙古各部落的分界线。

柳边条西北部的草原地带,是蒙古民族广袤的牧场;柳边条东北部的茂密森林和崇山峻岭,是从事狩猎的满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任意驰骋的天地;柳边条的东南部,遍布着清皇室的田庄、八旗官兵的旗地和汉族的农田。

长白山是清王朝的发祥地,被视为龙脉所在,且长白山地区盛产人参、东珠、貂皮等名贵物品,这些都是供皇室享用的特产。所以康熙二十一年,也就是新边修筑后的第二年,康熙帝下令,未经官方许可,不得私自入山。至此,长白山被封禁,成为皇家禁山。

需要注意的是,封禁长白山并不是说朝廷封禁东北,相反在修筑柳边条的同时,朝廷召民开垦东北也在同时进行。当老边修筑成功后,也没有对进入东北的民众加以阻拦。

比如在《宁远州志》中就有记载:“内外入出入,必登籍以记,他无厉禁。”很显然,守卫边门的官兵,只要对进出人等进行登记就可以了,此外并无其他禁令。

到了清中期以后,随着人口的暴增和土地资源的缺乏,乾隆皇帝还几次鼓励内地民众至东北垦荒。到了晚清时期,由于形式所迫,柳边条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除了长白山地区以外,东北任何区域与内地无异,民人可以随意通行。

0 阅读:10
评论列表
  • 2024-12-24 21:14

    我来告诉你小编柳条边的作用是啥,是为了防止汉人接触到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