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有直接赞美和间接赞美两种,直接赞美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赞美方式,即将自己的赞美之情直接说过对方听,而间接赞美则通过一定的中介,将自己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它比直接赞美更具有说服力。
假借别人之口来赞美一个人,可以避免因直接恭维对方而导致的吹捧之嫌,还可以让对方感觉到其所拥有的赞美者为数众多,从而心里获得极大地满足。在生活在中,要善于借用他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言论来赞美对方,此达到间接赞美他人的目的。
权威人士的评价往往最具说服力,因此引用权威言论来赞美对方是最使对方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如果没有权威人士的言论可以借用,借用他人的言论也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1997年,金庸与日本文化名人池田大作展开了一次对谈,对谈的内容后来辑录成书出版。在对谈刚开始时,金庸表示了谦虚的态度,说:“我虽然跟过去与会长对谈过的世界知名人士不是同一个水平,但我很高兴尽我所能与会长对话。”
池田大作听罢赶紧说:“你太谦虚了。你的谦虚让我深感先生的‘大人之风’。在您的72年的人生中,这种‘大人之风’是一以贯之的,您的每一个脚印都值得我们铭记和追念。”
池田说着请金庸用茶,然后又接着说:“正如大家所说‘有中国人之处,必须金庸之作’,先生享有如此盛名,足见您当之无愧是中国文学的巨匠,是处于亚洲巅峰的文豪。而且您又是世界的‘繁荣与和平’的香港舆论界的旗手,真是名副其实的‘笔的战士’。《春秋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是之谓三不朽。’在我看来,只有先生您所构建过的众多精神之价值才是真正属于‘不朽’的。”
池田大作真不愧一位文化名人,在赞美他人时也独有高招,在这里他主要采用了借用他人之口进行间接赞美的赞美方式。这里的“有中国人之处,必有金庸之作”,此外还有“笔的战士”,“太上……三不朽”等,都是一些经典言论,借助这些言论来称赞金庸,既不失公允,也恰到好外地赞美了金庸一番。这比起直接赞美金庸的文学成就显然要胜出好几筹。
另外,还可以用具体的事实来表达赞美之意。用讲述事实的方式进行赞美,从实际生活中选取实例,以此来证明对方的价值,把赞美之意寓于生动朴实的实例之中。事实胜于雄辩这样的赞美方式显得亲切生动,感情真挚,具有很大的震撼力,也不会让人产生肉麻、吹捧的感觉,因此更容易打动对方。
中央电视台主持少儿节目的鞠萍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节目主持人之一。她主持的《七巧板》节目开始播后,一位老人写信说:“您可知道,每逢您主持的节目一开始,我们家人和我5岁的孙子曹雷,都坐在电视机前,甚至大人说话他都要制止,神情专注地听您讲解。你对少儿的耐心和温和言行举止,给孙子的影响太深了。有一次他做错了事,气得我要打他,他说:‘爷爷,您别打我,鞠萍阿姨从不打她身边的那些孩子。下回我听话了,听您的话,听鞠萍阿姨的活……’。”
在这里,老人并没有直接地对鞠萍所主持的节目大加赞美,而是借用5岁孙子对于这个节目的痴迷,以及节目对于孩子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赞扬,读起来真实,亲切,富有感染力,生活的影响,读起来真实,亲切,富有感染力。
赞美他人,也可以采用与之相关的人与事。例如,赞美一位女性,你可以赞美他的孩子能干,有出息,也可以赞美她的丈夫出色,婚姻美满。因为男人的成功更多地体现在事业上,而女人的成功则更多地体现在婚姻上,不过也有少数人例外。
以此类推,赞美一位男子,你也可以通过赞美他的太太漂亮,贤惠,而达到赞美他的目的。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贝维尔说曾说过:“如果你想赞美一个人,而又找不出他有什么会得赞扬之处,那么,你大可赞美他的亲人或和他有关的一些事物。”
当然,如果有必要,还可以让他人替你转达赞美之意。在日常生活中,背着他人赞美他往往比当面赞美更让人觉得可信。因为你对着一个不相干的人赞美他人,一传十,十传百,你的赞美迟早会传到被赞美者的耳朵里。这样,你赞美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众所周知的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就体现了这种赞美方式所产生的重大作用。
蔺相如和廉颇是赵国的重臣,渑池会见之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廉颇心中很不服气,气愤地说:“我身为大将,有攻城略地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耍嘴皮子,就位居我上,我怎甘心?”并扬言要借机羞辱他。
而蔺相如对廉颇却处处忍让,他说,廉将军是我国的戍边大将,我非常尊重他。但我并不是怕廉将军,而是怕我和廉将军相斗,让秦国得利,使国家吃亏。蔺相如的这些话传出去,廉颇听到非常感动,遂亲自上门请罪。可见,间接赞美对于化解矛盾,协调人际关系都大有好处。
俗话说:“雾里看花花更美”。间接赞美比直接赞美更能够体现我们的诚意。不过,间接赞美时应顾及现场,如有旁人在场,措词一定要掌握好分寸,以免弄巧成拙,使旁人产生难堪和嫉妒的心理。